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2021-11-18滕艳玲陈丽梅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6期
关键词:问题策略

滕艳玲 陈丽梅

摘要: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教育顺势而生,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作为高校教育大众化阶段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方式,能够为国家培养出解决问题能力强,人格品质优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农业院校与其他高校一样,都需要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在毕业后顺利步入职场。本文阐述了大众教育背景下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高等农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众化教育;高等农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策略

一、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高等农业院校教育理念落后,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近些年来,在国家强有力的支持下,我国教育事业蒸蒸向上发展,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但是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理念却远远落后于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在这一点上,农业院校也不例外。高校的数量逐年增多,但是质量却没有大幅度提升。尤其是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等方面处于传统守旧状态,难以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改革的重要时期,我国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在这一背景下,我国亟需要大量的专业农业应用型人才。再加上农业院校的特殊性,本身高等农业院校与其他院校相比,在人才培养上就应该更加注重应用性,要求学生在掌握深厚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但是从目前高等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现状来看,所培养出来的应用型人才却达不到标准,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在此情况下,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就失业、毕业就转行的尴尬境地。

2.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通过对我国多所高等农业院校的调查研究发现,高等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大多借鉴名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视,这就导致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空有一副“花架子”,难以真正地去从事农业工作。同时在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高等农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理论知识课程在整体课程中所占比例较大,实践课程比较少,甚至一些农业院校的实践课程形同虚设,学生的实践能力难以得到增强。再加上一些农业院校实践形式比较单一,校内实践大多是通过模拟软件进行或者实验室操作进行,课外实践也只是走出校门去农业基地简单的参观。这种实践课程毫无意义,学生也根本无法在实践的过程中思考、探索,培养应用能力。

二、构建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策略

1.高等农业院校创新教育理念,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作为高等农业院校应创新教育理念,重视高等农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尤其是近几年高校的不断扩招,为高等农业院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高等农业院校可以在此机会下充分运用办学资源,大力发展应用型人才教育,做好高等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高高等农业院校学生的竞争力。同时高校的管理者应该具有长远的目光和清晰的认知,明确应用型教育与其他高等教育的差别,准确定位高等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式、应用实践教学等方面构建高等农业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除此之外,高等农业院校应该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从应用型人才结构目标、应用型培养模式的知识目标、应用型培养模式的能力目标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例如应用型人才结构目标,要求注重应用型人才在品质、知识、体质、能力上均的锻炼与培养。例如应用型培养模式的知识目标,要求应用型人才应掌握基础学科专业知识、专业应用知识、基诉性知识。例如应用型培养模式的能力目标要求农业高等院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其中实践能力作为关键能力,是应用型人才能力的核心。所以高等农业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以实践能力为主,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做好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

2.创新高等农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合理设置教学课程

首先我国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实施细则,让高等农業院校在大众教育化背景下构建应用型人才模式的过程中能够有法可依。其次政府部门可以拨付资金或者号召社会力量与高等农业院校想合作,使其参与到高等农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当中来,只有足够的经费,高等农业院校的实践工作才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例如可以成立农业实践基地,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学习。最后高等农业院校应该合理设置教学课程,主要包括学科课程、应用能力课程、关键能力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就是指农业方面的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知识课程,高等农业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基础知识广阔,专业知识扎实。关键能力课程就是指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一些课程,如计算机课程、高等数学课程、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心理健康课程、体育课程等等。应用能力课程则是指职业实践课程、职业规范和工作过程性知识课程等。在整体课程设置中,这一部分课程设置比例应该较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意识到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际的工作之中,解决学生的工作难题。

参考文献

[1]王方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人才.2018(14):42-43.

[2]刘勤.社会专业实践教学的不足与创新:围绕社会调查的分析[J].法制度与社会,2019(15):131-132.

作者简介:

滕艳玲(1970-)女,汉族,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生,吉林农业大学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

陈丽梅(1970-)女,汉族,吉林长春人,博士研究生,吉林农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

项目基金: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及保障机制研究

编号:GH20141

猜你喜欢

问题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