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协同发展研究
——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
2021-01-12蒲小梅
蒲小梅
(四川文理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自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潮。学界也开始了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研究。但总的来看,学术界主要是探讨如何从乡村角度建设美丽乡村,少有从城乡协同发展角度探讨美丽乡村建设。笔者认为,中国农村目前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都比较匮乏,要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充分调动城市的力量;同时乡村规划、乡村产业发展等均受到城镇相关因素的影响,要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也必须同新型城镇化建设协同发展。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虽然使我国的城镇化率大幅度提高,城镇体系更加合理,但城市房价高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愈演愈烈,也亟需对美丽乡村建设加以扶持。成都市是四川省的省会城市,地处四川盆地,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已经建成了比较完善的城乡体系。但在当前大规模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交通拥堵、房价高涨、传统村落破坏、传统手艺濒临失传等问题,亟需加强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协同发展研究。
一、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协同发展研究概述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城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探讨。霍华德认为城市和乡村都各有其优缺点,要用城乡一体去取代城乡对立,以避免二者的缺点[1]。托达罗认为农村环境、生产结构的向好,才能缓解城市发展中的压力[2]。林毅夫指出,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存在互动,相辅相成[3]。许经勇认为,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相互促进[4]。夏永祥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契机[5]。
以上研究表明,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要把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看作一个整体,才能使二者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转变。
二、成都市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协同发展取得的成绩
(一)新型城镇化发展取得新突破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涉及范围广,本研究借鉴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国家的政策方针,主要从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等几个大的方面来衡量成都市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情况。
1.人口城镇化。人口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主要包括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城镇人口社会保障情况等几个方面。
近年来,成都市始终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不断完善户籍政策,加快建立居住证积分管理制度体系,使成都市的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升。2019年成都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62.5%,比2016年提高了6.4个百分点;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4.4%,比2016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随着成都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一步增强了城镇对农业人口的吸纳能力,2019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新增8.4万人。同时,多政策集聚创新高层次人才,多渠道创造就业空间,驱动了城镇化转型发展,使成都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提高,由2016年的35902元增加到2020年的48593元。社会保障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每万人平均拥有医院床位数由2016年的80.5张增加到2019年的89.9张。基础教育师生比由2016年的1:15.6变为2019年的1:14.4。
2.空间城镇化。空间城镇化是指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转变,农村景观向城市景观的转变过程。主要包括建成区面积占市区面积比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城市道路面积等。
近年来,成都市围绕“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积极推进中心城“双核共兴”、卫星城“独立成市”,积极培育金堂、彭州、崇州等中小城市,使成都市建成区面积不断增加,2020年年末全市建成区面积、城市道路管护面积分别为1286.2平方公里、1.7亿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40.2%,市辖区覆盖率达到43.9%,公园城市形态得到持续优化,重大生态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3.经济城镇化。经济城镇化是指非农产业向城镇及其区域集中发展的过程。经济城镇化不但包括产业在城镇及其区域的集中,还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为提高经济城镇化水平,成都市狠抓产业升级改造和产业功能区建设。2020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产业、机械产业、石化产业、烟草产业、冶金产业、建材产业、轻工行业八大特色优势产业合计增长6.5%。五大现代制造业比上年增长9.9%。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8%。划定了66个产业功能区核心起步区401平方公里,新开工和建设标准厂房1100万平方米,建成首批示范性产业社区40个。
(二)美丽乡村建设步入新阶段
继2005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美丽乡村以后,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等都进一步指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思路。2013年2月农业部发布了《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2013年11月确定了全国1100个“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其中成都市5个(温江区和盛镇友庆社区、双流县彭镇羊坪社区、郫县友爱镇农科村、新津县文井乡李柏村、都江堰市虹口乡高原村)。近年来,成都市以风尚新美、环境优美、生活富美“三美”活动为抓手,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构建文明和谐农村。截至目前,成都市共推进“小组微生”幸福美丽新村建设109个,其中已建成54个,在建55个,“三美”乡村建设成效初步显现。“小组微生”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不仅为成都市城镇和农村居民提供了实惠,还为其他地区乡村规划提供了参考。
三、成都市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城乡要素流动不协调
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市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据统计,成都市2019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62.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4.4%,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远远高于户籍城镇化率。快速城镇化导致了进城务工农民市民化滞后、农村空心化等问题,不利于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协同发展。
(二)土地高速非农化
近年来,成都市建成区面积快速增加,由1999年的202平方公里增加到2020年的1286.2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耕地的占用。土地高速非农化不但影响我国粮食安全,还会引发失地农民问题等。
(三)农村基础设施亟需完善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成都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提升,遥遥领先于省内其他地区。但由于受到资金不足等的影响,成都市农村新型基础设施仍然不完善。
(四)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作为中国西部重镇的成都,其川西的乡村建筑,尤其是带有林盘的民居在居住环境和形态美学上原本就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但是,一些古民居村落、林盘因自然或非自然的因素而濒危的程度较为严峻,保存现状堪忧。据统计,川西林盘的数量在逐年减少,而新建筑又缺乏延续的文化脉络,形态上也与乡村环境格格不入。加之在当今美丽乡村的建设中,不少参与建设和管理的人盲目采用城市的建设方式和习惯来进行所谓的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建设,用城市的科学和技术来引导今天的乡村生活,使得我们的乡村逐渐失去了传统村落的本质。
(五)土地制度改革有待完善
目前成都市的宅基地使用以及农民住宅仍然存在着闲置数量大、利用效率低、一户多宅等问题,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还会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影响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六)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缺乏多元化
目前成都市城镇主要以二产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为主,即以第二产融合为主体,以第三产为融合目标,以第一产业为融合基础;在村域范围,成都市倾向于第一产业向其他产业的融合,即第一、第二产业间的融合或第一、第三产业的融合。总的来说,融合模式较为单一、简单,同质竞争情况依然存在,容易诱发恶性竞争。
(七)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大的优势和宝贵的财富,环境污染长期得不到治理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近年来随着成都市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成都市乡村的面源污染、三废污染、生活垃圾处理不及时等问题愈发凸显,城镇的工业污染、交通污染等问题也越发严重。
四、成都市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协同发展路径
(一)加强协同发展认知
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能为乡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带动农村产业兴旺、生活富裕,能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物质基础;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能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要素、生态理念等向乡村延伸,有效推进农村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有助于资本下乡和人才下乡,促进进城务工人员的回流和就地城镇化,解决成都市城区交通拥堵、房价高涨等问题;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有利于促进城乡产业合理化分工协作,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只有加强协同发展认知,才能更好地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
(二)科学制定战略规划
在推进美丽乡村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时,应坚持战略规划先行。首先,要把握城镇与农村在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以着重解决成都市高速非农化带来的问题为导向,制定较为合理的战略规划。其次,坚持战略规划的系统性,坚持满足国家整体规划的需要,掌握四川省的省情、成都市的市情、乡镇的镇情以及乡村的村情,以问题为导向,增强战略规划的有的放矢。
(三)持续改善民生
2020年成都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为1.84,城乡居民人均消费倍差为1.55。虽然比上一年有所下降,但仍然比较巨大。为实现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协同发展,仍然应以提高农民收入为重点,着力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同时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补齐农村短板。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家属共入、共享基本医疗卫生计生服务。
(四)继续优化产业结构
成都市整体步入工业化发展后期,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的转型,需要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积极打造良好环境,为高端型人力资本的聚集提供基础;二是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推动区域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三是加强制度创新,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制度保障;四是强化平台建设,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外部条件。
(五)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规划,要以环境为先、民生为重。近年来,成都市城镇污水处理率不断提高,城镇建成区绿地面积也逐渐扩大,但城镇污染问题依然严重。城镇生态环境治理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创新奖惩制度,调动企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二是成立科研、监督机构,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机制。农村环境方面,乡村环境整治已取得初步成效,需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的环境监测和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建设。
(六)大力建设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纽带,是服务农村、带动周边的载体。特色小镇建设不仅能有效疏解成都中心城区功能,分担人口和公共服务压力,吸引更多农业转移人口,还有利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建设要做好特字文章,不能千篇一律。成都市具有大量特色资源,如蜀绣、蜀锦、川剧、茶艺等,应激活这些资源优势,利用这些资源要素发展特色产业,建设特色小城镇,以特色资源带动小城镇产业链的发展。
(七)切实加强特色村落保护
根据各个乡村的自身资源条件因地制宜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首先,应该开展成都市村镇地区文化遗产普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文化遗产进行注册、登记。其次,在保护与开发中要做到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生活延续性与野趣山居、川西水乡、诗意田园等特色相结合,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乡村建设的基本观点应该是建筑与环境的和谐,既需要传承乡土文化的传统审美,也需要时代的创新和表达,二者是不冲突的。在村庄建设中,尽量保存连片的古民居,混合已有文脉传承的新创造,重塑川西地域建筑文化特征,为保持地域乡愁的新型城市化探索新路。
(八)持续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土地制度改革是新型城镇化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协同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一是要探索进城定居农民的集体财产权益保护机制。要充分发挥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民宅基地使用权、耕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的价值。二是要推进农村空废土地的情况调查,完善整治与配置机制。三是要制定土地流转自主权,土地市场权益权保护机制,促进务农村民、失地村民长远生计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