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刺联合PNF康复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Ⅱ期临床研究
2021-11-18杨凌毓贺煜竣宋伯骐张亚兰刘未艾
杨凌毓,贺煜竣,宋伯骐 ,张亚兰 ,刘未艾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5)
脑卒中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其死亡率占所有疾病的10%[1]。脑卒中常并发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临床主要表现为偏瘫侧肩痛、手肿及被动活动时疼痛加剧,严重影响患者肢体功能,如不给予有效治疗,将有可能导致肩、手和指永久性畸形。肩手综合征发病率约12.5%~70%[2-3]。近年来相关研究表明,针刺治疗SHS确有疗效,但单一治疗方法疗效难以令人满意,笔者通过整理、归纳近年来针刺联合外治法治疗SHS的文献后发现:巨刺法在减轻SHS患者肢体疼痛、消除水肿方面优于常规针刺[4-9];而本体感受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则在促进SHS患者局部肌力产生、提高肌肉功能、改善关节活动度等方面优于常规康复疗法[10-11]。因此,笔者以针刺+康复治疗模式为切入点,采用巨刺针法联合PNF康复技术治疗本病。现将临床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湖南省中医院脑病科、针灸科住院部收治的32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为受试对象。此次研究已经获得相关部门审批通过(伦理编号:2020-KY-045)。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45~70岁。其中缺血性患者21例,出血性患者11例,左侧偏瘫者13例,右侧偏瘫者19例。将3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6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n)
1.2 诊断标准
脑卒中诊断标准参照2016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脑血管病诊治指南与共识》[12];肩手综合征诊断与分期标准参照《中国脑卒中相关的康复指南》[13]。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脑卒中及肩手综合征Ⅰ期或Ⅱ期诊断标准;②年龄40~75岁;③发病时间处于卒中急性期或恢复期;④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醒;⑤听力、智力无障碍,配合本临床治疗;⑥同意接受本研究方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和(或)肩手综合征诊断和(或)分期属于肩手综合征Ⅲ期患者;②年龄大于75岁或者小于40岁;③病程小于3天或超过6个月;④病后生活可自理者;⑤患有恶性疾病或生命体征不平稳者;⑥伴有失语、耳聋、严重认知障碍以致无法进行正常交流者;⑧有针灸禁忌证不宜针灸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基础治疗 脑卒中基础治疗严格依据2016年版《中国脑血管病诊治指南与共识》[13],积极控制血糖、血压,以及对症支持治疗。脑卒中基础针刺治疗: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14]:取水沟、百会及患侧内关、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内关用捻转泻法;三阴交、足三里用提插补法;极泉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有麻木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提插泻法,使肢体有抽动感。以上诸穴持续运针1~3 min后,留针时间30 min。辨证加减:肝阳暴亢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加丰隆、合谷;痰热腑实加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加气海、血海;阴虚风动加太溪、风池;加减穴位取患侧,平补平泻。
1.5.2 治疗组 治疗组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巨刺+PNF康复的带针运动康复治疗模式,患者坐位,双手屈曲,术者立于健侧边,按从上至下的顺序,依次对健侧肩髃、肩髎、肩贞、曲池、手三里、合谷进行消毒、针刺。肩髃、肩髎均向三角肌方向45°角刺入,进针深度1~1.5寸;肩贞穴直刺进针1~1.5寸,不宜向胸侧深刺;曲池穴直刺1~1.5寸;手三里直刺0.8~1.2寸;合谷穴直刺0.5~1寸。以上穴位针刺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法,捻转频率为120转/min,提插幅度为10~15 mm。随后留针30 min。留针期间对患侧上肢进行PNF康复治疗,PNF操作参考《实用PNF治疗》[15]:主要以肩胛带模式和上肢运动模式为主,包括:①肩胛骨前伸训练:使患者肩胛骨朝鼻尖方向移动;②肩胛骨前缩训练:使患者肩胛骨向对侧髂嵴移动;③肩胛骨后伸训练:使患者肩胛骨逆髂嵴做向后上方向移动;④肩胛骨后缩训练:使患者肩胛骨向下移动;⑤上肢D2屈模式:使患者肩关节做“屈曲-外展-外旋”运动。疗程:每日共治疗约30 min,6天为1个疗程,休息1天后继续下一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
1.5.3 对照组 对照组在脑卒中治疗的基础上采用PNF康复技术治疗,PNF康复操作及疗程同治疗组。
1.6 观察指标
肩关节疼痛程度评定:采用疼痛视觉类比评分法(VAS)进行评定,观察医师在患者纳入前1天、治疗4个疗程结束后当天进行评定。
患肢水肿程度评定:采用肢体水肿评分法进行评定,观察医师在患者纳入前1天、治疗4个疗程结束后当天进行统计。
上肢运功功能评定:采用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法(简化的Fugl-Meyer)进行评定。观察医师在患者纳入前1天、治疗4个疗程结束后当天进行统计。
1.7 疗效评定
参照《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16],痊愈:肩手疼痛经治疗后消失,肢体关节活动正常,生活可自理;显效:肩手疼痛经治疗后大部分缓解,肢体关节活动基本正常,生活轻度依赖;有效:肩手部疼痛经治疗后减轻,肢体活动轻度受限;无效:肩手部疼痛经治疗后无改善,患肢活动依旧受限,生活重度依赖。治愈、显效、有效计入总有效。
1.8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1.25%、56.2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肢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分)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肢水肿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患肢水肿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水肿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但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水肿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水肿评分比较 分)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肢FMA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肢FMA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FMA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 分)
3 讨论
SHS属中医“痿症”“痹症”范畴,本病常继发于脑卒中。祖国医学多从风、痰、瘀的角度论治本病。而西医则认为本病是在交感神经系统障碍、肩-手机制受损等多方面的影响下发生。目前,本病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以及手术切除等[17]。采用药物对本病进行治疗具有一定疗效,但是不良反应较多,患者难以接受[18]。所以,寻找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治疗本病有重要临床意义[19]。
研究表明[20-22],针刺治疗SHS的常用穴位依次是:曲池、肩髃、合谷、肩贞、肩髎、手三里。此六穴分别属于手三阳经,被广泛用于治疗包括SHS在内的各种肩部疾病。“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所以,通过针刺此六穴,能够起到激发经气、柔筋缓急的作用。十二经脉内连脏腑,外络肢节,纵横交错,相互沟通、联系。因此针刺健侧穴位,可调整患侧的气血运行,使经络通畅,从而治疗疾病。而脑卒中病人由于气血逆乱,往往针刺患侧腧穴,不易激发经气。此时,采用巨刺针法,取健侧腧穴,则更易得气,调动同名经气以驱邪患[23]。
针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康复治疗,一方面,PNF技术通过引导肢体活动,使得肌肉收缩、能量释放、ATP水解[24],导致肌肉内毛细血管血流量增加,循环加快而消除水肿;另一方面,肌肉收缩可提高肌肉的温度,加快肌纤维膜的传导速度,从而有助于肌力的产生[25]。因为PNF技术可以减轻肿胀、增强肌力及肌肉功能,进而提高肌肉及关节的稳定性、协调性等,所以该康复技术尤其适用于SHS患者的康复治疗。
综上所述,巨刺法能够调畅患肢气血,而PNF康复技术则能够促进局部血液运行,两者具有共同的疗效区间——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因此,两者均能消除患者肩手水肿。就治疗机理而言,巨刺法偏于镇痛;而PNF康复技术则有助于肌力产生,改善肌肉功能。由于部分SHS患者肩部疼痛而主动性减少肩部活动,不利于康复,而巨刺法能够减轻SHS肩部疼痛,进一步给予PNF功能训练,协同增效。就治疗模式而言,巨刺+PNF康复的治疗模式是目前针刺+康复治疗模式的延展,巨刺作为针刺疗法的一种,主要从宏观、整体角度出发,调节机体机能,使得“阴平阳秘”,而现代康复则从微观角度,支持和干预局部肌肉功能,对提高肌力以及缓解疼痛有明显效果。针刺与康复结合,补不足,损有余,综合治疗能起到“1+1>2”的效果。
本临床研究显示:巨刺法联合PNF康复技术在减轻SHS患者患肢疼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单纯使用PNF康复技术,虽在减轻患肢水肿程度上两者差异不大,但较之于治疗前,治疗后患肢水肿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因此,巨刺联合PNF康复技术的治疗方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症状,增强康复治疗效果。但是,基于巨刺操作的特殊性,使得治疗模式转为运动针刺、带针康复治疗模式,而针刺时机、针刺深度、针刺选穴、行针时间等问题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