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学视域下行业特色高校的学科生态重构

2021-11-19李志峰

关键词:学科特色生态

李志峰,彭 婕

(武汉理工大学 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学科是大学生态系统赖以生存的基本细胞组织,充分体现了大学的生长方向以及科研创新生长能力。在当前的高校发展研究领域,有效地组织协调好学科范围内的各项因素,营造良性的学科生态,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和攻关课题。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和行业高校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下,行业特色高校的学科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行业特色高校应该主动探讨构建良好的学科生态,以顺应新时代的使命要求,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环境。

一、行业特色高校学科的生态学特征

对于生态学的研究,迄今已有多年历史。1866年,德国的生物学家海克尔首先提出“生态学”这个概念,他认为生态学指的是专门研究动物与其有机及无机环境之间互相关系的科学。1979年,美国教育学家劳伦斯·克雷明首次将教育学与生态学结合,认为应该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去研究教育的物质和精神环境中的发展规律,便有了“教育生态环境”的说法。生态学强调的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体与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生物体与其他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协同进化,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平衡性以及系统性。因此,也使得生态学作为一种普适性的方法论学科,被广泛的运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之中。同时,生态学的思想和理论方法也为行业特色高校的学科建设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与探索思路。

我国辞书《辞海》对学科的表述是:“学术的分类,指一定学科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教学的科目,学校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1]高校的学科建设水平代表着这个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学术创新能力,是提高高校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学者们一般将高等教育学科界定为教学科目、学问分支、学界或学术组织的统称。[2]学科建设则是指以学科为中心展开的一系列工作,以提高学科质量。学科生态指的是学科自身的诞生、成长、变化,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互为输入与输出,学科与学科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复杂的生命系统。[3]

行业特色高校的前身是20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模式而形成的专门院校,这些院校依托行业办学,服务于行业,隶属于指定行业部门,与新中国工业体系的建设共同成长。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时期的初创与发展(1950年—1977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推动我国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发展,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国家经过院系调整后重新组建了一批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院校,主要服务于农业、水利、地质、矿产、石油、交通等众多领域,与行业管理部门形成了亲密直接的隶属关系。这类高校在工业化初创时期担负起了新中国走向蓬勃发展中行业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创新的重任,是领导和推动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直至20世纪70年代,我国兴办的各类行业高校已达到300多所。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时期的变革与调整(1978年—1996年)

在十年动乱期间,行业特色高校一度中断发展。1978年,行业特色高校迎来了发展的第二个春天。当年二月,《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指出,将恢复文革前的66所高校,并新增22所高校,其中行业特色高校占大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行业特色高等教育也逐渐步入正轨,恢复了原有的朝气。由于社会经济建设的需求日益扩大,行业特色高校逐渐从原来的单一特色学科结构转变为以优势特色学科为主的多学科结构。

第三阶段:新兴工业化时期的探索与扩张(1997年至今)

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行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大部分行业特色高校由原来的国务院各部门管理调整为教育部主管或省级地方政府管理。经过“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体制化转后,教育部直属高校由原来的34所增加至76所,其中大部分高校具有行业背景,至此,近50年的行业部门举办高校的历史正式落幕。进入二十一世纪,教育部高度重视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通过“211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项目,加大对行业特色高校建设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行业特色高校坚持走内涵式特色办学道路,积极发展特色优势学科,拓展自身学科领域和服务面向,努力推进教学与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行业特色高校学科的生态学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科与行业的共生关系

学科与行业的共生关系指的是行业特色高校的学科建设与所服务的行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在生态学视角下,学科与行业具有生长性,如同自然界中的生物,他们也有自身的新陈代谢。行业特色高校的学科建设为所服务行业的生长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养分,而行业人才与技术创新的迫切需求也促进了行业高校学科建设的科学化和前沿化,二者在共同发展中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完整的,具有自洽性的生态闭环。行业与学科的共生关系形成的内在原因是行业的快速发展需求造就了行业特色高校的学科建设不断生长和壮大,行业与学科共生关系持续发展;外在原因则是优势特色学科培育的行业人才和先进的技术知识促进了行业发展,巩固了学科与行业的共生关系。学科与行业的共生关系具有融合性、互动性及协调性,其结果体现在行业特色高校通过与行业进行信息传递、能量流动,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发展目标,合理布局学科结构,以优势特色学科为主,拓展学科领域,交叉、融合、繁殖,形成前沿和交叉领域新学科增长点,产生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和学科群。

(二)学科与行业的平衡关系

平衡是学科生态的灵魂,与行业的平衡关系是行业特色高校学科生态独一无二的特点。在生态学中,平衡关系一般指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相互之间形成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关系。与一般的生态系统相比,学科与行业之间的平衡关系更加复杂,可以概括平衡与失衡两种状态。失衡是行业特色高校学科生态的非常态,任何要素的发展变化对学科生态的稳定性都会造成影响,必须及时设法调整使其恢复原有的秩序和平衡。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行业特色高校的学科与所服务行业的关系也随之波动。学科要生存与发展,必须同行业发展方向同频前进,不断进行信息交流和更新,不断向外界行业大环境中吸取物质流和能量流,如经费的投入、仪器、设备等等。学科本身也要不断优化自身生态结构与服务功能,增强行业贡献度和支撑度,通过主动适应行业创新发展的需求,获取提升自身价值的外界养分与有效信息,从而提升自身科研学术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因此,研究如何有效克服干扰因素,维持学科与行业的平衡关系,保持学科生态系统内部有序的低熵状态,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学科与行业的溢出效应

学科与行业虽然构成了一个具有自洽性的系统—学科与行业的互利共生性使得系统内各组织间的交易可以直接完成,不需要依靠外界的资源,但它的效益和产出并不仅限于学科和行业内部。学科与行业的溢出效应是指在二者在互动交流时,不仅有利于学科建设和行业发展,而且会对系统之外的人或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健康的学科与行业的生态关系,可以不断培养出创新型人才,缓解就业压力,推动行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同时,由于人才的流动性和技术的溢出效应,学科与行业的生态系统可以不断输出人才和知识,从而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

二、行业特色高校学科发展的现状与生态困境

行业特色学科是行业特色高校与行业相互依存、相互交换的重要载体,这些学科为行业特色高校培养行业特色人才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为促进行业的科技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随着上世纪90年代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我国行业特色高校的学科发展大致经历了单维度高质量特色发展、多维度同质化低水平扩张、内涵式自我革新三个阶段。[4]同时,学科生态也面临着脱离行业背景后的诸多问题,无论从环境、结构还是功能来看,均处于非平衡状态。

以生态学视角进行观照的核心是生态模拟,即以生态学思想拟化研究对象再进行分析。有学者从演变、结构和功能三个维度出发,认为研究对象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流”即资源配置问题;二是“网”,即结构问题;三是“序”,即功能问题。[5]本文将从以上三个角度出发,来探讨行业特色高校学科发展的现状与困境。

(一)行业粘合性渐弱的学科生态环境

行业特色高校学科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式的耗散结构,需要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信息交流和物质循环,从中获取负熵流,抵消系统内部不断增加的正熵流。[6]因此,学科的生长始终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并在与综合环境的交流和互动中演进和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行业特色高校与原隶属部门之间的依托关系明显减弱,与行业协同发展渐行渐远,原行业部门在行业特色高校学科建设的资金投入、科技创新、政策扶持等方面也日益减少。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发展,高校办学目标和发展模式趋向于综合性大学,注重知识体系的宽厚扎实,主张培养社会职业能力强的适应型复合型人才,这必然会弱化学科专业性强的学科知识。在“去行业化”的办学思想指导下,部分行业特色高校盲目扩展学科领域,导致学科资源分散,优势特色学科难保优势,严重影响了行业特色高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另一方面,行业的综合化趋势明显,行业特色高校学科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强,导致学科行业粘合性较弱。行业的综合化是指行业所需的人才和技术综合化,如交通运输行业不仅需要交通运输学科的知识,还需要计算机工程、材料工程、机械工程等基础学科。而这些学科并非航海技术、救助打捞技术等专业又小众的行业特色学科,在行业特色高校的学科建设中往往被忽略,造成学科粘合性渐弱。

(二)非平衡性立体网状的学科生态结构

行业特色高校的学科生态结构是一个通过各种复杂的学科网络、制度网络、科研网络和产业网络等交织而成的多维立体网状结构。在如此开放的环境中,学科系统的各网络均处于非平衡状态,需要不断与综合环境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维系学科生态的稳定和平衡。从学科网络结构来看,学科发展处于非平衡状态。

1.行业特色高校的特色优势学科标杆性不强

优势特色学科是行业特色高校保持生命力与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拥有强劲的生长性与代表性。行业特色高校所拥有的代表该学科国内外顶尖水平的世界一流学科和国家重点学科,是反映行业特色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参数。我们以交通运输行业特色高校为例,在九所交通运输部共建高校中,仅有四所交通运输部共建高校拥有世界一流学科,分别是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北京交通大学(系统科学)、长安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以及南昌大学(新材料技术学科群)。其中,除了南昌大学外,其他三所共建高校均拥有国家重点一级学科,详见表1。

表1 交通运输部共建高校重点学科详情表①资料来源:各高校官网

从第四轮学科评估的结果看,大多数交通运输部共建高校的特色优势学科依然保持在学科高峰的位置,但还有小部分共建高校的优势特色学科仍需继续开创新高度。行业特色高校的优势学科是否能继续引领行业发展,关键在于学校的顶层设计,是否集中学术资源确保优势学科的建设力度与强度。行业特色高校应紧随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需求,加大对优势学科的探索及资源整合,以免优势学科被蚕食,失去原有的优势地位。

2.行业特色高校的特色优势学科交叉、渗透能力薄弱

在行业特色高校学科生态系统中,不同的学科之间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形成学科集聚、交叉、融合的趋势,孕育出了不少居于群落生态特征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以及学科群。以交通运输部共建高校南昌大学为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南昌大学的特色优势学科之一,南昌大学围绕该学科建设了新材料技术学科群,并直接对接江西省新材料产业。但对于大多数综合实力不高的行业特色高校,由于基础学科薄弱、没有相应的学科平台支撑、经费投入不足等原因,学科的聚集协同、交叉交融并没有形成有力的学科“高峰”和学科“平原”。如何营造良性的学科生态,促使优势特色学科与后建学科协同发展,是行业特色高校学科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

从科研网络结构来看,行业特色高校以科研项目为牵引,依托行业需求,根据行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需求,及时调整自身学科结构、队伍建设、科研方向,在科研项目中不断提升自身行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行业高技术领域的原始创新。而今,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为了获取更多的办学资源和短期效益,不少行业特色高校一味求大求全,科研项目摊大饼,热衷“5人一专业、3人一学科、1人一项目”,将有限的学科资源碎片化,导致科研成果不佳,行业贡献力下滑明显。[4]

从制度网络结构来看,随着行业综合化发展,行业特色高校的学科建设需要在短期内将原有的服务行业的学术目标和学术思维调整转变引领行业技术创新层面,导致行业特色高校以质量和创新为核心的学科与科研考核体系还不尽完善,无法为行业的新兴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除此之外,行业特色高校与目前大多数高校一样,多是以行政权力为中心构建的管理体制。学科与科研、师资队伍建设、以及高校办学理念之间的互动机制都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科的发展。

(三)弱化服务行业发展的学科生态功能

行业特色高校的学科生态功能是指把脉行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需求,构建以优势特色学科为主,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和学科群共同发展的多学科结构,培养行业发展所需的创新型综合人才从而服务行业,推动行业科技进步。行业特色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长期以来以培养满足行业科技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导向,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设置等方面都强调应用型与实践性,这有其合理性,有其局限性。伴随着行业综合化和创新式发展,行业特色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与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相呼应,不仅需要注重人才的实践性和应用型,还要将目光瞄准未来的产业综合化和创新化,注重人才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事实上,从行业高校学科生态功能的实现程度来看,整体来说,还是弱化了不少。反而,综合性大学在服务行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愈来愈明显的作用。综合性大学服务行业和行业特色高校服务行业的学科生态功能呈现出学科生态发展的内在逻辑特征。

三、行业特色大学学科生态重构的实践策略

行业特色高校学科生态的建构意味着要整体把握行业特色高校学科生态的环境、结构和功能,统筹兼顾各个发展环节和要素,通过重组整合,促进行业特色高校学科生态各环节、各要素的高校协同和整体优化。

(一)建立共生的学科生态环境支持体系

良性的学科生态离不开健全的环境支撑体系。对于内部环境而言,必须厘清学术和行政的关系。适当的行政干预可以推动学科建设,监督学科组织更高效更科学的分配和使用学科资源,一定程度上为学科的交叉融合提供了有利的行政支撑。然而,一旦行政干预范围扩大至不适宜地带,势必会破坏学科组织的自主活动,造成学科建设的僵化。因此,行业特色高校应厘清学科生态内部行政与学术的关系,运用适当的方法规范学术行政的干预,如建立行政干预的公示制度、行政干预程序规范化等等。[7]对于外部环境而言,行业特色高校应积极拓展与行业及行业部门之间的有效合作渠道,积极整合外部行业环境和政治经济环境的优质学科资源,通过建立大学董事会等方式共同培养行业创新型综合人才,构建开放共赢的协同创新生态。

(二)充分发挥优势特色学科的边缘效应

生态学研究表明,两个或多个生态系统相互重合时,其边界地带会产生异常活跃的物种,出现边界共生现象。这种生态现象即为“边缘效应”。不少学者将边缘效应从自然科学界搬运至社会科学界,这对于行业特色高校的学科建设也深有启迪。2017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中明确提出,“突出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突出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科技前沿紧密衔接”,这就是强调学科的边缘效应。[8]学科的边缘效应是指两个或多个不同性质的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催生出生存力和功能性相对较强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实现学科生态的多样化和综合化。良好的学科生态并不是一枝独秀的单一学科建设,而是主次有别、层次分明、各司其职的多样性生态。随着行业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涉及科技问题已不只是单一的学科知识可以解决,越来越多的涉及到学科群和新兴的交叉学科建设。在学科队伍建设方面,高校应以行业技术创新问题为导向,根据新兴学科成立由不同学科专家组成的研讨小组,进行定时的交流与合作,不仅重视了学科之间的边缘地带,也促进了人才和科研的边缘效应。同时,高校决策者应解放思想,在保持优势特色学科地位的同时,应逐渐将资源倾斜至新兴的学科建设,实现“山峰突起,平原竞秀”的良性生态。

(三)精确定位不同层次的学科生态位

生态位概念最早是由Grinell在1971年提出,他指出生态位是用来表示栖息地的再划分的空间单位。在行业特色高校的学科生态系统中,学科的生态位主要有三种含义:一是在整个学科系统中的优势特色学科的生态位,代表了优势特色学科在当前行业发展中的带头作用,具有行业预见性;二是同一学科在不同高校间的生态位,反映出该学科的水平和特色;三是不同学科在同一所高校学科系统中的生态位,表现为不同层次和方向的学科定位。[9]一般来说,第一和第二种形式的生态位会对第三种生态位产生直接的影响,如行业特色高校中的特色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甚至一流学科评估中的结果,直接影响到整个高校的办学实力,进而重新调整整个学科体系,甚至取消某些后建学科。对于行业特色高校的学科生态建设,首先要厘清学科生态位,可分为以优势特色学科为主的核心学科、以基础学科为主的支撑学科以及新兴的优势学科等等。其次,学科生态位的提升需要稳固的载体来实现,根据不同生态位的学科创建相应的学科载体,如研究机构或者研发小组。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保证学科生态系统中各要素都能得到相应的养分和能量,保证同一生态空间无生态错位现象,各学科在适宜的空间生存和发展。同时,对于优势特色学科,要坚持“长板理论”,始终把握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科学前沿动态,提升自身在整个学科系统中的生态位。

猜你喜欢

学科特色生态
【学科新书导览】
特色种植促增收
“生态养生”娱晚年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长抓政治生态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超学科”来啦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