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影响机理分析

2021-11-19孙兆倩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年24期
关键词:中观微观层面

□文/顾 贺 孙兆倩

(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提要]2020年年初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人民生活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也给国民经济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本文将新冠肺炎疫情划分为3个阶段,基于情绪认知理论视角,从经济的微观、中观以及宏观层面三个维度,系统梳理疫情各阶段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并给出疫情对经济冲击的传导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稳定灵活的微观经济政策、偏向精准的中观经济政策、积极可控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尽可能降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

一、引言

2020年初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人民生活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也给国民经济带来了一定冲击。目前,国内疫情防控已取得显著成效,我国经济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纵观历史,埃博拉病毒、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疫情一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大敌,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难以用流行病学参数予以系统全面的评估。近几十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探讨疫情与经济影响之间的关系。

突发大规模疫情对经济影响的特点方面,郑泽香(2005)指出,包括疫情在内的现代社会灾难呈现出发生频率高、强度大、区域性及全球性的特点,经济影响面广且损失程度高。陈国进(2017)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突发大规模疫情的影响范围扩大,且影响程度也不断加深。突发大规模疫情对经济影响的途径方面,一般来说,疫情冲击经济的传导路线是从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张文斗等(2014)指出疫情发生导致个体医疗负担增加和行为发生改变,进而对经济造成影响。栾浩(2020)认为疫情对第三产业的冲击更为深层和持久。郭涛(2020)认为,与2003年的“非典”不同,新冠肺炎疫情使得供给端和需求端同时下降,供需两端共同压力下国民经济运行发生休克式停摆。

纵观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疫情对经济影响的相关研究日益丰富,但少有研究是基于心理学的视角来分析疫情发展不同阶段对经济不同层面的影响。因此,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基于情绪认知理论,厘清和总结疫情的阶段性对经济微观、中观、宏观层面影响的作用机制,并提出最大化降低疫情影响的应对之策,从而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经济的传导路径

(一)新冠肺炎疫情阶段划分。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将新冠肺炎疫情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潜伏期、爆发期和衰退期。本文基于情绪认知理论视角,从经济的微观层面、中观层面以及宏观层面三个维度,系统梳理新冠肺炎疫情不同阶段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并给出疫情对经济冲击的传导路径。(图1)

图1 新冠肺炎疫情发展阶段图

(二)传导路径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是全面性的、层次性的。本文在盛方富(2020)等学者的前期研究基础上,结合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变化和我国经济发展态势,提出如图2所示的冲击传导路径。从图2中可以看出,冲击路线首先从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其中,微观层面是基于情绪认知理论的视角,该视角下情绪的产生及演变受环境事件因素、生理状况因素、认知过程因素影响,情绪驱动下微观主体行为发生变化。该种变化带来的影响逐步传递至中观层面,二者之间通过供需变化构成联系,前端的冲击反映到中观层面,势必会波及特定产业或上下游相关行业的正常运营与投资,最终给宏观层面带来短期影响和潜在的中长期影响,影响着宏观层面的调整与应对。(图2)

图2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经济传导路径图

1、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微观层面的影响。疫情发生后,对微观行为主体(主要指个人和企业)的影响最为直接。情绪认知理论视角下,疫情发生时,情绪的产生和演变受环境事件因素、生理状况因素刺激的同时,还通过认知因素调节自身对刺激的反应,即通过不断地评价环境中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从而产生情绪的演变,进而引发个人行为和企业行为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和个人不同,是没有“情绪”的,因此该视角下,本文把企业的管理者或决策者看作为企业的代表,他们的决策决定着企业的行为变化。具体的,生理因素主要指个人健康状况;环境事件因素主要包括疫区环境状况、政府工作与安全危机;认知过程因素包括利益诉求和从众心理,前者是指从自身利益诉求视角出发,个人在表达自身情绪的同时还影响着其他个体的情绪倾向,后者指个人受外界情绪影响时所表达出的与公众舆论或大多数人类似的情绪。

潜伏期内,疑似和确诊人数相对较少,疫情防控工作只在局部开展,环境刺激事件不明显,相应的,环境、生理及认知因素作用有限,因此个体情绪受疫情影响不大,从而个人和企业行为变化较少,总体来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初期对经济微观层面的影响较小。

爆发期内,与潜伏期不同,环境事件发生变化,其中疫区环境状况方面,患病人数呈明显增长趋势;政府工作方面,政府号召居家隔离、减少外出,多地开启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响应,大部分地区停工停学、延迟复工,与此同时,政府救援工作持续进行,国家大批医疗设备相继投入;安全危机方面,停工停学、延迟复工等给人们的学业、就业以及企业生存等施加一定压力。受上述环境事件刺激的同时,微观主体还受利益诉求和从众心理等认知过程因素影响,使得个体出现与潜伏期不同的情绪反应,进而引发行为变化。一方面疫区环境态势严峻,加之民众对疫情传播途径、机理等还不完全了解,个体可能会产生担忧、恐慌等负面情绪,尤其是当生理上出现与新冠肺炎疫情相类似的症状时,负面情绪加剧,此时个体行为直接表现为及时看病就医、医疗支出和非医疗支出增加,以及因病缺工、因恐惧旷工等;停工停学、延迟复工易导致个体产生焦虑、担忧等情绪,出于对此类安全危机的考虑,个人行为上表现为谨慎消费和谨慎投资,企业则采取改变经营策略,提高创新能力等手段以提高自身竞争力及抗压能力。另一方面随着政府救援工作持续深入的进行,会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个体的自豪、爱与希望等正面情绪,行为上表现为响应政府号召,相应的,“宅经济”兴起,办公、娱乐等需求也从线下逐步迁移到线上。

新冠肺炎疫情步入衰退期后,疫情防控取得显著效果,境内疫情总体呈零星散发状态,疫情基本得到控制。首先,疫区环境状况明显好转,消费投资政策和复工复产政策逐步开放,使得个人、企业对疫情防控信心大大增强,积极情绪增加,个体逐步回归原有工作和生活节奏。其次,安全危机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个体担忧焦虑等状况得到缓解,但在疫后就业难、国外疫情尚未得到完全遏制的形式下,微观主体行为仍存在一定的谨慎性。

2、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中观层面的影响。新冠肺炎疫情对中观层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特定产业及其上下游相关行业,分为即期影响和潜在影响,前者主要体现在疫情爆发期,后者则在衰退期内和之后逐步显现。潜伏期内,疫情对微观层面的影响较小,因此中观层面并未受到较大波及,而爆发阶段给中观层面带来的影响既有正向的,又有负向的。

首先是利空方面,因隔离措施需要,线下经济活动停顿,导致房地产、制造业等行业发展受限,数据显示,2020年2月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环比下降46.2个百分点;同时,线下消费服务型行业受到巨大冲击,例如,2020年2月交通运输业中客运量总量、货运量总量分别环比下降85.4%和48.5%;此外,旅游业、酒店餐饮业等行业均损失惨重。其次是利好方面,个人医疗医药支出短期集中增加,给医药、在线医疗、保险业等行业带来利好。此外,人们生活、消费习惯的改变使得消费、娱乐、办公等需求由线下转移到线上,电商、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网络游戏、物流等行业收获巨大红利,成为利好行业。

衰退期内,由于前期存在微观个体返岗就业困难、企业技术人员短缺、资金链断裂等问题,导致不同行业复工复产步调不同,进而影响产业链、供应链的有效衔接。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继续和深入进行,疫情发展形势逐渐明朗,复工复产工作有序开展。企业个体经营策略的改变、企业间的兼并重组、个体消费与投资预期的改变、个体生活方式的改变,都将倒逼产业升级,并为日后产业优化调整、资源要素迭代创新提供动力,为不同行业、产业政策与技术的重大变革创造有利条件。

3、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宏观层面的影响。总体来说,疫情对宏观层面的影响长短期并存,其中短期冲击主要在爆发期体现,且冲击效应明显。潜伏期内,微观、中观层面的经济运行较为平缓,因此宏观经济波动不大。爆发期内,防控收紧,疫情负面影响持续显现,对经济的短期冲击较为强烈。由于受中观层面影响,短期内需求与生产大范围骤降,产业链、资金链、消费链等经济链条不能进行有效衔接,经济动态循环被打破,运行效率下降,出现物价上涨与失业率上升并存的局面。数据显示,2020年1、2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为105.4和105.2,为全年两个最高点。同年2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2%,达到全年峰值,当月全国制造业PMI指数为35.7,环比下降28.6%,为全年最低点,表明短期内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冲击程度较大。

衰退期内,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呈边际递减趋势,整体宏观经济开始回落,运行态势稳中向好。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外部冲击,对经济的影响是短暂的,但其对经济的中长期影响可能在未来显现。微观层面中个体消费预期和投资预期的改变、企业发展预期的变化,均会一定程度上制约中观层面产业及行业的发展,进而影响我国经济的长期平稳运行,因此仍旧不能忽视该种滞后性影响。此外,全球疫情尚未得到遏制,依旧在国外肆虐,当前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的中心,应从保全国内外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角度,围绕产业链、消费链、资金链等关键环节出台相应政策,以对冲其他国家可能带来的联动影响。

三、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冲击的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经济的传导路径,为最大化降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稳定灵活的微观经济政策。由上述分析可知,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首先作用于微观层面,而灵活稳定的微观经济政策能有效减少这一负面影响,也为后续降低疫情对中观、宏观层面的冲击创设有利条件。微观经济政策的重点在于稳定市场经济主体和稳定居民消费。前者,主要指保企业。作为微观经济主体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起到保就业的重要作用,而保就业才能保民生,才能稳住经济基本盘。因此,对于疫情爆发期内受冲击严重的企业,政府应该加大纾困帮扶力度,大力推行企业扶持政策,短期内依靠政府力量对“受伤”企业进行集中救助,中长期内营造企业间自由、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对于后者,主要是稳定居民消费预期,促进居民消费回升。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力量,要多措并举促进消费扩容提质。一方面提升消费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支持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提倡健康消费;另一方面鼓励线上消费发展以弥补线下聚集性、流动性、接触式消费的不足,同时消费政策更多地向特定地区和人群倾斜,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水平,增加消费总量。

第二,偏向精准的中观经济政策。新冠肺炎疫情对不同行业、产业的冲击是不平衡的,因此政策应有偏向性,重点针对疫情爆发期中受挫严重的行业及产业,在把控行业、产业特征的基础上,层次性地推动其可持续发展。短期内,对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的第一产业,在保障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开拓新型科技渠道、改善和提升第一产业运作效率,并予以必要的资金保障;对于第二、第三产业中受影响较大的行业,给予相应政策扶持,针对性地出台减税、减负等政策组合,适当增加信贷支持力度和监管容忍度,为受冲击行业纾困蓄能。中长期内,政策向重点领域倾斜,大力推进新兴产业发展,打造新业态升级,把控线上线下风险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5G行业等高科技领域发展,发挥其创新性及应用性,带动其他领域多元化发展,以尽可能地对抗外部不确定性,寻求经济增长新机遇。

第三,积极可控的宏观经济政策。疫情对宏观层面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当前我国国际地位提升,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有重要的市场份额,在国外疫情尚未得到完全遏制的情况下,我国更不能忽视外国的潜在影响。在把控国内疫情复发风险、密切关注海外疫情局势的同时,打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组合拳”策略,疏通政策传导机制,减缓经济大幅度波动,做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权衡。在此基础上,加大对外贸外资的帮扶力度,重新衔接被割裂的产业链、消费链、资金链等经济循环链条,以增强我国在全球供应网络中的竞争力。

猜你喜欢

中观微观层面
“《智取生辰纲》:于‘智’的角逐中观情节之妙”教学设计
材料界面之超微观表征:“镜”中观乾坤——材料界面、微纳分论坛侧记
万法皆空
一种新的结合面微观接触模型
新时代粮食宏观、中观、微观“三观”维度思考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微观的山水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从语言和体系两个层面理解庄子的“吾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