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语文课堂中的“立德树人”
2021-11-19周燕
周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上强调“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中小学教育中应当更加重视德育教育。“立德”是指树立自身的德行,“树人”指代培养人才,并为后人做出榜样。因而,教师在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更要对自身言行作出规范,为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作出示范作用。从学科角度出发,不仅仅是思品课担任这样的任务,各类学科也同样承担着学生的德育任务。语文学科作为综合性课程更需要融入“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这样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言传身教是“立德树人”的根基
教师的言传身教胜过千言万语,是学生优良品质形成的基础。小学阶段的学生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聋生又因为身体缺陷造成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辨析接受能力更弱。教师是他们学习的领路人,也是他们最初的模仿对象。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时刻被聋生关注着、模仿着、影响着。教师不仅要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更要注重自身的行为修养。课堂上,教师一方面需要规范教学行为,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很好的学习文化知识,另一方面,教师更要注意规范行为,不迟到早退,言行一致,谦逊有礼,不羞于向学生承认错误,努力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二、教学活动是“立德树人”的载体
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着有关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学活动”作为载体,对语文教材资源进行分析挖掘,运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
(一)挖掘教材资源
教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也是语文德育渗透的重要工具。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使之成为聋生德育教学的蓝本,同时运用适切的教学方法,使聋生感悟人生哲理,提升思想道德境界。例如,聾校低中段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革命传统教育文章,可以引导聋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是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走向繁荣。在教《吃水不忘挖井人》、《升国旗》等课文时,教师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走进那战火纷飞的时代,感受革命先辈们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而做出的奉献与牺牲,引导聋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并将此融入到学习生活中。《陶罐和铁罐》、《骆驼和羊》这类课文是要告诉聋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正视自己的短处,在生活中相互尊重,和睦相处。《谈礼貌》是一篇蕴涵着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说理性文章,分别列举了三个典型的古人、普通人和伟人以礼相待的小事例。告诉我们:礼貌待人,使用礼貌用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与人交往时,以礼待人,恰当的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社会生活更加美好。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理解文本,让孩子明白礼貌待人的意义,并落实到行动,更好的践行八礼四仪。
(二)营造育人情境
良好的育人情境是提升语文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可以在立德树人教育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聋生认知能力不足,教学中只是简单的讲授,会使其觉得兴趣索然,理解困难。而育人情境的设计运用,会使原本枯燥的文字变得更加生动直观,有利于提升聋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三年级古文《守株待兔》时,聋生初识古文,理解困难,教师设计制作了生动的多媒体课件,用动画方式呈现课文内容,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最终,聋生通过对内容的学习,知识点的整合感受到:自己不努力,而抱侥幸心理,指望靠好运气取得成绩,是不会如愿的。
(三)联系实际生活
当代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就是要做到“聋生语文教学生活化”,也就是说必须在聋校语文教学中,联系聋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语文教学中的德育问题生活化,引领聋生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而让聋生真正学好语文,做到立德树人。
以《吃水不忘挖井人》为例,沙洲坝人们为感谢毛主席挖了一口井,解决了人们吃水难的问题,大家在井边立碑刻字: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村民们以此来纪念毛主席和战士们,同时也表达了沙洲坝人民饮水思源的感恩之心。我校残疾学生一直受党和国家的关爱资助,每一名残疾学生都享受国家慈善助学,还接受社会各界人士的捐助,让他们能够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享受免费高质量的教育,因此,做自强感恩的特教人一直是我们的德育重点,通过这类课文的学习,更加让聋孩子们懂得感恩回报的品德素养,使得学校的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融合更加深入,才有了学生发自肺腑的话语。聋七年级许同学在演讲征文中激动的“说”:我,是一名聋生,曾经的我因为听不到声音而迷茫过,因为不会说话而自卑过,因为自己的与众不同而伤心过,在党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我们搬入了宽敞明亮、功能齐全的新学校,在这里,我们学习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我们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幸福,越来越快乐,党对我们的关怀,铸就了我们生命的辉煌,使我们成为一名生活的强者。
(四)辐射课外活动
与课堂讲授相比,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能更好的的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获得真实的体验。这也是提高学生道德素养的关键途径。聋校教师应该多寻找给聋生实践体验的机会。例如:充分利用班级图书角,学校图书室的资源,鼓励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开展。聋部低中年级老师用教材文章辐射课外阅读资料,形成课内外联动,给学生推荐阅读《中国红色儿童经典阅读》系列,《雷锋的故事》、《闪闪的红星》、《微山湖上》等一篇篇优秀儿童读本让残疾少年与革命先辈进行了一次次心灵对话,感叹英烈们勇敢顽强、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书中的英雄人物也鼓舞着孩子要努力学习,自立自强。聋部高年级可以开展革命诗词的诵读:《七律 长征》、《梅岭三章》、《沁园春 雪》、《就义诗》……并在班级中进行阅读感受的交流,说写结合。还可以组织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手抄报的设计制作等等,让这些实践活动成为深化学生学科知识,提升品德素养的有力补充。
学校教育是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主阵地,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德育功能,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聋生成长为自立自强感恩的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