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推广客家大锣鼓的实践研究
2021-11-18陈小辉
陈小辉
摘要:个性和特色是一所幼儿园的优势所在。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是当下的浪潮,如何将传统文化引入到幼儿园,打造地方特色园是诸多幼儿园的梦想。我园结合客家文化特色,设立特色化的教育科研实践研究项目――幼儿园推广客家大锣鼓,以鼓乐课程为基础,在幼儿园鼓乐课程本地化实践过程中,初步阐述了客家大锣鼓鼓乐课程的目标、内容选择、实施策略以及取得的初步成效。
关键词:幼儿园;客家大锣鼓鼓乐推广
客家大锣鼓是由鼓、锣、钹、铜金、碗锣组成的一种流行于粤东一带的吹打音乐,是客家地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过去,在客家地区每个乡村都至少有一个“锣鼓班”,无论迎神赛会还是婚丧喜庆,“锣鼓班”都要去鸣金击鼓,以切其情。改革开放初,客家人口大量外出,导致“锣鼓班”出现“断层”现象,近40年过去了,现在许多年轻人回到农村,已不会“打锣鼓”。为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客家大锣鼓这一种民间艺术,我园以推广大埔客家大锣鼓为契机进行教育科研实践,力求形成一套推广经验,更好地弘扬客家人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在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的实践过程中,努力开发本地课程,是近年来幼教改革的重要抓手。2019年我园《幼儿园推广客家大锣鼓的实践研究》课题获县教育局立项以来,全园教师学习了课程实施方案、参加了一系列研训活动,课题主持人带领全园教师开展研修,开始了具有本园本地特色的课程项目――推广客家大锣鼓的实践研究探索。
一、幼儿园推广客家大锣鼓课程特色
(一)幼儿园课程、园本课程、幼儿园课程本地化的理论依据。关于幼儿园课程,《教育大辞典》从两方面分别作了阐述。广义的解释为:幼儿园课程是“为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而组织安排的全部教育活动。亦指全部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和进程的总和”。而狭义的解释为:“幼儿园分科教育的科目总称”。幼儿园课程,根据性质的差异,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园本课程。
(二)结合我园教师、幼儿、家长实际情况,确立本课题的开发和发展。我们依据本园的办园宗旨、教师的人力资源状况、幼儿的实际以及家长、社区的要求,确立了实施方案;遵循多样性与独特性并存的原则,结合幼儿园自身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园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进行了课程选择、课程安排、课程生成、课程开展、课程重组的相关研究与管理工作。
(三)推广客家大锣鼓课题是一个需要不断推进的研究过程,学会客家鼓乐是实现本课题的重要途径,根據实际环境气氛变换它的打击鼓点和节奏是推广客家大锣鼓的灵魂所在,我们的客家鼓乐课程就是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特色项目。实现客家特色文化的推广效应。
二、客家大锣鼓鼓乐课程的推广实践研究
(一)鼓乐课程。当前幼儿园尚无国家规定的统一的课程标准与实施模式,在遵循幼儿园教育宗旨与目的的前提下,借此推广客家大锣鼓课题鼓乐课程的东风,我园将推广客家大锣鼓课题鼓乐课程作为教师的基本功进行练习,通过教研优化鼓乐课程的建设,促使幼儿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使课题研究成为幼儿园发展的重要内驱力。
(二)推广实践。作为客家本地化课程,推广实践的特色项目,获得教师、幼儿、家长与社区人员理解、支持和参与,是实现课题的价值所在,二年来的实践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几个要点:
1.实施推广客家大锣鼓鼓乐课程项目有利于弘扬我国客家鼓文化及客家人文精神:团结精神,有句客家歇后语“鼓就爱杠紧来打”,打鼓团队既要各自发挥作用,又要团结协作才能击打出整齐划一、抑扬顿挫的旋律;崇文精神,客家大锣鼓旋律的构成跟文章的结构何其相似,有中心、有主轴,有首尾呼应的开头结尾,有承上启下的过渡,有激情澎湃前的铺垫等等;尚武精神,客家锣鼓不仅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心情抒发,更是一种强身健体的体育运动;稳健精神。客家锣鼓整个节拍四平八稳,但节律变化多端,形成了独特的客家锣鼓击打形式,也体现客家人稳健行远的精神。
2.实施客家大锣鼓鼓鼓乐课程可以发展幼儿演奏乐器的兴趣, 有利于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有些音乐作品往往是学前儿童无法用歌唱的方法来表现的,而鼓节奏乐却能让孩子大胆表现。学龄前孩子都喜欢敲敲打打,对声音具有一种天生的敏感性,而鼓乐就很适合幼儿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在活动中,幼儿可以手、眼、脑、心并用,使大脑建立起复杂的神经联系,让头脑变得灵敏、聪慧。
3.客家大锣鼓课题研究在幼儿园鼓乐教育中不仅仅是让孩子掌握一些鼓乐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鼓乐活动,让孩子获得了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引导着孩子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艺术素养、强烈的合作意识,陶冶着幼儿情操、获得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4.课题的推广促进了我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共力教育模式。我园地处城乡结合部,从幼儿实际来看,本园的幼儿,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进园前学习乐器的孩子甚少,他们对学习打击乐器有较为强烈好奇心和欲望。从教师情况来分析,我园教师都是客家本地女性,对客家文化兴趣浓厚,但由于客家大锣鼓以前都是男的参与,女性参与极少,课题的提出促使老师们都有机会参与学习客家大锣鼓,在课题提出的准备阶段,全园教职工都积极参与学习客家大锣鼓的打击方法,85%教职工能参与大锣鼓演出活动。教师们喜欢并乐于参与客家大锣鼓的推广实践活动。从家长层面来看,民间红白好事、迎神赛会或传统节日,都有部分家长去鸣金击鼓,增添热闹气氛,因此有部分家长会打客家大锣鼓。在家园共育学习打击大锣鼓时,这部分家长表现出了非常强的客家人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不仅能根据教师的教学进度教会自己的孩子,还能协助教其它学得慢的家长和孩子,能很好地配合排练和演出,因此,大大提高了家园共育的水平,获得了显著的效果。从社区方面来看,有家长带领孩子根据兴趣组成民间“锣鼓班”,参与县城的一些活动,有时会到公园舞台公演,群众喜闻乐见,对于客家大锣鼓的推广效果立竿见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