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人之本质的理论反思与发展
——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思考

2021-11-18李功员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存在物费尔巴哈手稿

李功员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6)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1844手稿》)中体现的人的本质理论和异化劳动理论等青年马克思的思想成为对马克思研究的热点问题。对青年马克思和晚年马克思思想扬弃几乎成为西方马克思研究者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研究者的争议焦点和理论分野。而《1844手稿》中体现的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则成为西方马克思研究者赞扬马克思的主要依据。

以卢卡奇为代表的西方学者认为《1844手稿》时期马克思所秉持的人道主义、消除异化劳动等观点,是青年马克思的代表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和巅峰,而晚年马克思通过《资本论》等著作宣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是对青年马克思的科学理论的背离。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学者们则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正在于成熟的马克思所建立的科学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而《1844手稿》是时年26岁的马克思在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的不成熟的作品。马克思在《1844手稿》中体现的人道主义思想是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继承,而这恰恰是马克思在后期所抛弃的思想。此后形成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也从《1844手稿》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了不同于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研究者的阐释。

一、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思想渊源

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作为德国哲学史上的两颗明星,其思想深深影响了同代和之后的学者。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形成,充分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早期马克思的著作更是带有深刻的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印记。在《1844手稿》中,马克思正是通过对黑格尔的理性思辨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批判和吸收,才形成了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

(一)对黑格尔的批判

黑格尔认为劳动是人的有意识的活动,这种意识性体现自由性。而动物无法拥有这种能动性的认识。因此劳动是人自由自觉的活动实现的唯一办法,也是人和动物区别的重要特征。但是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理论体系中,黑格尔对人的本质的哲学角度是从绝对观念和自我意识出发的,他认为“只有精神才是人的真正的本质,而精神的真正的形式则是能思维的精神,逻辑的、思辨的精神”[1]115。哲学的基本命题也就成了“绝对观念是客体也是主体”。从这一角度出发,黑格尔认为人的本质是由自我意识决定的,这种自觉性是由“绝对观念”造成的。

黑格尔从劳动的角度理解人的本质给了马克思积极的启发。但是马克思进一步指出,首先黑格尔并没有从现实的劳动的角度出发,他只是承认实然的劳动的合理性,并没有指出被异化的劳动的消极作用。因此黑格尔对劳动的理解,还是“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1]116。他把异化劳动而不是自由自觉的劳动当成了人的本质;其次,马克思指出“在黑格尔看来人的本质,人,是和自我意识等同的”[1]118,也就是说黑格尔仍然没有跳出自我意识和绝对精神的起点,没有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劳动,因此也没有从现实和实践的角度去理解人的本质。

(二)对费尔巴哈的批判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对马克思的影响非常之深。马克思正是在对其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批判吸收的基础上才发展出了辩证唯物主义。不仅如此,《1844手稿》中体现的人本主义思想也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思想继承,尽管如此,也对费尔巴哈的思想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在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上,费尔巴哈和黑格尔是根本对立的。他从唯物主义出发认为,首先,人是自然存在和思维综合体,人是和自然界统一的;其次,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属性,也就是理性、意志。马克思在肯定了人的本质在于其自然存在的基础上指出,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综合体。人的社会属性就是人借以改造自然的劳动。“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1]50马克思在对费尔巴哈对人的意识、存在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人的社会关系,形成了对人的本质的多层次的理解。

二、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作为类存在物的人的类本质

马克思在《1844手稿》中从异化劳动的前两个规定——劳动者同劳动产品间的异化和劳动者同其自身的异化推出了第三个规定,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在对第三个规定的阐述中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理论的重要观点:人是类存在物,人的类本质就是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

(2)建设用地范围内未进行地质勘查的矿产地或无探矿权、采矿权设置的一般性矿产资源,如砂岩、泥岩、石灰岩可不视为压覆矿产资源。但一些国家急需的、稀少的矿种、矿产地的矿床规模在中型以上,除了国家产业政策批准的重大建设项目外,原则上不予压覆。

首先,马克思指出,人是类存在物。马克思认为,“人不仅把所有的类作为自己本质所能实现的对象,更把自身也当作类来看待。”[1]48通过提出对人的抽象和对人的类生活的阐述,马克思指出,人是类的存在物。而作为类的存在物,人必然有着作为类区分于其他的特征,也就是类特征或者说类本质。

其次,马克思指出自由的活动就是人这一类存在物的类特性。在《1844手稿》中马克思指出“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1]50马克思认为人把自己作为“自由的”“有生命的”类存在物。在这段阐述中马克思对人是具有自由自主意识的进行了界定,也明确了人是如何来证明自己的这种自由自主意识存在的:“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1]51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要区别与动物,就是因为人的自我意识。人的活动和动物的活动的区分正是因为人的自我意识。因此人类本质也就是人的有自我意识的活动,也就是实践劳动。

基于以上论述,马克思不但确定了人的基本概念,是自然的存在物;而且指出人的生存和生命是要在对自然界的对象性活动中来完成。与此同时,人于自然是具有一定的改造和实践能力。最后还指明以上所指出的这种改造的活动就是实践劳动。

(二)实践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实现方式

马克思在分析了人作为类的存在物的本质,阐述人的类特征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之后,指出实践劳动就是人的本质的实现方式。

马克思在《1844手稿》中阐述,“当站在牢固平稳的地球上吸入并呼出一切自然力的、现实的、有形体的人通过自己的外化而把自己的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作为异己的对象创立出来时,它的活动是对象性的、自然的存在物的活动。”[1]120可见马克思并没有止步于指明人的类本质本身,而是进一步探索这种类本质的实现方式。《1844手稿》中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的实现是对象化活动来完成的,而对象化活动实质就是劳动实践,明确了劳动实践与人的本质思想的关系。首先,劳动实践是人的类本质的实现方式,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的核心表现。其次,劳动实践是解决意识与存在的矛盾,将二者统一起来的关键,也就是将人和自然统一起来的关键。而劳动实践实现这个统一的核心概念则是人化自然。最后,人通过人化自然,实现人在社会历史和自然历史中的地位。

三、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人的本质理论之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在于为工人阶级寻找到一条自由和解放的理论和实践道路。无论是唯物史观,还是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从来都是从实践的人出发去认识世界,并最终利用理论给实践的人提供解决现实问题、改造现实世界的路径。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人的自由而且全面的发展正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与其他一切社会的本质区别,是马克思主义的归宿。可以说,“人既是马克思全部思想和理论的起点,也是全部思想和理论的终点。”[2]

人学思想始终贯穿于马克思的《1844手稿》中,其中基于人为核心的本质探讨以及对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社会性设想,都体现了马克思对人在自然和社会中的高度关注和思考。这就十分明确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是人学为前提和基础的,核心就是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饱含了马克思对人性的理性思考和对饱受苦难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关怀。虽然在《1844手稿》中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还有很深的费尔巴哈的人文主义气息,只是从人道的角度揭露工人被剥削和压迫的悲惨境遇,批判资本主义的弊端,没有上升到剩余价值和劳动价值论的高度。但是《1844手稿》中以人的本质理论为核心的人学因素,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构建和成熟做了重要的酝酿和准备工作。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的实现是实践劳动,提出了其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劳动实践观。马克思认为劳动实践是人的自身和人的实践得到发展的方式和必要途径,并强调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实现意识和存在的矛盾的解决,实现意识和存在的统一。[3]由此可见,马克思把劳动实践作为唯物主义思想的基础,并用劳动实践划清了包括黑格尔、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界限。可以说,《1844手稿》的实践劳动观中已经萌发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因素。

(二)人的本质理论对哲学的发展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重新定义,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全新的突破。黑格尔虽然把劳动作为人的本质,但他只是从抽象的角度理解劳动,并没有从具体的角度分析,而且最终把人的本质归于绝对精神这一唯心主义范畴。费尔巴哈虽然从唯物主义的立场观察人的本质,但是也没有科学地考察劳动,而是把理性、爱等抽象的自然范畴归于人的本质。而马克思则是从研究人的具体活动出发,深入探寻了工人阶级的劳动的异化实然,具体的角度观察劳动,提出实践劳动是人的本质这一伟大论断。此外,马克思还从对“绝对精神”和“自然属性”的批判出发,进一步阐述实践劳动和共产主义的实现之间的关系,这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对传统哲学的伟大发展。马克思将立足于抽象的、远离现实的传统的人的哲学转变为现实的人的哲学。

(三)人之本质理论的实践意义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理论的现实归宿。这种对现实问题的呼应给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生命力。在《1844手稿》中,马克思把客观世界作为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把实践作为人能动地改造自然世界的方式。马克思创造性地阐述了人与自然的能动关系。因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论也就呼之欲出。面对当下世界普遍存在的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难题,世界诸多国家和社会都已经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这正是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在当代的应用价值体现,它再一次验证了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的现实力量。

四、现实对照: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缺陷与发展

(一)总结

首先,虽然马克思在《1844手稿》一开始就具体地分析了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受剥削和压迫的悲惨现实,但是《1844手稿》中的理论仍然是建立在一定的抽象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虽然把劳动当作人的本质,但被当作人的本质的劳动并不是指奴隶和农奴的具体和现实的劳动,而是一种摆脱了现实关系的理想的人的劳动。

其次,在《1844手稿》时期,青年马克思还没有完成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构建,马克思还用人的本质———人的本质的异化——人的本质的异化的扬弃来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把社会历史理解为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过程。青年马克思的思想显然还带有浓厚的费尔巴哈的印记,人本主义色彩十分明显。

总之,在《1844手稿》出版的前后,青年马克思对人之本质的判断唯心论的色彩较为浓重。这一方面是由于青年马克思对实践的考察仍未深入,另一方面也因为他带有标新立异的学术气质期望去“嘲讽”同时代的德国哲学家们,例如使用所谓的“异化”一词。明白这些,也有助于我们理解马克思这一伟大思想家的思想发展、演变,也有助于我们领悟马克思思想的初期特质和发生历史。

(二)现实反思:实证调研

从现实意义上讲,探讨马克思的思想历史,追寻他有关人之本质的理论渊源,其目的也在于通过我们自身理论去反思的仅有现实社会和现实世界。为了对马克思所提出的人之本质理论的再检验以及进一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下相关人群的真实想法,做了一个简略的问卷调查。发放了120份电子问卷,其中有效答卷100份,设计的问题有:

1.马克思关于人之本质的理论,忽略理论演进的前后历史阶段,你最赞同哪种观点?

A.实践劳动 B.社会关系的总和 C.不赞同马克思的思想

2.在问题一中,如果选择了“C.不赞同马克思的思想”,那么具体是指什么?

A.自由 B.幸福 C.财富 D.理性

统计详细情况见下图:

由统计结果,可得出以下信息:

(1)在问题一中,选择“B.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数要较选择“A.实践劳动”的人数多,说明对“人的本质就社会关系的总和”有着相当程度的赞许,也说明马克思较之前提出的“人之本质即实践劳动”的观点而言,他自身的理论体系也在不断进化,说服力也的确有着显著的提升。

(2)在问题一中,占43%的人数不赞同马克思有关人之本质的论述,说明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今天,一种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思想观念在事实上是不可能做到的。综合整体的占比来看,马克思主义中有关人之本质的论述仍然基本占据主流。这也提醒我们,马克思主义中关于人之本质理论的感召力和吸引力,特别是理论体系的自洽力还需要进一步挖掘。

(3)在问题二中,这四个不同的选项分别在一定程度上能代表相应的哲学流派,自由对应自由主义,幸福、财富对应于功利主义,理性对应于理性主义。它们均有相当程度支持的呼声存在。这说明在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有关人之本质的理论阐述绝不是一枝独秀,而是需要不断吸收、借鉴其他哲学、意识形态流派的合理部分,来不断完善、充实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三)新时代下人之本质理论

谈到新时代下人之本质理论的问题、谈到对马克思主义有关人之本质的理论思想借鉴,习近平总书记在近些年来提出了很多的典型语句。2019年9月29日,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的讲话中提出,“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在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广大劳动群众指明了光明的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为广大劳动群众赋予了光荣的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为广大劳动群众提供了宝贵的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可以总结出新时代下人之本质的思想观念即为了幸福而努力奋斗。这种观念相对马克思后来提出“人之本质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要相对生动具体而且具有感召力,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国情;相对于《1844手稿》中提出的“人之本质就是实践劳动”的观点,一方面存在着接续发展的关系,因为实践劳动在广义上可以包含奋斗,奋斗属于广义上的实践劳动,但另一方面,奋斗一词包含了更为明显的主观能动性,调动社会各个阶层的积极性,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引人注目的是,奋斗一词直接与幸福相关联,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功利主义思想的合理成分,在理论的感召力和激发创新方面有着相当程度的提升,这尤为值得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注意。

新时代的中国与1844年的欧洲、德国当然不一样,但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极具理论和实践意义的人之本质的理论思想,却在异国异土有了新的生命力。批判中继承,继承中批判,一直是我国马克思主义者在面对社会变迁的一大法宝。从“实践劳动”到“社会关系的总和”,再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关于人之本质的理论、实践探索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未来也当然不会停止。

猜你喜欢

存在物费尔巴哈手稿
论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唯物史观思想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最有思想的句子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哲学理论价值
丢失的手稿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手稿
费尔巴哈宗教观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