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后要防“肌少症” “肥胖型肌少症”死亡风险更高
2021-11-20付强强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全科医学科主治医师
文·付强强(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全科医学科主治医师)
孙老伯今年73岁了,是个胖嘟嘟的老爷子。大腹便便的孙老伯因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好些年,长期吃多种药物,医生让他减肥、注意控制体重,于是他平时就尽量多吃素,少吃荤菜。可最近,孙老伯却愈发觉得自己做起事情来有些“力不从心”,有一天晚上遛狗时甚至还在家门口摔了一跤,幸好被邻居家看到,通知了他的家属,他去医院检查,确实查出了问题。医生告诉孙老伯,他得了“肌少症”。
“肌少症”是老年人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肌少症在老年人群体中其实普遍存在,只是很少有人关注重视,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得了“肌少症”。事实上,肌少症属于衰老综合征的一种,是一组进行性、以全身肌量减少和肌强度下降或肌肉生理功能减退、机体功能下降为特征的综合征。肌少症会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心肺功能受损、新陈代谢效应不良,引起跌倒、骨折、残疾不良临床结局,是老年人致病、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肌少症的发生往往与年龄密切相关。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人体性激素水平降低、线粒体功能减退,造成肌肉从40岁左右开始流失,75岁后进展更快。
除了高龄这些因素也会造成肌少症
当然,除了年龄外,还有些因素也会造成肌少症。
肌肉废用
长期卧床或缺乏运动会增加患病风险。
内分泌问题
人体中胰岛素、生长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等变化与肌少症的发生有关。
神经退行性病变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运动神经元活性不足或数量降低也是造成肌少症的主要因素。70岁以上老年人的α运动神经元丢失高达50%,会明显影响下肢功能。而且,老年人的星状细胞功能减退,肌肉再生和激活能力下降,肌纤维数量减少,所以肌肉更易受伤且难以修复。
营养不良
其会导致蛋白质缺乏,加剧肌肉的进一步丧失。美国一项调查显示,50岁及以上人群中,32%~41%的女性和22%~38%的男性蛋白质摄入量低于建议值。此外,老人普遍缺乏维生素D,会影响肌肉量、肌肉强度、平衡力,容易跌倒。
肌少症的病因是多方面的,所以该病也被视为一种发病机制复杂的老年综合征。建议老年朋友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肌少症可分为三个等级
临床上,肌少症按其严重程度可以分为三个等级:
第一级:肌少症前期
仅有肌肉质量减少,肌肉力量和肌肉功能正常。
第二级:肌少症
肌肉质量减少,伴有肌肉力量或肌肉功能下降。
第三极:重肌少症
肌肉质量、肌肉力量和肌肉功能均下降。其发生与先天因素(如遗传)、增龄(如生长激素不足)、不良生活状态(如营养不足、酗酒)、肠道菌改变(饮食变化)和疾病(如心衰、消化不良)等密切相关。
肥胖型肌少症对生活、生命质量的影响
我们来回答一下孙老伯的疑问——为什么他那么胖还算是“肌少”呢?
事实上,诊断肌少症需要测量与肌肉相关的要素,而与脂肪多少无关。也就是说,胖子也可以患肌少症,临床上常常称这种情况为“肥胖型肌少症”,你也可以简单理解为是“虚弱的胖子”。“肥胖型肌少症”是老年人中常见的肥胖类型,主要表现为体重指数超标、骨骼肌质量指数下降和体脂比增高。
需要注意的是,肌少症合并肥胖症的后果比单纯的肌少症或肥胖症更严重。不但会增加老年人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代谢疾病,以及感染等疾病的风险,还会影响人体体力,导致身体素质低、身体功能受损、平衡及有氧能力较差、衰弱发生率高,增加骨质疏松症、跌倒及骨折风险,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可能会增加死亡风险。
70岁以上的老人应筛查是否有肌少症
事实上,70岁以上的老年人都属于肌少症的高危人群,应该关注自己是否可能患有肌少症。那么,作为老年人,我们该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有肌少症呢?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先通过SARC-F问卷自查,如果确实高度怀疑,再去医院做明确检查。
第一步:自我粗查
可采用“SARC-F”调查问卷进行简单的自我筛查,如总分≥4分,提示存在肌少症风险,需要进一步去医院进行“肌肉力量评估”。
可采用SARC-F调查问卷进行简单的自我筛查
第二步:医院筛查
肌肉力量评估分为两个部分:握力及5次起坐测试。
握力:用主力(优势)手自然下垂握住握力计,用最大力气握两次,取最大值。正常值范围是男性≥26千克,女性≥18千克。
5次起坐测试:测量患者不使用手臂从坐位到站立5次所需的时间,可用来代替腿部肌肉(股四头肌群)的力量。
通过以上检查,一般可正式确诊是否存在肌少症。如条件允许还可行磁共振成像、双能X射线吸收仪、生物电阻抗分析等检查,及通过步速进一步了解肌肉功能和肌肉衰退情况。
老年人该如何防治肌少症呢
主要通过增加营养、加强运动来延缓肌少症的发生、发展,应从青年时开始,在青年时最大限度地增加肌肉;中年时保持肌肉;老年时减少肌肉丢失。
补充营养
对于肌少症的预防,目前专家推荐保证每日每千克体重摄入25~30千卡的热量,维持体重的稳定。蛋白质的摄入量为每日每千克体重1~1.5克,最好选择优质蛋白,分三餐均衡摄入。比如一个体重60千克、日常活动能力正常、喜爱锻炼的老年人,每天需要1800千卡热量,每餐需摄入25~30克蛋白质。对于部分进食困难的老年人,可以选择蛋白质或氨基酸口服制剂作为营养补充治疗,但需谨慎选择。
我们建议:70岁以上者,每日摄入量为1~1.2克/千克体重;急、慢性病患者每日摄入量增至1.2~1.5克/千克体重,其中优质蛋白(如牛肉、乳清蛋白等)最好达50%。将蛋白质分配到三餐中以获得最大的合成率。在此基础上,最好同时多食以下四类食物:富含脂肪酸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油、海鱼等)、维生素D(或动物肝脏、蛋黄等)、营养补充剂(如蛋白粉等)以及抗氧化药物和食物(如维生素A、C、E,锌、硒等,深色蔬菜、水果、豆类等)。
积极锻炼
运动是获得和保持肌肉含量、肌肉力量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可使身体的肌肉收缩,从而释放肌肉生长因子,使肌肉再生。肌肉增加不但可以增加腿部力量和平衡能力,还能通过拉伸骨骼起到强壮骨骼的作用,可有效避免跌倒。
治疗肌少症应以抗阻力运动为基础的运动(如坐位抬腿、静力靠墙蹲、举哑铃、拉弹力带等),这能有效改善老年人的肌肉力量和身体功能,如配合同时补充必需氨基酸、优质蛋白效果更佳。同时,交叉安排一些中、高强度运动作为辅助。
一般来说,可每天进行40 ~60分钟的中、高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20~30分钟的阻力运动,每周3天以上。同时减少静坐、躺卧的时间。
TIPS
肌少症有哪些典型的表现
临床上,肌少症的典型表现包括以下这些:1 出现明显的平衡障碍,如步履蹒跚、行走缓慢、站起困难;2 体重减轻、消瘦;3 明显感到体力渐渐不支,总觉得乏力;4 手劲变小;5 容易跌倒,导致骨折频发;6 出现低蛋白血症,抵抗力降低、易感冒等;7 自理能力下降;8 各种慢性疾病的并发症增多;9 再入院率升高;10 其他疾病出现治疗和手术预后不佳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