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化背景下的苏州制造业发展路径探讨

2021-11-19吴良芹阮殿旭

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苏州市长三角苏州

吴良芹 阮殿旭

(沙洲职业工学院,江苏 张家港215600)

引言

制造业是工业强国的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和强国之基,发展智能制造是我国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1]。2020年11月,中共中央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提出: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2020年12月苏州市印发《关于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措施》,为提升苏州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苏州地区进行“苏州智造”的品牌建设,最终实现苏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定了行动计划。

1 苏州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苏州地区的制造业基础雄厚、产业配套全面、制造业种类齐全。根据苏州市统计局统计,2020年苏州地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4823.9亿元,比2019年增长4.0%;前六大主导行业实现产值22458亿元,比2019年增长5.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的64.5%;作为先进制造业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四大产业产值达8718.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的25.0%[2]。

发达的制造业是苏州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优势所在,为了苏州地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尽快完成苏州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造,依靠先进技术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在2021年上半年,苏州市政府已经安排完成5800多家制造业企业的8000多个项目的智能化改造。不少企业通过云平台实现了数据的实时采集,借助数据化和智能化技术对生产各环节和各流程进行了重塑,有力推动了“苏州制造”的高质量发展,为苏州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经验。

经过几年的部署和推进,苏州智能制造在企业数量、制造产值和示范项目方面的发展较为突出,《世界智能制造中心城市潜力榜(2019)》榜单显示,苏州在世界城市中总体智能制造指数排名第8,而在智能制造的生产上,苏州以0.7702的分数领先,排名世界第一,见表1[3]。形成了“苏州智造”的独特优势:企业数量、智能产值和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多。

表1 2019年世界智能制造中心城市潜力榜前10名

2 苏州制造业智能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苏州市在近几年的智能制造竞争中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但是与世界智能制造先进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2.1 智能化水平不高,建设层次低

近几年,随着“工业4.0”建设步伐的加快,苏州各级政府出台了大量政策,鼓励企业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与制造业生产全过程进行深度融合,不少龙头企业借助“人机协同”的智能制造体系,实现了生产过程数据的集中管理与运维,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如:位列世界500强的亨通集团已完成了40余套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部署,把制造精益化、管理信息化和工厂智能化涵盖了企业的全部业务流程;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先后完成了沙钢硅钢智能制造车间、高端线材全流程智能制造应用项目、动力总厂能源管控中心项目等多个重点项目的智能改造,目前沙钢集团的所有生产线均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化。苏州地区不少大型制造企业先后开启了智能化发展的实践探索,但是苏州地区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的智能化改造项目主要侧重在智能装备的引进和改造、智能制造技术追踪和技术引进等较容易实现的环节。由于企业的基础研究能力不足,对引进的技术消化吸收力度不够,加上控制系统、核心零部件和系统软件等关键技术环节被国外掌控,虽然不少企业已经部分完成了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造,但是苏州制造业基本上还处于机械自动化向数字自动化的过渡阶段,整体水平仍未达到德国“工业4.0”的要求和标准。这些问题导致了苏州制造业在智能化改造过程中存在层次较低及过程缓慢的现象[4]。

2.2 政策扶持不够,配套布局有待完善

研究《世界智能制造中心城市潜力榜(2019)》榜单发现,苏州市不仅没有进入到世界政府扶持TOP10的城市排名,就连中国政府扶持TOP10城市也未进入。针对这种不利局面,苏州市政府相继出台了有关智能制造的扶持政策。《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努力增强产业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加快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全力打响“苏州制造”品牌。《苏州市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提出:到2022年末,全市智能制造发展关键技术装备进一步突破,系统集成能力进一步增强,创新应用能级进一步提升,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智能制造苏州方案”[2]。2021年初,苏州《关于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措施》和《苏州市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了苏州要加快推动“数字苏州”建设,设立了“到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6000亿元”等一系列目标。这些政策文件指明了苏州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方向,为地方企业的智能化改造提供了政策支持。但是,由于苏州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方向和布局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未来的适合苏州经济发展要求的智能制造发展和布局还在统筹规划中。

另外,智能制造包括的环节较多,除了智能装备和智能生产外,还包括数字化控制、智能设计、智能管理等智能制造的相关配套产业的协调发展。在出台促进智能制造发展政策的同时,还需要出台包括税收、法律、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诸多配套措施,全方位地为智能制造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从已出台的智能制造的相关政策看,主要重点倾向于对智能技术、智能装备和智能生产的扶持,在智能设计、智能管理和数字化运行等相关配套政策方面相对不足,这也影响了苏州智能制造业的发展速度。

2.3 科研能力较弱,核心技术受限

科研水平是推动技术进步的原动力,也是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发展的重要推手。经过多年的发展,苏州制造业的智能化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虽然苏州智能制造企业的智能生产指数较高,但智能制造相关领域的科研水平仍然不足。在《世界智能制造中心发展趋势报告(2019)》榜单中显示的世界智能制造科研水平前10名中无中国城市上榜,国内最高科研水平的北京仅位列世界第11位。苏州在中国智能制造科研水平前10名城市中仅位列第7,苏州的科研水平指数0.2011也低于0.2254的国内样本城市平均指数。可见,科研水平已经成为制约苏州智能制造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另外,智能制造离不开关键技术的支持。苏州地区在智能化改造过程中发现,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难以取得突破,高档数控系统、高端传感器、工业应用软件和智能仪器仪表等领域严重依赖进口,自主率不到5%,很多重要设备的进口部件占整机的50%-60%,重要的液压件几乎全部靠进口;另外,智能制造中的复杂产品的设计软件严重缺失,使得我们在产品设计、技术创新和计算机辅助制造等关键领域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可以说,核心技术的开发和设计软件等核心问题如得不到解决,就难以真正做到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也难以实现“苏州制造”向“苏州智造”的转变。

3 苏州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思路

科技创新带来产业发展新机遇,智能化和数字化能为推动苏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引擎和新动能。以发展智能制造为方向,全力解决相关的智能制造核心技术问题,重点突破“卡脖子”的技术难题,努力推动苏州制造业快速向产业链的中高端发展,努力抢占产业链的制高点,使“苏州智造”在产业链中拥有其应有的地位。苏州要实现“苏州制造”向“苏州智造”的转变不能仅是口号,还需要有具体内涵:在确保苏州制造业强大基础的前提下,适时调整制造业发展方式,努力实现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完善智能制造相关配套产业,形成具有苏州特色的智能制造产业链;借助数字化手段和智能网联技术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努力提升智能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和附加值,确保智能制造企业的高生产水平和高运营能力,凭借技术的优势做大做强“苏州智造”。另外,要时刻关注苏州地区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借助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新兴技术,全力打造具有苏州特色的能源依赖度低、自主创新能力强的绿色“苏州智造”之路。

当今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的战略,通过构建全系产业链、借助5G技术、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实现制造业的全面升级和振兴。苏州作为制造业高度发达的“制造中心”,必须全面贯彻落实“思想再解放、开放再出发、目标再攀高”的要求,谋求苏州制造业的创新发展。苏州要抓住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机遇,牢牢把握住数字化和智能化的重大契机,依托自身强大的制造业基础,积极努力推进智能制造,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全力推动“苏州制造”向“苏州智造”转变。

4 苏州智能制造的发展路径探讨

目前,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为苏州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作为紧邻上海、经济发达的城市,苏州具有较为全面的产业链,已具备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雏形。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中,苏州需要牢固树立“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增强机遇和危机意识,及时调整政策,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努力保持“苏州制造”的优势地位。

4.1 强化政策扶持,做好顶层设计

苏州制造业要实现智能化升级并继续保持在全国制造业的领跑优势,需要进行战略层面的顶层设计和蓝图规划。为了适应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需求,建议政府从长三角一体化整盘棋的高度出发,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专门研究苏州智能制造发展的政策,对苏州辖区内的智能制造企业和产业状况进行梳理,整合资源,聚焦重点。从早期提升制造业智能化的企业数量变为提升智能化质量,将智能化企业的“量大”优化为“质优”,努力提升为苏州的“品牌”,将苏州智能企业的数量优势进一步转化为质优优势,形成苏州特有的品牌效应。

在鼓励企业智能化改造过程中,政府可针对企业各自产品的特点,对突破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项目,尤其是涉及到智能制造的基础产业项目,进行精准扶持,使企业能够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努力推动智能化项目实施和自主创新,打破核心技术壁垒,实现技术突破,在各自产业链占据自己应有的地位。从政策层面鼓励企业以研发创新为核心来做强苏州地区的智能制造业,使“苏州制造”能够迈上各大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

另外,政府需要通过政策来引导传统企业升级改造,提升苏州智能制造企业的质量,实施品牌战略,提高智能产品附加值。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苏州乃至整个长三角智能制造企业的产品中,大部分是借牌或贴牌产品,往往是占领了产业链的高端位置却难以抢占价值链的高端产品。为了扭转现状,必须重视发展科研,努力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对智能制造的智能体系、关键技术、重要装备和使用软件等方面加强引导和投入。加强品牌建设,在设计、包装、注册、宣传等各个环节上都要为形成民族品牌倾注全力,在生产的全环境中激发企业的潜力,努力创新,借助智能制造实现“苏州制造”向“苏州智造”的转型,最终实现产品在世界市场上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占位。

4.2 强化科研能力,提升技术创新水平

发展智能制造离不开科研、人才和学术研究的智力支撑。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中,苏州应通过引进、共享周边城市资源,借助组合拳来构建多方位、多层次的智力资源,并提升制造业智能化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首先,政府要深入研究地方产业结构,实施人才优先引进的发展战略,出台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政策,吸引国内外智能制造专业方面的优秀毕业生、专家或专家团队来苏州工作,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苏州市政府应在遵循优势互补、协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基础上,主动加强与上海、南京、杭州等中心城市的合作交流,建立起长期的多层次的长三角区域性人才协同机制,借助周边城市的知名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人才优势,建立全方位的人才合作交流平台和人才信息库,提升苏州市智能制造科研水平的综合实力[1]。

其次,利用本地区院校的教育资源培育智能制造方面的人才。鼓励苏州的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专业设置等方面紧密围绕苏州智能制造的发展重点,结合地区产业发展需求探索具有苏州特色的集产、教、学、研于一体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之路,努力促进现有高校能够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智能化的转型升级;借助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东风,着眼于产教融合,积极筹建苏州市属应用型的本科院校,提升本地区高等院校的人才保障;鼓励和支持苏州地区院校和长三角地区的其他院校以及企业,成立产教研融合教育联盟,共谋区域教育新发展,打造区域教育高地,为本地区培育各类智能制造人才。

最后,努力打造政校企信息化平台,加快智能制造成果形成和转化。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技术,构建一个面向长三角的“政府引导,学校参与,企业为主”的信息化平台,形成政策解读、成果形成和转化一条龙服务,打通各参与方的信息孤岛,加强政府、院校和各智能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达到信息共享。苏州要利用现有的智能制造优势,在撰写智能制造标准、学术论文以及专利申报和成果转化方面引领牵头,形成合力,加快智能制造标准的制订,抢占智能制造一些领域的制高点和话语权;加快成果的形成和转化,更加高效地推动苏州市智能制造企业的升级改造,让众多企业真正成为智能化生产的受益者,使“苏州智造”更上一层次。

4.3 强化战略融合,激发智能制造潜力

智能制造的发展潜力不仅反映一座城市过去和现在的制造业实力,也反映出这座城市未来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是一座现代化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上海和深圳在这方面高居世界前列。与上海和深圳相比,苏州市不具备一线城市的先天优势,智能制造的发展潜力整体不容乐观,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着力培育发展潜能。

高新科技实力的提升是建立在科研水平、人才队伍和学术研究基础上的。苏州可以结合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发展战略,构建智能制造业网络系统,组建目标一致、互惠互荣、彼此衔接的智能制造业网络,形成群体优势驰骋国际市场。苏州是长三角地区智能制造企业数量最多的地区,已具备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雏形。苏州可以积极与上海、南京、杭州等中心城市交流与合作,共同谋划长三角智能制造业的城市圈,发挥群体优势,做大做强长三角智能制造业基地。

4.4 强化转型升级,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

随着云计算、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内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正在积极打造自己的智能制造生产基地。苏州作为国内制造业综合实力排头兵,应当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的交流,加强与相关科研院所、领军企业、行业协会的合作,共同努力推动苏州地区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尽快抢占全球智能制造产业链一些领域的制高点和话语权,确保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竞争力。

苏州制造业要想继续成为全国制造中心,就必须坚定地发展智能制造,提高生产率和企业竞争力。苏州市内各区县的产业结构各有特色,各级政府要时刻关注各区域内智能制造行业的协同发展,借助数字化手段,实现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领域的紧密合作和协同发展,逐步形成具有各区县特色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和产业链。苏州需要坚持开放赋能,整合各区县的产业优势,努力汇集国内外高端发展要素,借助苏州地区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完善产业链的“开放形态”,以优质产业链来“链接”全球,努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苏州发展新格局。

苏州还可以长三角一体化和沪苏同城化的建设为契机,创建国家级、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区,加大对各类智能制造项目的补贴力度,建立起政府、社会和企业全面参与的联动机制,借助多方力量推动苏州市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抓住上海自贸区和苏州自贸片区的建设机遇,努力把苏州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制造生产基地,为苏州在世界产业链的竞争中争取时间[5]。

5 结语

苏州制造业基础雄厚、产业配套能力强,但是与世界智能制造先进地区相比,仍然存在智能制造建设层次低、政府配套政策扶持不够、智能制造相关科研能力较弱和核心技术受限等问题。苏州应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建设为契机,加快顶层设计,提升科研能力,加强与周边城市的战略融合,加快从“苏州制造”向“苏州智造”的战略转变,实施“苏州制造”品牌战略。苏州要做好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工作,提高智能制造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效率,努力扩大苏州智能制造的社会效应,最终实现苏州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目标。

猜你喜欢

苏州市长三角苏州
苏州市纤维检验院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苏州市“从前慢”书吧室内设计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