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伏邪理论探讨用凉血消风散辅助治疗血燥型银屑病的效果及免疫机制

2021-11-20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21期
关键词:消风伏邪鳞屑

罗 霞

(绵阳市中心医院,四川 绵阳 621000)

银屑病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此病具有病程长、进展缓慢、治愈困难及易反复发作等特点,可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1]。银屑病患者的典型症状是四肢、背部、面部、头部等部位出现红斑、鳞屑、瘙痒感。相关的统计数据显示,银屑病在欧美国家的发病率为1% ~3%,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0.47%。目前,西医常采用卡泊三醇软膏治疗银屑病。临床实践证实,用此药治疗银屑病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皮肤红斑、鳞屑、瘙痒等症状,但长期用药的效果不佳[2]。中医在银屑病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诸多医家推荐以血分论治银屑病,并将此病分为血热型、血瘀型、血燥型等证型,不同证型银屑病的治法不一[3]。王红梅等[4]认为,银屑病属温病,邪气内藏不立即发病是其主要特征,且血分可累及气分,从伏邪理论论治银屑病切实可行。赵悦岐等[5]研究指出,进行期血热型银屑病多为显证,分型较为明确,利于施治,而处于静止期或消退期的血燥型银屑病多为潜证,辨证论治有所不足,基于血燥型银屑病伏邪的特点进行合理施治,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整体疗效。赵智强等[6]认为,清热凉血、解毒祛风的原则应贯穿银屑病治疗的始终。郑大维[7]采用加味凉血消风散对30例银屑病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且其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但该研究未对采用凉血消风散治疗银屑病的免疫机制进行论述。本文基于伏邪理论探讨用凉血消风散辅助治疗血燥型银屑病的效果及免疫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6 月至2021 年2 月期间绵阳市中心医院皮肤中西医结合科收治的54 例血燥型银屑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是:病情符合西医关于银屑病及中医关于血燥型银屑病的诊断标准,银屑病的类型为寻常型银屑病;病情处于停止期或消退期;年龄为20 ~60 岁。其排除标准是:近期使用过糖皮质激素乳膏进行治疗;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患有疱疹型或关节型银屑病;合并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严重的肝肾疾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27 例患者。在观察组中,有男15 例,女12 例;其年龄为24 ~56 岁,平均年龄为(37.62±6.25)岁;其病程为1 ~8 年,平均病程为(3.67±0.75)年。在对照组中,有男14 例,女13 例;其年龄为25 ~58 岁,平均年龄为(37.81±6.32)岁;其病程为1 ~7 年,平均病程为(3.59±0.81)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获得绵阳市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受试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其家属享有知情权。

1.2 诊断标准

银屑病的西医诊断标准是:符合2018 年《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8]中有关银屑病的诊断标准,临床分期为停止期或消退期,典型症状为:头皮、四肢等处可见斑丘、斑块样红色皮损,皮损处覆盖有多层银白色鳞屑,轻轻刮除表面鳞屑可露出一层淡红发亮的半透明薄膜,将薄膜剥去可见筛样出血,且患处自觉有瘙痒感,瘙痒程度不一。银屑病的中医诊断标准是:符合《中医外科学》[9]中关于“白疕”(即银屑病)的诊断标准,其中医辨证分型均为血燥型。主证为:1)皮损淡红,部分消退。2)鳞屑减少,干燥脱屑。次证为:1)瘙痒心烦,口渴咽干。2)舌淡苔少,脉数细沉。患者符合上述任意一项主证及任意1 项次证即可明确诊断其患有白疕。

1.3 方法

采用卡泊三醇软膏(生产厂家:LEO Laboratories Limited;批准文号:H20160070)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方法是:取少量此药均匀地涂抹在患处,在治疗初期每天用药2 次,待患者的病情缓解后将用药次数降至每天1 次,将每周的用药量控制在100 g 以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基于伏邪理论采用凉血消风散对观察组患者进行辅助治疗。凉血消风散的方药组成是:水牛角30 g、牡丹皮12 g、栀子12 g、白茅根15 g、白鲜皮12 g、赤芍12 g、生地黄20 g、甘草6 g。汤剂的制法是:除水牛角外,将其他中药置于1000 mL 的冷水中浸泡30 min,并在同一时间煎煮水牛角,煎煮30 min 后加入其他中药,用大火煎煮至水沸腾,转为文火熬制30 min。取药汁200 mL后再倒入500 mL 冷水进行煎煮,煎煮方法同上。取药汁100 mL,将两次煎煮所得的药汁混合即为1 剂。嘱患者每天服1 剂,分3 次服用,分别于三餐后30 min 服用。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 周。

1.4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包括皮损、皮肤瘙痒、舌淡苔少。其中皮损、皮肤瘙痒为主证,分值均为0 ~3 分;舌淡苔少为次证,分值为0 ~2 分。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越高,表示其病情越严重。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 程 度 指 数(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评分。PASI 包括皮损面积(6 分)、鳞屑(4 分)、红斑(4 分)、浸润(4 分)四项指标,患者的评分越高表示其皮损越严重。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血清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辅助性T 细胞17(helper T cell 17,Th17)、 白 细 胞 介 素-10(interleukin-10,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水平。血清Treg、Th17 的水平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CANTO PLUS 型流式细胞仪测定,血清IL-10、TNF-α 的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2.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表示,用χ²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皮损积分、皮肤瘙痒积分、舌淡苔少积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皮损积分、皮肤瘙痒积分、舌淡苔少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上述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分,± s)

注:a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

组别 皮损积分 皮肤瘙痒积分 舌淡苔少积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27) 2.04±0.34 1.72±0.45a 1.52±0.26 1.17±0.44a 1.56±0.25 1.19±0.47a观察组(n=27) 2.07±0.31 1.35±0.62a 1.49±0.23 0.86±0.51a 1.53±0.22 0.87±0.54a t 值 0.339 2.510 0.449 2.391 0.468 2.323 P 值 0.736 0.015 0.655 0.020 0.642 0.024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PASI 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PASI 中的皮损面积评分、鳞屑评分、红斑评分、浸润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ASI 中的皮损面积评分、鳞屑评分、红斑评分、浸润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PASI 中的各项指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PASI 评分的比较(分,± s)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PASI 评分的比较(分,± s)

注:a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

组别 皮损面积评分 鳞屑评分 红斑评分 浸润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27) 2.55±0.76 1.47±0.48a 2.14±0.36 1.23±0.41a 2.21±0.35 1.34±0.46a 2.19±0.28 1.26±0.37a观察组(n=27) 2.51±0.69 0.93±0.62a 2.09±0.29 0.86±0.55a 2.17±0.37 0.92±0.58a 2.21±0.25 0.88±0.52a t 值 0.202 3.579 0.562 2.803 0.408 2.948 0.277 3.094 P 值 0.840 0.001 0.577 0.007 0.685 0.005 0.783 0.003

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免疫指标及炎性指标水平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Treg、Th17、TNF-α、IL-10的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Treg、IL-10 的水平均高于治疗前,血清Th17、TNF-α 的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血清Treg、IL-10 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血清Th17、TNF-α 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免疫指标及炎性指标水平的比较(± s)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免疫指标及炎性指标水平的比较(± s)

注:a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

组别 血清Treg(%) 血清Th17(%) 血清IL-10(ng/L) 血清TNF-α(n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27) 2.67±1.12 3.34±1.26a 2.04±0.95 1.86±0.82a 7.26±2.25 8.67±2.64a 6.46±1.67 4.52±1.07a观察组(n=27) 2.64±1.09 4.12±1.32a 2.08±1.01 1.63±0.76a 7.18±2.21 10.34±2.91a 6.61±1.65 3.37±0.85a t 值 0.100 2.221 0.150 1.669 0.131 2.209 0.332 4.373 P 值 0.921 0.031 0.881 0.040 0.896 0.032 0.741 <0.001

3 讨论

银屑病的病因不明,且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手段。用卡泊三醇软膏等西药治疗银屑病虽然可较好地缓解患者的皮损、皮肤瘙痒等症状,但长期用药的效果欠佳。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银屑病可提高患者的疗效,这是我国现代医学治疗银屑病的优势所在[10]。银屑病属于中医学中“干癣”、“白疕”等范畴。《诸病源候论》中说:“干癣,但有匡郭,皮枯索痒,搔之白屑出是也。”《医宗金鉴》中说:“白疕之形如疹疥,色白而痒多不快。”关于此病的病机,《诸病源候论·白癣候》中说:“(干癣)亦是腠理虚受风,风与气并,血涩而不能荣肌肉故也。”《温热条辨》中说:“温热阳邪……灼伤血络,出现斑疹”。由此可见,银屑病的内因为热邪内伏,外因为淫邪侵表[11]。故基于伏邪理论采用凉血润肤、解毒消风之法治疗此病的效果尤佳。基于此,笔者对《外科正宗》中的消风散进行加减而成凉血消风散,并用其辅助治疗血燥型银屑病。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PASI 评分、免疫指标及炎性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这与张思文等[12]的研究结果相近。凉血消风散中的水牛角为君药,其性寒、味咸,可凉血、清热、解毒。此方臣药中的生地黄性寒、味甘,可养阴、清热、益血;牡丹皮性微寒、味略苦,可养阴生津、活血化瘀;佐药中的赤芍可滋阴润燥,白茅根可凉血清热,白鲜皮可消风止痒,栀子可解毒清热;甘草为使药,可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可共奏清热养阴、祛风解毒之功[13-14]。既往的研究表明,银屑病是一种由T 细胞异常所导致的自身免疫性皮肤病,Ⅰ型辅助性T 细胞1(Th1)、Ⅱ型辅助性T 细胞(Th2)可参与银屑病的发生、发展[15]。梅沉成等[16]深入揭示了细胞体液免疫中Th17/Treg 的平衡与银屑病发生、发展的密切关系,且该研究还指出血燥型银屑病的免疫特性是以Treg 异常为主。Th17/Treg与机体的免疫状态有关,Th17/Treg 的比例下降提示银屑病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得到改善[17-18]。

综上所述,基于伏邪理论用凉血消风散辅助治疗血燥型银屑病的效果显著,能有效地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其病情,减轻其机体的炎症反应,这可能与此药能够调控免疫机制中Th17/Treg 的平衡有关。

猜你喜欢

消风伏邪鳞屑
李忱主任从“伏邪成瘀”论治DKD理论经验*
寻找伏邪的蛛丝马迹
沟通表里和解祛邪法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对皮肤症状的改善作用研究
掌小横纹穴按摩辅助消风止咳汤加味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IL-17A、CCL11表达水平的影响
历代医家伏邪观
银屑病的冬季护理
探讨寻常型银屑病鳞屑程度与维吾尔医体液(helit)学说关系△
伏邪概念实质探析
牛皮癣有什么良药良方根治
消风清热散治疗面部痤疮6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