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融合背景下设计类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

2021-11-19唐颖欣李要兵湖南工程学院

品牌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可视化应用型校企

文/唐颖欣 李要兵(湖南工程学院)

在应用型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人们更注重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变,更注重系统化知识结构、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与实践应用水平的培养[1]。在实践教学中,知识的传递不能只是简单的理论灌输,而应采用合理的设计教学方法与流程,探索新的培养机制,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设计人才满足社会需求。本文以“知识、能力、价值”三要素及三者之间的转化机制为基础,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开展校企融合创新实践,探索设计类专业校企合作新模式的可行性,提升学生系统化专业知识与专业核心技能的水平,为丰富设计类课程实践理论作出新的探索与改革。

一、校企融合背景下应用型创新人才三要素

校企合作的模式有很多种,欧美等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尝试和发展建立了一些成熟的校企合作关系模式,比如美国的“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和澳大利亚的“技术和继续教育”等。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并明确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结合目前国内中小企业与学院实际情况,针对设计类专业特色,建立一种长期和稳固校企合作关系是一种互惠双赢的关系,对于高校、在校生和企业来说都极具意义。

作为一名高质量应用型设计创新人才,知识、能力和价值是缺一不可的。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应用型高校设计类专业学生首先要掌握的就是丰富的知识,包括通识知识、专业知识和学科知识,这些知识可以通过课程的讲授、课外的阅读等方式获取;能力的形成来源于强大的知识储备,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过硬的专业技能与较强的实践能力能更好地走向社会,与社会企业完成顺利对接;通过课程实践所创造出社会价值最终实现人的自身价值的最大化是能力转换成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旦价值被成功创造,通过提炼、总结和分享又能转化成为新的知识或者成功的经验被学习和传播,这样的循环方式经过信息化知识体系管理、多学科交叉项目实践、价值体系考核可以实现三者之间的转换,这样的转化方式被称为“知识——能力——价值”转换机制。

根据图1所示,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价值体系三者围绕素质培养为核心相互影响、相互转换[3]。在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以素质培养为核心对知识、能力、价值的转换关系进行梳理,将三者融入课程实践中,均衡学生全面发展,是当前校企融合背景下设计类课程教学创新实践的有效途径。

图1 ‘知识——能力——价值’转换机制模型

二、“知识——能力——价值”转换机制下的校企融合创新模式研究

(一)新型培养模式下多学科交叉的知识体系管理

多学科交叉研究是创新的有效催化剂。正如中科院院长路甬祥院士所说,“学科交叉点往往就是科学新的生长点、新的科学前沿,这里最有可能产生重大的科学突破,使科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4]。应用型高校着重培养本科生专业技能与专业能力的同时不能忽视多学科交叉的知识体系管理。目前大部分专业的培养模式下能塑造快速掌握专业知识的学生,但很难在此基础上实现创新或直接对接企业满足对社会服务的需求。因此,需要以信息可视化设计教学为例,制定设计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多学科的知识体系管理能力和与社会企业对接需求的沟通能力:①一个完整的信息可视化设计过程必须经历分析、调研、整理、工艺、材料、生产、安装等多个步骤,这其中涉及产品设计学、材料学、生产管理学、广告学、市场营销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内容。通过调整信息可视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知识结构、课程目标等以多学科交叉的系统化知识,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变;②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利用校企融合科研项目带动课程教学流程改革,邀请企业参与课程理论建设,深入教学,通过设计实践活动,以教学成果带动学科科研发展,反过来又以科研深化教学,加强学生对项目管理能力的培养,并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和校企教学教研互动的形式,在过程中给予导向性指导,增强学生与社会企业对接的沟通能力。

(二)基于项目平台的教学课程实践

企业参与到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极大地帮助高校实现设计类人才从书本理论过渡到工程实践的转变,使得高校与企业共同培养出来的应用型本科生毕业能够快速完成与社会企业的对接,解决实际问题[5]。根据目前国内应用型本科设计类专业培养趋势,对于高校而言,能了解企业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对于学生而言,通过建立校企合作,获取一定的工作经验,才能有效地弥补他们缺少工作经验的缺陷,提高竞争力。对于企业而言,创新资源共享,能够提高企业竞争力。通过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高校和企业之间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创新创业能力,而且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项目带入课程,以价值创造为导向,将设计过程划分为项目需求对接与前期调研、方案规划与设计表达、项目实施与工程实践三个部分。让学生在完备的课程体系下参与实际项目开发,通过理论带动实践,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沟通能力和思维能力,并在生产实践中为学校、企业创造实际价值,成为复合型设计人才。

(三)以价值创造为衡量标准的考核体系

区别于以往的单项评估及考核形式,以“知识、能力、价值”转换机制为核心的校企融合创新教学模式更倾向于以解决实际问题、创造实际价值为衡量标准制定考核体系。因此,在校企融合创新教学模式中,课程培养是以项目为平台,以解决问题,创新方法、技术、理论为目标,产出知识、经济、技术价值的过程。学生应该结合信息可视化课程体系的实际要求,针对项目前期分析、设计规划与表达、施工与实践等几个部分进行完整的项目汇报。校企双方及学生代表等根据三个部分的规划与执行程度进行评价。考核内容由以往的知识考核转变为能力与价值的检验,考核人员也由从前单一的教师转变为教师、学生、企业专家等多角色考核。

三、校企联合背景下设计类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为了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6]。本文以《信息可视化设计》课程为实践案例,依托“华菱湘钢AAA级景区建设”项目为平台,依据“知识——能力——价值”转化机制重新设计教学方法和流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的效果和意义。

(一)建立校企融合创新的理论研究基础

以湖南工程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信息可视化设计》专业课为例,建立校企融合创新的教学模式首先得搭建课程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运用“知识——能力——价值”的人才培养转化机制,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制教学手段开展线上理论课教学及线下实践教学,与企业建立长期产学研教学基地开展实地考察与学习,在开展实际项目的基础上完成课程目标及工程建设。充分整合理论学习、技术实现和展示交流平台,开展设计类课程创新实践教学知识融合,实现跨平台、多学科深度融合的复合教学知识体系的发展。

图2 多方位实践教学平台体系

(二)产学研背景下实践项目教学

开展信息可视化设计课程实践,需要结合实际项目,湖南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着眼于“精细化培养,高位化就业”的目标,加强优势互补,实现互惠共赢。学院与华菱集团湘潭钢铁厂(简称“湘钢”)为“湘钢文化园”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及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中关于“高线厂一线参观通道提质改造项目”建立合作,与校、企多方共同建立信息可视化设计课程教学流程,为学生搭建了从能力转化为价值的产学研教学平台。针对文化信息可视化类项目特点,把原有的“市场调研、需求分析、平面设计、生产制造”项目设计流程重新划分为“项目前期调研、设计规划与设计表达、项目实施与工程实践、设计教学评价”四个教学阶段,让学生以设计管理者的身份参与从设计调研到设计阶段直至其应用的整个教学流程。

项目前期调研。项目前期调研需要从多方面同时展开,其中包括现场勘探、需求对接以及踩点定点。设计人员需要从用户需求出发,从用户的角度来分析应用场景,利用课程体系内相关专业知识,对设计资料进行梳理,反复沟通以获得用户的认同。以湘钢高线厂文化通道设计为例,在进行调研时,根据行程路线、现场特点及展示逻辑制定相应的背景调研,从而得到丰富的项目资料及研究背景。

方案规划与设计表达。信息可视化设计的方案规划与设计表达是整个项目设计过程中的核心部分。项目总体方案主要包含设计定位、展示逻辑、设计节点、布局大纲等几个重要步骤,以湘钢高线厂文化通道信息可视化设计为例,根据项目主体工程特点将项目定位成向参观者多方位展现湘钢高速线材领先技术、科学生产流程、干净卫生现代化生产场景。逻辑展示根据现场参观路线,设定出参观者在实际体验过程时的交互情景,深度调研和挖掘高线厂文化信息及内涵的外在表现形式,提炼出能代表湘高线文化的表现特征,利用设计节点的布局与展示将设计构想快速地表达出来,并通过反复讨论及评估挑选出适合的构思加以效果图制作。

项目实施与工程实践。方案的规划已经奠定了项目施工的基础,要完整地从概念模型转化为实际的效果还需要更多设计实践与反复修改。学生所在团体小组在确定最终方案之后,要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及平面效果图设计,将设计效果图与企业方反复对接推敲以检验自己的设计成果。有效开展企业与学生施工及材料对接工作,实现学生从课程理论到沟通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的转化。

(三)价值导向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检验学生是否实现信息可视化设计课程的设计目标,最终教学效果通过一个系统的评价方法来实现。课程答辩陈述,在完成了项目流程的三个阶段的设计任务后,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做项目汇报,以企业代表、专业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的考核组为每组学生的项目设计方案做设计评价。评价方法如表1所示,在汇报小组阐述完毕之后,参与设计评价人员可以对汇报人进行提问,使学生的设计被充分发掘和展示。

表1 信息可视化设计课程考核评价表

四、总结

在当前全球化经济及数据信息化时代,应用型高校必然离不开社会实践项目带来的重要机遇[7]。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在“知识——能力——价值”转换机制下带动以校企融合创新实践教学为基础的设计类课程教学新模式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教学与实践脱节、理论效果与实践应用不协调等教学问题,通过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得以解决。但在实践操作环节仍存在诸多未知性与不确定性,例如材料与预算、学科之间的配合方法等可供持续研究。

猜你喜欢

可视化应用型校企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思维可视化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