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劳动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实施方略
2021-11-18李荣荣
李荣荣
【摘要】广州市南国学校的“小农田”主要分为传统“小农田”和科技“小农田”两种。该校通过“小农田”的建设来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基本劳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领悟劳动的意义价值,培养学生未来生活和工作中必备的劳动意识、技能、精神和习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其中,科技“小农田”是STEM教育理念支撑下的“植物工厂”“智能菜园”,传统“小农田”则是班级“种植园”“小花圃”。
【关键词】劳动实践;劳动教育;德育工作;智能菜园;STEM;小农田
马克思说:“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现代汉语词典》将劳动解释为“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辞海》将“劳动教育”归为德育的内容之一。千百年来,人类用自己的劳动来推动社会的进步。《诗经》中著名的《伐檀》一开头就讲“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描绘伐木工人劳作的情景。《芣苢》诗曰:“采采芣苢(fúyǐ),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反映了农妇们采摘车前子草的景象。这些诗歌都热情歌颂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用劳动创造美好的高贵品质。
劳动教育,在21世纪,必将呈现它更加伟大的使命。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何因地制宜地结合学校的师资、场地和课时来履行这一伟大使命,需要一定的实施方略。也就是指在完成国家课程计划的前提下在学校实施劳动教育提升学生德育素养的方针和策略、方法与谋略。
一、积极寻找“可依之枝”让学校劳动教育明晰方向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统筹安排课内外时间,可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
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要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注重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基本劳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领悟劳动的意义价值。《纲要》对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做了细化和具体化:一是明确劳动教育目标框架,具体包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四个方面;二是明确三类劳动教育(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服务性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定位;三是明确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劳动教育主要内容和三类劳动教育的具体要求。以上三个要求无疑是各地和学校可以作为依据去开展劳动教育的方针政策。当然,各地和学校要结合实际制定更为具体的劳动教育清单,切实解决劳动教育教什么的问题。这就是学校拟定劳动教育清单的“可依之枝”。
二、因地制宜主动作为让学校劳动教育“大有可为”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尤其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在校园中可通过小农田的建设来激发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性。但城市里的学校受面积的影响要在学校里开展劳动教育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只要秉承“方法一定比困难多”的信念和因地制宜主动作为的原则,就能有所作为甚至大有可为。处于广州市中心城区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的广州市南国学校,努力践行着“水”和“绿色”为表征的生态文化教育特色,因地制宜开动脑筋,通过科技“小农田”——Stem教育理念下的“植物工厂”和传统“小农田”——班级“种植园”来实施劳动实践教育。
(一)科技“小农田”——“植物工厂”(智能菜园)
在课程改革的种种模式中,STEM教育应该是一种包容性最强,最适合整合其它学科的工具。STEM跨學科课程可以整合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和创意写作整合大型活动,整合家校社区,整合环境生态……无论是以STEM教育为入口而改变的学习方式,还是以STEM教育为抓手而带动的课程改革,它带来的是学习内容的更新,学习过程的再构和思维模式的重塑。
在广州市南国学校,STEM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孙烨。孙烨参加了“基于6E模式的STEM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课题研究。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她也带来了教学方式的思考。STEM理念的学习,不但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还建立了教师的教学成就感。教师的专业是教育,因此,“教育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基本命题也决定了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必定是以实践为获得被理解和认同的基础,也由此获得可以实现的基本途径。
(二) 传统“小农田”——各班“种植园”(小花圃)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立足生活,以生活为起点,回归于生活,在生活中体验生活道德标准,通过实践体验,将僵硬的德育规章变为充满人情味的行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感悟,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是我们开展德育主题活动的宗旨。为了给每个初中部每个班级搭建传统“小农田”——各班“种植园”(小花圃),学校购买了每个班级3个大花箱,但由于不够经费购买植物“种子”,只能让各班自己想办法解决。因为“没有必要自欺欺人,我们都知道在教育界特别是公立学校,经费向来都不宽裕,这就逼着我们在学校的创新活动中转变思考方式,不要在我们无法企及的框架之外寻求创新,而是要把精力放在如何克服经费困难,以及在现有条件下实现创新上。就像布拉德一样,在有限的条件下发现解决问题的新办法,这个被教育管理者采用的‘框架内创新模型,其实对所有从教者来说都至关重要。”于是,各班班主任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花箱中摆放了各种植物花卉,以各班各种管理形式,进行“植物园”的管理和打造并从中收获成长。每个班级的学生从中认识植物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差异性。同时,也在照顾植物的过程中学会责任担当、成果分享,收获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
三、立德树人注重实践让学校劳动教育培养可造之材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劳动最伟大。劳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一环。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学生在学校参与的各种教育活动都是他们成长历程中需要的“营养”。劳动教育也是其中之一的“营养品”。既然是成长,就意味着劳动过程不一定一帆风顺,学生要成长成材必须“接地气”,必须经风雨才能见彩虹。我们坚信,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因为“抛弃了自信和成功联系在一起的旧观念,事实上建立在成功基础上的自信并不牢靠,自信是建立在对自身价值的深刻理解上而不是建立在成功上,因为没有人能永远成功而不失败”。而劳动教育就是让学生收获成长的有效途径,亲自参与就是让劳动教育有效的根本保证,注重实践就是亲自参与的代名词。为此,我们作为学校劳动教育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引领者,要规划好各种“学习”形式,让学生参与各种有劳动教育。
让“学习”在校园劳动实践小农田的建设中变得真实。在学校里,我们通常通过各种“学习”培养学生成为可造之材。如何让“学习”变得真实?笔者认为,劳动实践是其中一个有趣有效的途径。有这么一段话恰恰说明了这一点:“作为一名教师,我清楚我的专业,学习我的职业之间的相关性,所以,能在学习如何更好教书时体验到快乐。但我也时常能感受到学校教育的脱节,因为老师能够感受到自己背后可强烈的目标感,学生感受不到。我觉得学生们需要我们帮助他们去看到课堂学习和现实世界的关联。我看到当教室里的学习能够模拟真实世界的学习时,孩子们就更容易理解那些作业的意义所在。让学习变得真实的目的是想让孩子们体会到学习的目的,最终给学习者带来快乐。”如果说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那么,劳动教育就是其中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抓手。在让教育回归本真,形成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基石、社会教育为补充的一个良性循环和互动的大教育环境下,如何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更好地为国家培养高质人才,实施好劳动教育也许能给我们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考。
参考文献:
[1]826全美.基于课程标准的STEM教学设计[M].林悦,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18.
[2]宁虹,王志江.重新理解教育——来自教师发展学校的报告[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3]广州市特级教师协会.守望花开[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
[4](加)乔治·库罗斯.面向未来的教育[M].刘雅梅,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
[5]凌志军.成长比成功更重要[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6](美)蒂莫西·D·沃爾克.芬兰教育现场[M].李红燕,牛双红,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 林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