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高考情境化试题研究

2021-11-19黄圆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18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运用高考语文情境

黄圆

【摘要】2018年始,高考语文卷“语言文字运用”部分题型出现了新的变动。由同一语篇三道选择题,到同一语篇一道选择两道主观题;增加了标点、语言表达效果赏析等题;比喻修辞和新闻压缩在回归传统的同时,又出现了创新;病句辨析和修改更注重在具体语境下的思辨能力。这些变化,对引导教师教学和提高学生情境意识和核心素养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关键词】高考语文;情境;语言文字运用;核心素养

“语言文字运用”是高考语文全国考卷中灵活度最高的部分,涵盖的考点多且复杂,综合应用能力要求高。2018年开始,三套全国卷设题方式发生了较大改变,5道小题中的3题,合并在一个相对完整的语篇中统一进行考查,还是成语使用、语病辨析和连贯衔接三个传统考点。2019年又有新的变化,成语考查改为词语考查,既考到了原来考的成语,又扩大了考查范围。同时,还增加了标点这个很久没考的考点。2020年新高考Ⅰ、Ⅱ卷,在保留传统考点同时,还增加了修辞和语言表达效果的赏析题。

同一语篇三道选择题加另外两道主观题,也逐渐演变同一语篇一道选择题、两道主现题加另外两道主观题。依然是5小题20分,但命题不拘形式,更为灵活,对考生的思维、表达、能力素养要求更高,完全符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中的“在命制试题时,要从研究对象或事物的整体性、完整性出发,不仅要从学科内容上进行融合,突显对复合能力的要求,也要在试题呈现形式上丰富多样,从而实现对学生素质综合全面的考查。”

近三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全面考查学生信息处理、语言表达、逻辑思辨、审美鉴赏、创新探究等语文学科素养能力。语言文字运用题的选材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特色,又体现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领域的发展。2018年三个语篇,话题分别是“大洋一号”、传统戏曲和动物迁徙;2019年三个语篇,话题分别是篆刻、甲骨文和中国文化;新高考卷的两个语篇,话题分别是小说节选和风筝。这些选材的设计,无不看出语文与生活、社会实践的密切关系。

以下从成语、标点、语言表达效果、语病、修辞和压缩等考点方面,结合具体的考题一一说明。

一、情境真实化,强化理解和应用

最初,成语的考查是放在独立的句子中单个来考查,后来是辨析近义成语。2018年开始,放到具体的语篇情境中来考查。这给成语创设了一个真实的情境,强化了语文学科应用的特点。

【真题回放】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Ⅲ卷中第19题

大洋一号”是中国第一艘现代化的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自1995年以来,这艘船经历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任务。今年,它又完成了历时45天、航程6208海里的综合海试任务。对不熟悉的人而言,(   )。在这里,重力和ADCP实验室、磁力实验室、地震实验室、综合电子实验室、地质实验室、生物基因实验室、深拖和超短基线实验室等各种实验室________,分布在第三、四层船舱。由于船上配备了很多先进设备,人不用下水就能进行海底勘探。比如,深海可视采样系统可以將海底微地形地貌图像传到科学考察船上。犹如有了千里眼,海底世界可以____________,并可根据需要____________地抓取矿物样品和采集海底水样;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可以在深海底比较坚硬的岩石上钻取岩芯。

“大洋一号”的远航活动,与郑和下西洋相呼应。600年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600年后,“大洋一号”不断进步,____________,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法律框架下,探索海洋奥秘,开发海洋资源,以实际行动为人类和平利用海洋作出了中国人民的贡献。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应俱全   一览无余   易如反掌   东山再起

B.应有尽有   一览无余   轻而易举   再接再厉

C.一应俱全   一目了然   轻而易举   东山再起

D.应有尽有   一目了然   易如反掌   再接再厉

该题的正确选项为B。试题中共出现了四对意义和用法上接近的成语。答对该题必须具备两个能力:第一,对成语含义的把握,这是答对题的“必备知识”;第二,要在具体的情境中,结合上下文,对内容和逻辑要有准确的理解,这是答对题的“关键能力”。

“一应俱全”指一切齐全,“应有尽有”,指应该有的都有。两者都可形容十分齐备。在具体的语境中,写各种实验室都齐全,都齐备,都是行得通的。“一览无余”和“一目了然”,前者重在“无余”,即没有多余、剩余,形容视野广阔,没有阻碍,把事物或景象都看在眼里。侧重具体事物。“一目了然”形容事物、事情原委很清晰,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侧重抽象事物。结合上下文,讲“海底世界”,是看得见的景象,所以选“一览无余”更为恰当。“易如反掌”和“轻而易举”都是指“事情容易办”,但有个细微的区别,“易如反掌”,强调事情本来“容易”,“容易”到“如反掌”;而“轻而易举”是指事情容易办成,不费力。这就考查到学生对成语含义和用法的准确把握,再结合具体语境,并不是说“抓取矿物样品和采集海底水样”本身是容易的,而是“船上配备了很多先进设备”,使“抓取矿物样品和采集海底水样”变得容易了。“东山再起”和“再接再厉”,两者都有“再努力”“再继续”的意思。“东山再起”来自历史故事,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指“失势”后“再继续”;“再接再厉”在原有基础上再继续努力的意思,结合真实的语境,“600年前……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600年后,‘大洋一号不断进步”,“再接再厉”是恰当的。

二、情境生活化,考点灵活与综合

2019年全国Ⅱ卷第18题、2020全国Ⅰ卷19题和新高考Ⅰ卷第18题新增了标点题,考查引号和破折号的作用。引号和破折号的用法丰富,对其用法有全面、准确的了解是作答的基础,关键能力是要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中去分析作用。

【真题回放】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中第18题

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冰,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不知不觉,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项是(3分)

A.李时珍花了二十多年时间,才编成这部药学经典——《本草纲目》。

B.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C.到山上打柴的记忆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 种劳作。

D.你不能用这么简单的方式对待一个人——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

原句中“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初步判断,句中的破折号引出的内容,有解释的作用。再看选项中的四个句子,粗看都有解释的作用。A和D,比较容易清晰判断出来,A中《本草纲目》,是书名,是对“药学经典”作的注释、注解,“药学经典”即《本草纲目》,是划等号的关系。D中“一个人”,一个什么人,解释“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这里的解释是具体的,即“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C中破折号前面的语义是“幸福而快乐”,后面与之相反“十分辛苦”,结合句中“尽管”二字,可知此处的破折有转折之义。B中破折号前面的语义是“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后面紧跟“有什么看头啊”,感觉也有转折的意思:(婆婆叫我)看,(但是我觉得)没什么看头。那岂不是选不出正确选项来?原句“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从“想起”到“吃”,这种“进一步”是如何来的?学生如果能调动个人的体验情境,比如,突然想起一个吃食店,然后想去吃,这是一个很普遍关联的生活体验,那么破折号后面的引出的内容是与前面内容相关的,这种相关就是“联想”,破折号的作用就是“联想”后的进一步阐释。B项,婆婆叫“我”看看他,“我”心理联想活动发生了,然后进一步阐释“联想”后的结果,就是(我认为)“有什么看头啊”,而其余三项是没有“联想”心理活动的。细细分析这道小题,除了要掌握破折号用法的必备知识外,分析具体语境以及调动考生个人生活体验情境也是十分必要的。

情境生活化,考点灵活,最集中的一个体现,是2020年出现的语言表达效果题。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扫而光。”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

“心满意足”“饼和粥”“一扫而光”,内容和用词都很生活化,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更符合语法和规范表达,而改句更符合日常口语化的表达。改句和原句的区别,不在增、删了字词,而在调整了词语的位置。词语的位置调整了,强调的重点不同了。学生稍稍调动一下个人的生活情境体验,就能很快揣摩此用法的效果。“快来,你!”“你快来!”“怎么了,你?”“你怎么了?”语序变了,强调的重点也变了,同時也综合了主谓倒装句式和标点的两个基础知识,考生能否灵活运用,能否调动情境体验和分析具体语境,取决于考生的核心素养储备多寡。

三、情境具体,注重创新与思辨

新闻压缩是个传统考点,一直以来,备考大多从标题、一句话新闻、概括新闻内容等角度细化考点,详细展开复习。2019年全国Ⅰ、Ⅱ、Ⅲ卷第21题,要求考生对新闻材料进行关键信息的提取,均为创新题型,旨在考生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获取、筛选、提炼和表达信息的能力。

题型虽然是新题型,但在具体的情境中,按新闻五要素进行信息筛选的能力、表达流畅的能力要求还是不变的。比喻修辞,在传统的考查方式中,一般是仿写,给出一个例句,让学生仿写一个类似的比喻句。2020年新高考Ⅰ、Ⅱ卷都设置了比喻的考题。比如Ⅰ卷中第19题: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文中划线的句子是“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

本题采用主观题的方式,考生要答好这道题,要结合考生学科的认知情境,首先要清楚本体和喻体是什么,然后对相似性进行分析。此题既是传统考点的回归,又和传统考点有别,注重创新。

语病辨析修改一直是高考语文的传统考点,把病句设置在具体的情境中来考,对考生的思辨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从2020全国Ⅰ卷的语病题来看,主要考查了搭配不当、结构混乱,逻辑混乱三大常见语病,考生能辨析出类型,修改的难度也不算大。从结合具体语境看,笔者认为2020广州市高三调研考(10月)的病句辨析修改题的情境意识和思辨性值得研究。先看评分细则:

评分细则:把⑧“不再是”修改为“不仅是”“不再只是”“不只是”“不单是”,皆可以得分;把“不再是”修改为“不但是”,不得分,因为与下文的“还”搭配不当;如果学生没有修改语句⑧,而是在语句⑨的开头加上 “而是”,不得分,因为这样修改就使⑧⑨两句的关系变成了选择关系,不符合语义。⑩在句首加上“这种变化”“这些”等,都可以得分。在句首加上“中国儒学史”“这些研究”“考古学的加入”等词语,都不得分,因为这些都不是本句真正的主语。

由此可见,修改不仅仅是“该句”,而且是“该句”的上句和下句都要在考虑范围内,也就是在具体情境中,考虑前后关联词的搭配,前后主语的一致性等问题去揣摩最佳修改方案。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中提出:通过选取适宜的素材,再现学科理论产生的场景或是呈现现实中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背景下发挥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运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全面综合展现学科素养水平。

纵观近三年全国高考语文卷及新高考卷,题目的设计以实践应用为导向,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创设真实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来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教师在教学中不单只关注“必备知识”,还要通过日常教学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学生在做题中不能一味机械刷题,还要培养情境和情境问题意识,训练思辨能力,提升核心素养品质。

参考文献:

[1]鲁小冬.素养为先,能力先行[J].语文教学通讯,2020(9A).

[2]王纪田.创新命题形式,强化素养导向[J].语文教学通讯,2020(2A).

[3]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运用高考语文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抓文体特征 重整体感知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检测试题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索
高考语文快速辨析病句的教学研究
让说明文教学洋溢浓浓的语文味
低年段的“语用”策略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