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难祛除?内服外用“一键美颜”
2021-11-18何贵祥
何贵祥
黄褐斑是一种发于颜面部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一般表现为淡褐色或深褐色的斑片,对称分布于两侧颧骨部或颊部,边界清晰,呈蝶翼样外观者最为多见,也可呈弥漫状分布。黄褐斑属于难治性色素性疾病,号称“斑中之王”,复发率高。目前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治疗药物及设备,均无法治愈此病。黄褐斑虽然对身体健康无影响,但会大幅降低“颜值”,对患者的心理和社会交往影响较大。
西医认为,黄褐斑的出现多与内分泌失调有关,尤其是和女性的雌激素水平异常有关,月经不调、妊娠、服避孕药或肝功能不好及慢性肾病,都可能导致出现黄褐斑。此外,日晒和精神因素也会加重该病。
中医认为,黄褐斑与肝、脾、肾均有关。情志不畅导致肝郁气滞,气郁化热,熏蒸于面,灼伤阴血;或冲任不调,肝肾不足,水火不济,虚火上炎;或营卫不和,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面部皮肤失于荣养;或饮食不节,忧思过度,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热内生,熏蒸面部而致该病。
养颜先养脏
中医治疗黄褐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治疗以内治为主,即所谓“养颜先养脏”。黄褐斑的疗程较长,一般3~6个月。治疗时需根据病程长短,皮损色泽、面积、部位,伴随症状,舌苔表现等综合分析,辨证论治,随症加减。中医治疗一般可分为四型:
肝郁气滞证斑色深褐,弥漫分布,常伴有烦躁不安、胸胁胀满、经前乳房胀痛、月经不调、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细等。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消斑。
治疗时需根据病程长短,皮损色泽、面积、部位,伴随症状,舌苔表现等综合分析,辨证论治,随症加减。
方药:逍遥散加减。取柴胡12克、黄芩9克、党参15克、半夏9克、甘草10克、生姜9克、大枣4枚。口苦咽干、大便秘结者,加牡丹皮、栀子;月经不调者,加女贞子、香附;斑色深褐而面色晦暗者,加桃仁、红花、益母草。常用中成药有逍遥丸、加味逍遥丸、舒肝散、柴胡疏肝散等。
中医独具特色的“以色治色法”,对于疾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其中,“以白治黑法”治疗黄褐斑就很典型。
肝肾不足证斑色褐黑,面色晦暗,常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失眠健忘、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等。
治法:补益肝肾,滋阴降火。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取熟地30克、山萸肉10克、山药10克、泽泻9克、茯苓9克、丹皮9克。阴虚火旺明显者,加知母、黄柏;失眠多梦者,加生龙牡、珍珠母;褐斑日久色深者,加丹参、白僵蚕。常用中成药有六味地黄丸等。
脾虚湿蕴证斑色灰褐,状如尘土附着,常伴有疲乏无力、纳呆困倦、月经色淡、白带量多、舌淡胖、舌边有齿痕、脈濡或细等。
治法:健脾益气,活血消斑。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取党参15克、白术10克、白茯苓15克、甘草5克、山药1 5克、白扁豆12克、莲子肉15克、陈皮12克、薏苡仁30克、砂仁9克、桔梗6克。月经量少色淡者,加当归、益母草。常用中成药有参苓白术散等。
气滞血瘀证斑色灰褐或黑褐,伴有慢性肝病,或月经色暗有血块,或痛经,舌暗红有瘀斑,脉涩。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消斑。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取桃仁10克、红花10克、当归12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熟地1 5克。病长者加白僵蚕、白芷。常用中成药有血府逐瘀口服液等。
外治效亦佳
在黄褐斑的外治方面,中医也有丰富的经验,治疗方法较多。临床常用中药磨粉制成膏霜剂、面膜,或配成倒膜粉,或中药熏蒸、湿敷等,一般中医外治的周期为2~6个月。
中医独具特色的“以色治色法”,对于疾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其中,“以白治黑法”治疗黄褐斑就很典型。有专家对古籍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治疗黄褐斑的外用方剂中,共出现27味白色中药,如白芷、白附子、白蔹、白茯苓、白僵蚕、白矾、天花粉、滑石、白鲜皮等。白及、白芷、白蔹等7味中药组成的七白膏,能够抑制黑色素细胞的活性,减少黑色素的生成,从而有效减少由UVB紫外线导致的皮肤色素沉着。
中药祛斑面膜方:柿叶、当归叶各等量烘干后,研磨成极细末,以10:3的比例加入淀粉,调匀后,用冷水调成糊状,厚涂于面部。30分钟后洗去,每周1~2次。
中医特别注重治未病,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同样适用于黄褐斑的预防。另外,要注意防晒,不过度饮酒,尽量不用长效避孕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