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021-11-19刘雯瑾
刘雯瑾
摘 要: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不断转变。当前,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了教学重点,这就需要教师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设置与学生能力发展相匹配的教学目标。尤其在课改的要求下,地理课程的学习要以核心素养为指导,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实践能力;培养;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变革的深入,对于现代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方法,实践教学在地理学习中逐渐得到广泛认同和应用。这不仅颠覆了传统“劳逸结合”的观念,也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夯实了基础。地理课堂需突出学科特点,重视科学性实践及创造性活动,关注学习方式的多元化。要认真把握课标理念及地理教学指导意见,深入融合实践活动,力争有更深的理念渗透、更灵动的课堂主导,提升地理课堂的实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地理教学中,对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想法,教师可调动学生共同讨论,以鼓励、支持的态度一起解决。
一、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近年来,地理学科作为一种与化学实验相关或动手操作强的基本科目,教师应遵循以学生亲身尝试为实践的主线,从实践活动整体的设计到实践环境的地质条件勘测和记录等方面,指导学生在户外进行实践。教师更应该结合学生自身的水平和兴趣,针对性开设地理实践教学课程,对课程进行专业的指导。如果教师没有正确的教学理念的引导,对整个户外实践的各个流程没有进行严格的把控和指导,一系列的教学项目可能会低效或无效。至于运用哪种地理知识,使用哪些勘测仪器,通过什么手段、流程去操作和注意的项目等,尽可能都由学生决定。这不仅可提高学生熟练运用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通过实践研究解决某些突发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实践勘测地形地貌的全过程中,不断获得、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与自豪,培养了创新勇气和创新精神。同时,还可以協助学生做好地理观察和调查工作,开阔视野,从而进一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1]。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很强的科目。地理高效课堂的打造,使学生很喜欢地理创新教学的互动性和愉悦感。因此,面对新型地理教学方法,应该注重能让人产生愉悦的、精神的探讨。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再受制于“点”,而是不断靠近整体地理教学的“面”。地理教学通过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理论层面的外延,贴近学生的知识水平,让数字与地图深入结合,在学生内心生根发芽。而且,通过地理教学与课堂创新的结合,让学生在传统教学基础上体验到新形式、新变化,真正发挥数字与地图潜在的价值。
二、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中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培养手段
(一)创新多元化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主动探索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模式,进而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对于个人单独比赛而言,小组地理知识比赛的形式,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在准备阶段,小组成员相互之间可以分享自己的地理学习经验,相互学习对方的记忆技巧,同时还可以起到相互督促的作用。除了各种竞赛活动以外,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地理知识比拼小游戏,例如:以理论为主的接龙,分区域进行地图绘画等。这些都能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的乐趣。
在地理知识教学当中,教师应该采取鼓励性的教学方法,这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自信心。部分学生的地理学习积极性比较低,出现这种情况是学生的自卑心理或者是怕嘲笑的心理所导致的。因为部分学生的绘画地图准确率或者反应能力并不理想,害怕别人嘲笑而不敢说出答案,缺乏自信心。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就应积极鼓励学生,帮助学生突破自身的心理防线。
(二)融入生活,注重实践活动评价
生活是学生从小到大必须接触的环境,也是学生最熟悉的环境。为了在多元化教学模式中再现贴近生活的地理知识,教师可以选择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的原料,如:动物、植物、人体、光、影、色、电、磁、声、气、水等,营造学生的熟悉感,激发学生对地理相关内容的兴趣[2]。比如:在“万物都需要地心引力”的教学内容中,把生活中最常见的水作为地理教学活动的元素,这种现象表现为水的“浮力”。实践活动期间,为每个学生准备一碗水,并供给学生不同的材料,如:鹅卵石、塑料泡沫、绿叶、玻璃珠、硬币、橡皮等。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入水的结果,并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水所受到重力和浮力有新的认识。虽然这些现象的内涵可能让学生难以理解,但它能让学生了解“浮”与“沉”的区别,对物体受到的重力与水中存在的浮力有新的认识,使学生逐渐有了科学的视角和探究地理精神的形成。
另外,在以往的学习实践活动中,教师往往更多地注重活动的成绩,而忽略对实践过程的评价。对于学生表现效果和积极创造能力,教师要给予评价或肯定,也可让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评。因此,在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中,不能简单地以“对”和“错”为衡量标准,而应更多地关注实践的过程,让学生保持对地理知识探索的初衷,塑造良好的科学涵养。比如:在“种子的秘密”教学活动中,教师把种子的播种作为实践内容,教学生基本的播种方法。如土壤中种子处理、播种、浇水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会发现有些学生的种子开始发芽,而有些孩子的种子没有反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继续坚持,而不是对结果下最终的结论,这样孩子才能有长期实践的科学精神。无论结果如何,都要对孩子做出客观、积极的评价,使孩子在地理知识的探究中获得科学的内涵,培养孩子正确的探索意识。
(三)利用模型,协助指导实践应用能力
模型作为地理实践教学的常用工具,对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感染力起到了积极的辅助作用。因此,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地理模型开展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变为直观的模型,避免“硬记死读”现象的发生。以“河流地貌发展”为例,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水蚀地貌的形成,了解水蚀的三种形态及其对地表状态的影响。为了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直观,教师可以利用“河谷横断面模型”进行示范教学,通过这种手段加深学生对河谷形成过程的学习。演示结束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实践作业,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冰川地貌”模型。
(四)课堂实验,探究证明地理现象
高中地理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学科。在解释一些常见的地理现象时,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课堂实验加以论证。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和地理现象的奥秘,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教师应在课前指导学生准备实验工具,并预留20~30分钟讓学生演示水土流失的形成过程。例如:让学生用一个平滑的斜坡来表示山坡,在斜坡上铺一层大概2厘米厚的土壤来表示植被较差的山坡,然后用一层毛巾覆盖土壤来代表植被覆盖良好。之后,让学生用喷雾器模拟降水过程。观察哪一坡的水流更快,哪一坡的土壤被冲洗得更干净。通过模拟,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土壤侵蚀的全过程,对土壤侵蚀的地质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对他们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辅助和指导作用。
(五)拓宽户外培养渠道,注重实践应用
研究摸索、深入挖掘。高中地理知识多姿多彩,涉及范围广。如果仅仅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不仅会减弱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能开阔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研究性调查课题,编写一份实地调查报告,并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户外某个地方,让学生通过实践,比较谁的调查报告更真实、更准确。以“固体废物污染及其危害”为例,在开展调研活动前,教师可以就近选择一个小区,设置一个课题,让学生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小区固体废物产生量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危害,使学生通过户外实践逐渐有了科学的视角和探究精神的形成。同时,要利用实践环境与周围事物的整合,让他们感觉到地理知识就在身边。使他们真正愿意探索科学,喜欢学习地理知识,勇于创新[4]。
注重生活、实践、创新。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地理知识的学习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使他们易于表达、乐于探索。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才能感受到地理知识的魅力。然而,部分学校的教学内容设计有时会偏离日常生活,让学生与生活脱离,对于地理知识不能很好理解。部分教师受制于过去的经验和教材上的要求,设计地理课题进行授课。这种脱离学生体验的教学设计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很难对地理知识深入掌握。例如:一些教师只是依赖教材、教辅书来设计地理教学内容,不考虑学生自身的特点,也不接近学生的生活状态。以“地理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地理环境的应用”为例,主要简述GPS在各个地方地理环境中的具体应用。GPS系统具有定位精准,且全天候连续不断的导航能力,能够结合地理知识,帮助勘测者直观得到精准数据。目前GPS定位使用的原理包括了微距单点定位、载波相位定位等,它最初只应用于军事等领域,现在已经演变应用于交通、地形测绘等领域。由于大多学生对GPS不熟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感受GPS技术在交通导航系统中的实际应用效果。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学习地理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有很大的帮助。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多元化的教学课堂能真正发挥学生地理的学习价值。教师应该重视地理教学工作,不断创新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便更好地实现核心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新丽.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教学探究:以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能力为导向[J].名师在线,2019(20):62-63.
[2]李涛.例谈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地理教学,2019(14):4-7.
[3]孔德莹.问题激发灵动课堂: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应用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5):86.
[4]李日永,刘玉鹏.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地理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国民族教育,2018(5):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