中医针刺联合血府逐瘀汤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效果
2021-11-20刘文郁魏丽丽
韩 龙,刘文郁,魏丽丽
(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甘肃 白银 730900)
顽固性呃逆,即呃逆症持续48 h 以上,发作时有停顿。颅脑外伤、脑血管病、胸部疾病、代谢紊乱、颈部疾病等等均为导致顽固性呃逆的主要因素,因此临床对此病不得忽视,要尽早开展积极有效的治疗[1-2]。西医表示,顽固性呃逆是由于膈神经等中枢神经受到刺激,从而引起的膈肌阵发性痉挛,会对患者的言语、睡眠质量等日常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导致患者心理压力增加,容易有不良情绪出现,影响治疗。中医认为顽固性呃逆属于"哕证"范畴,就是我们日常说的打嗝、呃气[3]。它是由胃气反流于咽喉而引起的,具有声音短而频繁的特点,所以有必要在调节胃等针对性的治疗。联系中医临床实践,发现血府逐瘀汤以"瘀"为基础,正确的选取穴位进行针刺治疗,对于顽固性呃逆患者的治疗起到明显的效果。此文中重点对中医针刺和血府逐瘀汤的临床应用效果展开深入研究,同时观察将其联合应用在顽固性呃逆患者治疗中,对患者的临床影响。特别选取来自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顽固性呃逆患者中的80 例进行研究,具体如下[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共选取来自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顽固性呃逆患者中的80 例进行研究,研究期间对患者进行分组,40 例一组,研究组中有男性21 例,女性19例,年龄22-58 岁,均数(40.16±2.47)岁,参照组中有男性22例,女性18 例,年龄20-56 岁,均数(38.71±2.15)岁,引用相关统计学数据包对两组一般资料进行处理后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分组研究。
纳入标准: ①参与研究的患者均自愿签订同意书,并且能够积极配合者。②呃声可高可低、发作停顿后再次复发症状明显。③具备详细的临床资料。
排除标准: ①存在高血糖或高血压等基础性慢性疾病者。②对东莨菪碱注射液等治疗药物过敏者。③意识模糊,存在交流障碍或精神障碍者。
1.2 方法
常规治疗(参照组):给予患者每天2 次各0.3mg 的东莨菪碱注射液,同时每天给予患者口服1 次剂量为50 mg 的氯丙嗪,治疗5 天。.
中医针刺和血府逐瘀汤联合治疗(研究组):中医针刺方法:取患者平卧位后,选取其、合谷、膻中、攒竹、天突穴、内关穴、中脘穴、太冲穴、足三里穴等穴位,消毒后进行针刺,利用毫针,待针得气后运用捻转泻法,每个穴位施针间隔10 分钟,留针时间为30 分钟,每天针刺1 次,治疗6 天[5]。血府逐瘀汤方法:每天给予患者1 剂药方,早晚用时煎服。此方包括:川芎10g、红花9 g、柴胡6 g、枳壳6 g、桃仁12 g、川牛膝9 g、赤芍6 g、桔梗9g、白芍10 g、生地9 g、甘草6 g、当归9 g。治疗5 天[6]。
1.3 判定标准
观察分组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及呃逆症状改善情况(呃逆次数、呃逆时间),并引用统计学工具将两组研究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对比,以此来判定治疗方法的有效性。
1.4 统计学方法
SPSS21.0 是本次研究所用的处理工具,分别用(n%)、χ2计数和检验或用(±s)、t 计量和检验,如数据之间存在意义,则用P<0.05 表示。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观察下列两组列表,以研究组显现出优势性,研究组总有效率39(97.50%)显高,对比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n)%]
2.2 分析两组呃逆症状改善情况
研究组(n=40):呃逆次数(0.49±0.11)次/d、呃逆时间(1.04±0.15)min/次;参照组(n=40):呃逆次数(2.21±0.22)次/d、呃逆时间(7.51±0.52)min/次;研究组呃逆次数较少,呃逆时间较短,对比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
3 讨论
呃逆即膈肌痉挛是神经病学中的一种常见病型,通过膈肌、膈神经、迷走神经、中枢神经等刺激引起膈肌阵发性痉挛,持续性呃逆超过48 消失可称其为顽固性呃逆[7-8]。临床所见反射性、中枢性、代谢障碍性、精神性及严重疾病、药物刺激等均可导致顽治性呃病形成。呃病在临床上非常多见,也意味着病情严重的表现,这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学习、睡眠质量、社会功能等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针对此病需要及时有效的治疗,有利于临床不良症状得到控制,有助于病情的缓解。《素问o 保命全形论》中有"土得木而达"的说法,肝脏的疏泄失科,脾胃功能失调,都会引起呃逆[9-10]。因此,对于呃逆的治疗,一定要在调气胃、降逆平冲的基础上进行。要加降逆平二的积,即病因治疗与对症治疗相结合。顽固性呃逆需要通过长时间的治疗,不过治愈率较低,治疗时间可达数月,治疗期间若患者病情没有得到更好的控制,那么会促使患者呼吸紊乱或呼吸困难等症状的发生,严重者还会有缺氧死亡的危险情况发生,所以,对于此病症应该引起多学科的广泛关注。西医认为,顽固性呃逆是迷走神经等因素受膈肌收缩运动影响,大部分对症支持治疗如东莨菪碱、氯丙嗪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呃逆症状,但临床效果并不好,停药后呃逆情况易复发。中医认为,呃逆一般起因于饮食不当、情绪不和、正气不足等,造成胃气逆膈而动。但对于顽固性呃逆患者,"和、降"的治疗效果并不好,可能与长期患病及病后血瘀有关,所以治疗应以"血瘀"为主[11]。血腑逐瘀汤中含有桃红四物汤、四逆散,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针灸治疗足三里、三阴交、内关等穴位,可起到疏通经络、改善患者微循环、促进血液流动的作用,从而缓解胃气异常,结束呃逆。
血府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是治疗瘀血证的常用方剂。其中起到活血化瘀功效的有红花、川芎、赤芍等;起到活血养血功效的有生地、当归等[12-13]。起到疏肝理气功效的有柴胡、枳壳等;起到通经破瘀功效的为川牛膝等,将这些药联合成药剂,可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将瘀血去除之功效,同时还有舒经通络、调节脾胃的效果。针刺治疗时,正确穴位的选择,可达到温通经脉、活血化瘀及理气解痉止痛的目的。将中医针刺和血府逐瘀汤联合应用于顽固性呃逆患者治疗中,可保证治疗效果,同时提升治疗安全性。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39(97.50%)对比参照组30(75.00%)差异明显(P<0.05)。在呃逆症状方面,研究组呃逆次数(0.49±0.11)次/d 及呃逆时间(1.04±0.15)min/次,对比参照组较少,数据之间存在检验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顽固性呃逆患者治疗期间,接受中医针刺和血府逐瘀汤联合治疗后,临床效果显著,促使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同时在治疗期间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