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域协调发展水平测度研究
2021-11-19崔俊富陈金伟
崔俊富,陈金伟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6;2.南京审计大学 经济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5)
协调发展思想由来已久,不同时期内涵有所不同。早期的协调发展思想一般以哲学思想出现,蕴含在公正、公平原则的讨论之中。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构建了三个图景来回答“什么是公正”,认为通过劳动分工,和谐的社会秩序将构成公正。亚里士多德在论述公正的时候把各种类型的公平区分开来,例如对于分配性公平,他认为不是平均分配的,而是与公民的能力或者价值成比例。中世纪法学家和经院学者借鉴古希腊哲学思想为宗教神学服务,对于公平价格,圣托马斯将其与亚里士多德的交换公平理论联系起来,产生了许多争议。文艺复兴带来了思想大解放,均衡成为协调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重商主义学者托马斯·孟区分了特殊均衡和一般均衡,前者代表与另一国家的商业联系,后者是与世界其余部分的贸易。重农主义采用了三个经济阶级在其中相互作用的均衡体系,魁奈在其著名的《经济表》中显示了处于均衡状态中的经济,也就是国民收入恰恰再生产出自身的状态[1]。古典经济学理论中,亚当·斯密认为“自由放任”是均衡发展的最优政策,“看不见的手”是最优工具。在马歇尔看来,协调即均衡,也就是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帕累托提出了均衡发展的最优标准“帕累托最优”,瓦尔拉斯将局部均衡推广到全局均衡。凯恩斯主义学者并不赞同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倡导政府干预经济来实现宏观均衡发展。战后凯恩斯主义一度成为影响力最大的经济学流派,直到20世纪70年代,“滞胀”的出现引发了理性预期、货币主义等宏观均衡发展的研究[2]。
西方经济学家特别是马歇尔等古典经济学家往往把协调发展与均衡发展等同起来,这种对协调发展的定义有些狭隘。中国传统哲学及马克思主义对协调发展的理解要更加丰富。中国传统哲学推崇整体协调的状态,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儒家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都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阴阳的对立统一,万物各得其所,就可以得到和谐平衡,并生共长[3]。协调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探索世界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使用唯物辩证法探讨整体与部分、短期与长期、量变与质变、价格与价值的辩证关系,体现了深刻的协调发展思想[4-6]。马克思主义的协调发展思想在中国实践中发展的更为丰富。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了统筹兼顾、两条腿走路、波浪式前进的综合协调思想,主张要正确处理重轻农、沿海与内地、经济与国防等关系[7]。改革开放之后,改革成为实现协调发展的主要途径,提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各个领域的改革”[8]。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将协调发展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指出“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协调发展已经成为补齐发展短板、统筹各种元素、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所在[9]。
统筹来看,发展指的是系统由无序到有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低级到高级;协调指的是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达到良性联动。一部分系统发展而其他系统不发展,一部分系统发展较快而其他系统发展滞后,或者硬性要求所有系统同一发展都不是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是协调过程和发展过程的统一,是对协调过程的推广,也是对发展过程的深化[10]。可以使用以下数学模型来进行表示:
一、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
协调发展的衡量维度很多,中央提出了“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9]。许多研究也从不同层次、不同维度做出了积极探索。朱江丽等从产业、人口、空间三个维度对长三角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情况进行了评价,发现产业与空间协调发展程度相对滞后是高水平协调发展城市的特点,而外围城市人口与空间协调发展程度相对滞后[11]。赵川也选择产业、人口、空间三个维度对成渝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情况进行了评价,发现成渝地区的大部分城市表现出产业与空间协调度滞后的特点[12]。吴义根等分析了安徽省“四化”综合水平、协调度的动态演进情况和“四化”协调度的空间相关性,发现安徽省地市的“四化”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四化”协调度形成了良性互动[13]。杨彩萍等对江苏省“四化”协调发展及空间格局演化进行了分析,发现江苏省各地市的耦合协调度均处于高水平耦合状态,且苏南地区的耦合性是比较稳定的,空间角度而言,协调发展度逐渐由南向北由内陆向沿海转移[14]。于洋等对东部10个省(市)能源、经济、环境、科技四元系统协调度和发展进行了测算,发现整个四元系统协调度较好,但存在两极分化,发展度水平相对偏低等问题[10]。张玉泽等研究了山东省经济、社会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及空间格局,发现山东省17地市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系统协调度逐步得到了提高,东部沿海和中部发达城市经济、社会与生态系统协调度要优于其他城市[15]。
(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建立经济—社会科技—资源—生态四维系统,其中,经济子系统是对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度量,社会科技子系统反映了社会科技因素的情况,资源子系统体现了发展的基础条件,生态子系统显示了可持续前景。按照科学性、客观性、可获得性原则,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16-18]。
表1 经济—社会科技—资源—生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二)协调发展度测算模型
根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查询国家统计局数据库收集2019年数据,形成的数据集为m×n的数据矩阵,其中,m=31, 每一行表示省份,n=21,每一列表示测算指标。
为了消除赋权主观性的影响,我们采用从数据本身出发的熵值法进行赋权,熵的概念来源于热力学,是对系统状态不确定性的度量,在信息论中是对不确定性的度量,熵值越小,信息量越大,相应的权重越大;熵值越大,信息量越小,相应的权重越小[19-20]。
首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指标分为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分别采用方法如下
协调度C、综合发展度T、协调发展度D的取值范围均为[0,1]。 协调发展度D越接近于0说明协调发展情况越差,越接近于1说明协调发展情况越好,可以划分为协调发展[0.7,1]、过渡协调发展[0.4,0.69]、 失调衰退 [0,0.39]共 三个大区间,优质耦合协调发展 [0.9,1]、良好耦合协调发展[0.8,0.89]、 中级耦合协调发展 [0.7,0.79]、 初级耦合协调发展 [0.6,0.69]、勉强耦合协调发展[0.5,0.59]、 濒临失调衰退 [0.4,0.49]、 轻度失调衰退 [0.3,0.39]、 中度失调衰退[0.2,0.29]、严重失调衰退[ 0.1,0.19]、 极度失调衰退[ 0,0.09]共十个小区间[22]。
二、协调发展测算结果分析
测算中国31个省份的协调发展情况如表2和图1所示。从省份排名来看,广东、江苏、山东协调发展度排名全国前三名,宁夏、海南、贵州协调发展度排名全国后三名。在区域分布上东部地区普遍协调发展度较高,前5名全是东部省份,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度较低,后5名中有4个省份是西部省份。从协调发展度水平上看,31个省份分布于协调发展和过渡协调发展两个大区间,仅广东省进入了协调发展区间,其他30个省份均进入了过渡协调区间,进入过渡协调区间的省份中,江苏、山东、北京、浙江、上海5个省份进入了初级耦合协调发展区间,天津、四川、河北等21个省份进入了勉强耦合协调发展区间,青海、贵州、海南、宁夏等4个省份进入了濒临失调衰退区间。
表2 各省份协调发展度情况(部分)
图1 各省份协调发展度等级分布图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DB/OL].http://www.stats.gov.cn/tjsj/.
协调发展度是协调度和综合发展度的合成,协调度和综合发展度对协调发展度均有贡献,但是具体情况又有所不同。普遍来看,相比于协调度情况,大部分省份的综合发展度不高,说明发展仍然是这些省份面临的重要问题。从协调度来看,福建、辽宁排名全国前两名,上海、北京排名全国后两名,与此同时,北京、上海综合发展度分别位列全国第2和第3位,之所以出现这种巨大反差,主要是因为一些地区四维发展系统中某一部分系统发展较为突出,而其他系统发展相对滞后,所以协调度不高,而另一些地区尽管综合发展度不高,但是各子系统发展比较均衡,因而协调度较高。北京、上海的经济维度、社会科技维度比较突出,属于典型的经济、社会科技领先型地区,而资源维度、生态维度相对滞后。而福建、辽宁尽管综合发展度排名全国中游,分别位列第15位和第16位,不过各子系统发展相对均衡,协调度也随之较高。
三、结语
基于经济—社会科技—资源—生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协调发展度模型测算中国31省份协调发展度,研究发现目前中国省份发展存在协调发展差距较大、四维系统建设水平低、协调与发展不统一等问题,为了实现中国长期平稳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
1.推动区域之间的密切合作。中国整体协调发展离不开区域的协调发展,目前中国各区域协调发展差距较大,部分省份甚至处于濒临失调衰退区间。中国幅员辽阔,实现区域之间的共同协调发展是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对于维持地区稳定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推动区域之间的密切合作,协调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不断发挥系统协调发展的外溢效应,引领带动水平较低地区的协调发展,进而实现中国整体协调发展[23]。
2.进一步加强四维系统建设。一个区域的发展由经济、社会科技、资源、生态四个子系统支撑,脱离了四个子系统支撑综合系统也就无从发展。从历史来看,低水平发展长期困扰着人类,工业革命之前的很长历史时期,人类发展都极为缓慢,直到19世纪工业革命之后部分国家、地区逐渐实现了较高速度发展,人类现在每年创造的社会财富远远大于工业革命之前几百万年创造的社会财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14亿人口,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不断加强经济、社会科技、资源、生态的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3.实现协调与发展的良性共生。协调与发展是区域建设的永恒主题,发展是基础,只有不断发展才能解决系统的整体提升,而协调是发展的约束和目标。在中国部分地区的发展中,存在重经济轻社会、重资源轻生态等现象,这种短期、短视的发展现状和规划不利于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在经济、社会科技、资源、生态四个子系统不断从低到高、从弱小到强大的基础上,某一子系统的滞后必然影响总体系统的进一步提高,应当确保各子系统的统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