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滑稽作品《三个和尚》的创作思路
2021-11-19王磊天津市杂技团
◎ 文︱王磊(天津市杂技团)
《三个和尚》这个故事跟随我已30余年,当初选这个题材进行创作就是为了延续一种童年的情怀。我自幼学习少儿舞蹈,经过刻苦训练登上天津市少儿舞蹈大赛的舞台,当时的参赛作品少儿舞蹈《三个和尚》获得了一等奖。正是这个荣誉让我爱上了舞台,爱上了聚光灯下奋力拼搏的感觉,奠定了从事文艺工作的信心。随后机缘巧合,我考入天津市杂技团,经过训练,娴熟地掌握了顶花坛的技巧。
20年过去了,在老团长的提议下,我想创作一部以戏曲呈现为载体的杂技顶花坛节目。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翻阅到了儿时表演《三个和尚》的剧照,脑海中闪现了灵感,选定了题材。经过与戏曲名家赵德之多次共同探讨,最终决定将《三个和尚》和昆曲《双下山》相结合来呈现这部作品。该作品参加了2008年在深圳举办的第七届全国杂技比赛并获得文华金奖。在河南开封举办的第十届中国杂技金菊奖全国滑稽比赛中,我以动画片《三个和尚》为创作背景及故事主线进行艺术再创作。新创作的作品融合中国戏曲的传统形式,紧跟“国潮”的步伐,把经典故事原汁原味地还原到滑稽的舞台上,按照故事中人物形象的特点选定演出人员,并要求演员们反复地去体会揣摩故事人物的喜怒哀乐,完完全全吃透人物的特性,以便较好地在形体上贯穿。
在打造这个节目时存在两个难点:
一是如何把杂技“顶花坛”技巧和其它魔术技巧作为主支撑融入故事情节、融合中国戏曲的传统形式而不显得突兀。这个难点,我是这样解决它的:围绕故事情节把节目开始阶段界定为小花坛的技巧展示即“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的互相依赖,结合两人对传抛接花坛的技巧,展示你推我让的画面。到第三个胖和尚出现时,塑造出他的力大蛮憨的特性,结合魔术悬箱技巧量身定制了水缸悬浮的效果,更突出了剧中人的特性。当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时候,自私和贪婪的人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三人互相推诿的惰性心里,互不理睬相继睡去。在梦境中我虚拟了一个人物村姑,她在上山赶路的时候烈日当头,口渴晕倒,这个环节又设计了滑稽“搬死人”的技巧,体现了三个和尚本心慈悲向善的性格和争先救助村姑的善举。
二是整部滑稽节目的包袱、笑点的寻找与寓言故事合理性的表达是否能协调好。这个难点是如此解决的:经过不断地尝试与大胆的结合,我做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反转滑稽包袱的爆笑点,剧中的村姑瞬间变化为彪壮大汉,从而成为剧中的一个笑点。结尾处因寺庙失火,我就利用灯光和烟雾还原了失火的场面,利用真实的泼水和各种搞笑摔趴技巧,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故事结尾体现了“人心齐泰山移”的正面效果。
节目用寓教于乐的艺术形式对内容进行包装,利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与技术性的结合完成了创作。经过反复的修改,最终定稿为比赛呈现给大家的版本。经过了30年的艺术积淀后,我们的《三个和尚》终于捧得中国杂技最高奖项滑稽金菊奖。不过节目还有不足之处,需要继续完善和提升。
在《三个和尚》的创作中我悟到:作为滑稽演员要用心去演戏,不能使表演流于表面,要与所塑造的角色融为一体,这样能避免“两层皮”。包袱设计要合情合理、精湛、脱俗。每一部滑稽作品一定要有故事作为内容贯穿,故事一定要有合理性才能把技巧融入其中,作品才不会显得突兀和苍白。要借鉴相关的姊妹艺术,多做形体和表情上的训练,才能有充实的技巧性,才会有看点。
“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艺术这条道路上没有捷径,追求艺术境界也是无止境的。唯有坚持日复一日地刻苦训练,年复一年的舞台实战历练,才能累积出真功夫。只有不断努力在原有多个技巧层面实现突破创新,并且伴随着科学、科技的进步,结合舞美道具的改进更新,才能不断推动滑稽表演水平的再提高。我们一定要深挖中国传统历史故事,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题材来承载艺术创作,正所谓“我们自己的民族故事一定要让我们自己来讲述,而且是要用艺术载体来呈现”。未来,滑稽艺术工作者一定要不断地创作出中国滑稽人自己的经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