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入路径——以土木工程专业导论为例
2021-11-19刘方成唐西娅
郑 辉 易 翔 刘方成 唐西娅 曹 磊 董 宇
(湖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湖南·株洲 412007)
0 引言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思政教育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灵魂工程。良好的思政教育可以夯实青少年蓬勃发展的基础,也可以更好地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的问题,为国家培育一代又一代信仰坚定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伟大中国梦的实现注入更强大的青春力量。
在美国各大应用型高校中,思政教育的路径主要是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学校开设独立的公民道德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同时学校每年开展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必修项目之一,指导学生全面发展;英国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则以其独具特点的产学合作与互动为基础,把人才培养和具体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日本应用型高等教育提倡产学研结合,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所需人才,鼓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以及社会公益活动,并为其创造良好条件[1]。
我国学生从小便会接受思想素质教育,培养每个学生良好的品德,从小思政老师不断教学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却很少有老师能教学生怎样去成为这样的人,在现实中有人很难接触到真正道德高尚的人群,久而久之学生会将书本的内容与现实分开,认为那些品德高尚的人群不过是作家撰写而来,并没有实际支撑。同时学校偏重于学生的文化教育,轻视学生的思政教育,久而久之导致学生的道德观念与心理素质不断降低,社会责任感不强,违法犯罪行为也将不断增多。
基于此,高校应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的建设,制定相对应的思政教育,将文化教育与思想教育交错而融于一体。对于土木工程这类工科来说,更应肩负起思政教育与现实的相连接的责任。
1 土木工程专业的特性
1.1 土木工程的实践性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土木工程技术持续发展,社会也随之不断进步,“要想富,先修路”,这一口号足以说明土木工程的发展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影响。人类从石器时代开始使用大自然中已有的材料,修建简单的住所[2]。再到现代社会使用人类自己发明的材料,修建耸立的高楼、大跨度的桥梁等。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类也得以将各个地区通过路桥连接成一片,加强了各地区人们的联系,使得天堑变通途[3]。
土木工程的发展历程中,常常是工程实践经验先于理论知识,主要现因是客观情况太过于复杂,很难通过室内试验或者某一单调的理论就能完全概括,只能不断从实际工程中总结理论知识。实践是理论的目的,理论是实践的基础,相辅相成,仅仅依靠理论知识去指导工程,容易犯教条主义的错误,仅凭经验去指导工程,没有理论支撑,不但容易陷入教条主义误区,同时不利于土木工程的发展进步。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助力土木工程专业向前发展。
由于实际工程的复杂性,人类的对于实际工程的认识可能具有滞后,在问题出现之前,对某些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刻,导致出现重大安全事故,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例如:美国塔科马海峡大桥[4]的倒塌,便是因为空气动力学发展不充分所导致,使得桥梁在风力荷载下大桥不断大幅度晃动,最后吊索断裂桥梁倒塌,随后空气动力学与共振试验成为了建筑工程学的必修课。
土木工程在实际操作中具有较大的危险性,在实际的工程中不能马虎,以免对自身造成伤害,或者对造成国家与社会的损失,必须加强广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脊梁,必须筑牢学生心中的安全意识与责任意识。工程师的能力、素质、品德决定了实际工程质量的高低,现实中多数工程事故都是由于管理者或者技术人员心术不正的原因导致,因此在学生进入社会前便要加强对其德行的培养,为社会培养高水平、有能力、有德行的人才[5]。
1.2 土木工程的社会性
我国华北和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而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为解决北方缺水的问题,使我国水资源配置更为合理,经过国家多年调研,南水北调工程于2003年正式开工,南水北调工程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水资源工程,该工程历时之长、投资之大、跨域之广,是中华民族治水史上一大壮举[6]。南水北调不仅较大程度地减少了水资源在北方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阻力,助力当地城市化发展,使鲁西和苏北这两个十分重要的商品粮种植基地得以巩固和持续发展。也有利于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和环境,减少对地下水的超采,补充地下水,减少因超采地下水而导致的底面沉降[7-8]。工程建设者面临着多种技术难题,如渠道膨胀土问题、PCCP管工艺问题、隧道衬砌方法以及混凝土参数问题。最后在工程建设者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技术突破,使得南水北调的中线工程以及东线一期工程已经完工,已顺利开始向北方调水。
2013年,习主席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构想。这一战略以经济发展为要义,同时加深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一带一路”涉及的范围较广,但地理环境条件较差,因此需加强基础设施的设施的建设,才能保证此战略进一步实施与发展[9]。“一带一路”工程建设,需要大量的土木专业人才远赴国外工作,工作人员需要长期待在外地,但是为了国家的战略需求,大量从事土木工作的人员背井离乡,为国家的战略目标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基础设施是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教师不仅要教授专业知识,也应让同学们意识到土木工程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土木工程建设包含着国家和社会在战略层面的布局,为社会发展搭设框架,让学生们深刻明白作为一名工程建设人员,自己的肩上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从国家的重大战略布局出发,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
2 思政融入土木工程的路径
2.1 土木工程的发展与认同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我国土木工程发展的黄金时期,各地区高楼大厦、公路、铁路、桥梁等迅速建立起来,各类工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的学习与追赶国外的工程技术,到90年代的跟踪与提高,直到现在的创新与超越发展阶段。短短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工程技术已经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心。
截止2020年底,中国建成的桥梁数量已达百万座,建成了许多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桥梁工程,我国的桥梁产业获得了全世界的认可,在世界排名前十的各类桥梁中,中国主建的桥梁占据了一大半[10],斜拉桥排名前10的桥梁如表1所示。不仅如此,我国现有的高速公路总里程已经长达16万公里,公路总里程也已经突破500万公里,紧追美国。2020年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已达145.5亿吨,全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超12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
表1:斜拉桥排名前十的桥梁
在课堂互动时,可结合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向同学们展示我国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分别介绍国内外优秀工程,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也要有危机感,鼓励学生们多参与实际工程,增强个人实际工作经验,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更好的应对难题。
2.2 土木工程师的责任和荣耀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基础建设,土木工程师肩负着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房屋、桥梁、隧道、港口、道路等建设都离不开每个土木人的努力。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不断增强改造社会的能力,工程师们不断追求着极限,不断建设着最高的房屋、跨径最长的桥梁,这是属于工程师的荣誉与担当。
教师在土木工程专业导论课程当中应注重将典型工程融入课堂之中。如故宫已有600余年历史,是世界上现存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故宫之所以能保存如此完好,其主要受力结构发挥了重大作用,其房屋普通立柱的柱身是垂直立于柱顶石之上,而檐柱微微向内倾斜,形成“八字”状,此做法不但使得整个建筑物更加沉稳有力,也使得建筑物抵抗地震、大风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更强。古建筑中运用了大量的榫卯技术,用于各结构的连接,但是该结构在水平力作用下,容易错位滑移,而檐柱采用“八字”状时,该檐柱将会提供阻力,增强了榫卯节点的受力性能,使结构更加稳定[12]。故宫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其高超的建造技术的见证。通过对古老优秀的建筑的讲解,让学生们了解古时候人们的智慧,增强学生们的文化自信。
为了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联动发展,发挥港澳优势,加强粤港澳三地的联系,国家于2009年开始建设港珠澳大桥,直至2018年开始运营,港珠澳大桥的通车,大大缩短了粤港澳的通行时间,使得粤港澳地区连成一片,对加快该地区的互动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桥桥隧全程55千米,主桥长29.6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因其超大的建筑规模和顶尖的施工建造技术而闻名世界,被业界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被英国《卫报》评委“新的世界七大奇迹”之一[13]。建设初期,中国缺乏经验,向国外取经时,被无情拒绝,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我国技术人员并没有退缩,而是听从国家的召唤,投身于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当中,项目工程师们选择了自主攻关,克服重重困难,历经多年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外海沉管安装成套技术,打破了国外的技术枷锁,为未来我国建设此类桥梁积累了宝贵的技术经验。
港珠澳大桥的建成,是我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自主创新能力重大提升的结果。通过典型工程的讲解,激发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们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激发学生们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与担当。
教师应结合现实中的工程事故案例,让同学们清楚知道质量不合格的工程会给人们宝贵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多大的威胁与损害,同时深入分析各类事故产生的原因,引发同学们的思考,通过正确的引导,初步在学生们心里建立责任意识与职业道德感,领悟遵循专业规范的重要性[14]。
2.3 土木工程的风险与挑战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我们也迎来了土木工程大发展大飞跃的好时期,如此优良的发展环境受到了西方国家的迫切关注。作为跨世纪的一代,我们应该紧紧抓住这一绝好形势提供给我们的空前难得的机遇,奋力施展才干、冲击国际水平。同时,我们也深刻意识到,这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合作”同“竞争”交织、“创新”与“守旧”相争的时代。在世纪相交之际,如何正确把握土木工程学科发展趋势,开创拥有中国特色、具备世界一流水平的土木工程学科新纪元,是我们这代人面临的严峻挑战。
党在十八大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土木行业在以往的发展历程中,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推动就业,降低了失业率,还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助力社会经济增长。
目前党和人民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追求行业发展的同时要平衡好与环境的关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土木工程行业也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建筑垃圾处理技术的研发,将其中金属材料回收利用,粉碎的混凝土重新制成地砖之类的产品。鼓励学生们投身于绿色建筑材料的研发中,为国家的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15]。
2020年5月5日,虎门大桥发生明显振动,这是悬索桥在低风速下出现的一种风致振动现象,为抑制这种现象的发生,在虎门大桥外侧护栏安装了抑流板,改善了钢箱梁气动外形,增设水箱压重提高阻尼比,通过这些措施改善桥梁的受力性能。我国现有桥梁已近百万座,为了保证桥梁安全稳定的运营,应加强对现有桥梁的健康监测,通过智能化的桥梁检测方式,实时监测桥梁的运行状态,就能避免重大的安全事故发生。
与传统桥梁相比,智能桥梁的核心是桥梁建造和养护技术的智能化,实现桥梁智能检测是其中关键的一环。为了推动桥梁检测向更智能、更高效、更精确的方向发展,国内外高校等自主研发了一系列桥梁智能检测装备和技术,利用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等替代传统的人工检测方式,实现了对桥梁各类复杂、隐蔽、高空部位的检测[16]。智能桥梁是时代赋予当代学生的使命,学生应加强专业技术理论学习的深度,同时拓展自己的知识广度,建立“丁”字形复合式知识结构,才能在智能桥梁的建设中建功立业,实现中国桥梁工程转型。
3 结论
针对思政教育与现实脱节的问题,本文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导论的有关知识,阐述了如何将思政理论教育融入土木工程专业的教育当中,架起思政教育与实践相联系的桥梁,使同学们能够更好的接受思政教育理念,并贯彻于实践之中:
(1)根据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特性与社会特性,结合现实中实际工程案例,筑牢学生心中的安全意识与责任意识,土木人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任,要建立好学生心中的政治认同感与社会责任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水平、有德行、有能力的人才。
(2)讲述对我国优秀工程案例,我国土木工程建造技术在短短几十年间,从跟跑到陪跑,再到现在的创新与超越,让同学们感受到我国社会进步的速度,从而增强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认同感与荣誉感,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主动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向同学们讲解土木工程专业前沿的科研领域,让同学们了解当前土木行业的难题,激发同学们的志气和学习热情,引导同学们积极主动钻研难题,承担起当代土木人肩上的责任,不但能加强学生们的理论学习,还能拓展学生们的视野,才能建立好“丁”字形复合式知识结构,更好地应对将来遇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