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声合唱与指挥》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创新研究

2021-11-17常婧

艺术评鉴 2021年20期
关键词:改革创新

常婧

摘要:国家高度重视素质教育的发展,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的改革创新也需要引起各方重视。《童声合唱与指挥》课程是张家口学院音乐学专业的学科教育必修课,是专业核心课程,也是教师教育类课程,是实现美育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和谐的合唱、优雅的指挥不仅可以让学生接受艺术的熏陶,还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协作,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本文拟从该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着手,对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创新进行研究。

关键词:童声合唱与指挥  课程评价体系  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0-0127-04

合唱是声乐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是音乐教学里歌唱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对于儿童而言,和谐动听的合唱不仅可以引导他们步入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而且还能使他们得到情感的满足,进而培养良好的音乐感知和高尚的艺术情操,对于学生提高音乐技能、提升音乐素养有重要的作用。合唱指挥的任务是运用手的动作,辅以必要的面部表情和身体细微的动态,构成指挥所特有的无声语言,带领、启示被指挥者的演唱,这两者的结合对于教学而言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对学生的组织协调、交流沟通、艺术表现等方面的能力都有严格要求。我国在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明显,一方面受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影响,另一方面与课程评价体系有密切关系,学生在童声合唱训练与指挥方面并未完全展现自身的天赋和潜能,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这门课程正在积极推进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创新,以更好地符合新时期教学的需要。

一、《童声合唱与指挥》课程评价体系改革作用

在音乐教学中,合唱是声乐演唱的一种团体表演形式,而指挥对合唱的整体性表演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对音乐演出的整体效果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合唱教学本来就具有一定的难度,而童声合唱作为合唱的一种特殊类型,《童声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的难度随之增加,指挥与合唱需要相互配合,将音乐指挥的理论知识与音乐合唱有机结合,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训练以及相互协作,因此针对当前教学以理论输出为主的现状,需要及时进行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课程教学需要,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二、《童声合唱指挥》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下,众多高校的教师在课程改革方面勇敢地作出了新的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童声合唱与指挥》课程的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也在不斷地改革当中,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岗位需求,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还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一)“指挥”与“童声合唱”分离教学

根据对当前《童声合唱与指挥》课程的调查研究,发现普遍存在缺乏正确的合唱指挥教学认知的问题,即认为合唱与指挥之间没有紧密联系,整体的表演效果主要依靠合唱方式来呈现,而合唱的表演效果则主要由个人的音乐素质决定,这种普遍的认知是不正确的,分离式的教学不仅不利于合唱和指挥的学习,同时也不利于开发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潜能,因为指挥与合唱是紧密相关的,是相互促进、相互成就的一个整体,指挥可以对合唱起到引领和促进作用。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当前我国高校在《童声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方面存在明显的理论和实践脱节情况,单纯的理论教学对于合唱这种表演形式的教学效果并不明显,这种教学方式对合唱指挥人才的培养造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理论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如果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考核,则不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要想有效转变这种情况,负责合唱指挥教学的高校教师必须转变自身的想法,充分意识到理论和实践融合对合唱指挥教学的重要影响,并且根据该门课程自身的特殊性,增加实践教学课时的安排。

(三)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课堂枯燥

众所周知,课堂作为高校教师开展教学的主阵地,如果缺乏趣味则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当前的《童声合唱与指挥》课堂也同样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师负责教授合唱与指挥的理论知识,学生缺乏实践训练,无法充分发挥出音乐教学的特色优势,缺少实践环节,学生只是遵循传统,死记硬背,没有落到动手操作的实处,由此陷入恶性循环当中。教师遵循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意识,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对音乐的敏感程度、表现能力以及主动学习能力不高,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如果采取单一的教学方式,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会直接影响到整体的教学效果。

(四)教师主导教学,教学模式单一

在当前的教学方式中,绝大部分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占据课堂教学的绝大部分,不注重发挥学生在合唱和指挥方面的作用,而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教授的理论知识与合唱指挥技能,在该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充当合唱队员的角色,束缚了学生在音乐方面潜能的开发,导致学生在后期进入实际训练过程中不能完全适应合唱与指挥的具体工作场景,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也无法在实践训练中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无法在小组或集体活动中锻炼和增强协作能力。

(五)课程评价单一化、机械化

由于《童声合唱与指挥》课程的教学方式基本沿用以往的传统方式,其教学评价方式也采用单一、刻板的评价方式,通过对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多少或者某一方面的技能进行考察评价,并不是根据学生在合唱和指挥方面的综合素质表现予以全面评价,而通常的考察形式也只通过期中、期末考试进行,这种方式具有偶然性和诸多的不确定性,对理论知识方面的评价多于技能考察,对于这门课程的评价,不能拘泥于单一的理论考核,应该建立起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让考核更加全面和客观。

三、《童声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评价改革创新途径

课程教学评价的改革直接影响到课程教学效果,盲目或者错误的改革方式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且会使教学进程陷入混乱,影响后续教学成效,因此改革的路径需要根据当前该课程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

(一)加强“童声合唱”与“指挥”联合教学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加强对合唱指挥教学的认知,意识到合唱与指挥的内在联系,充分发挥指挥在合唱方面的作用,更好地引导合唱,呈现出好的音乐表演效果。教师作为课程的授课者,自身需要对童声合唱和指挥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深入的了解和实操经验,在实际教学中引导指挥者与合唱者之间的表演默契达到协调统一的效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指挥”和“合唱”两方面的联合教学,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快速地融入课堂。例如,教师可以让同学们轮流选择做“指挥”和“合唱队员”角色,并分小组进行展示和比赛,由其他教师和同学共同组成评委,对各小组的表演进行评价和建议,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指挥和合唱的配合作用,还可以在训练过程中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协作能力的培养,为后期的合唱指挥学习表演奠定基础。

(二)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单纯的理论教学无法满足《童声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的需要,合唱和指挥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远远超过理论知识教学,理论知识教学方面以必需、够用为教学目标,学生接受相关理论知识可以更好地指导实践,需要认识到理论知识对于实践教学所起到的指导作用,充分意识到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对《童声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教师开展课程改革时,需要从实践中进行不断地探索,在设计相关课上内容时,应充分让学生开展实际训练,可以为每位学生轮流提供实践指挥的机会。除了课堂教学,还可以在课下开展相关的展示活动,带领学生在实际场景中练习,帮助他们快速找到表演状态,从而使他们的合唱和指挥的专业技能以及临场、沟通等方面的综合素质都取得显著提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童声合唱与指挥》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进行课程评价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采取的措施,一方面顺应课程学习的需要,真正帮助学生从课堂上学习到相关知识,并经过教育实践掌握技能,另一方面促进了相关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完善。

(三)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作为《童声合唱与指挥》的授课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运用现代化的技术让自己的课堂变得丰富而有趣,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在短短的课堂中理解和获取更多的信息。新一代的学生都是在互联网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对于互联网的接受程度远远超出此前任何阶段的群体,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善用多媒体形式,通过视频等案例方式辅助教学,一方面加深学生的视觉记忆,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通过视频播放指挥的教学,引领学生代入角色,配合合唱训练,进行模仿学习,学生可以在观看视频过程中针对自身实际情况提出问题,教师和学生进行讨论和解答,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有机融合,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将不同类型的童声合唱作品进行赏析和对比,搭配指挥的设计教学,让学生对所学课程有更加深入的体验感,这种教学方式既符合新时代下课程标准发展的需要,还能拓展学生的实际运用需求,能在短时间内收获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模式多元化,强化学生在课堂的主导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个性化表现得更为突出,他们在合唱和指挥的技能学习、音乐表现力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因此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师在进行《童声合唱与指挥》这门课程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化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尽可能发掘每位学生在音乐方面的不同潜质。例如在分组教学中,性格大方,领导能力强且善于与他人沟通的同学,如果对指挥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就可以充分挖掘其在指挥方面的天赋和潜能,因材施教,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各种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不仅让学生接触多种类型的合唱作品,找到合唱类作品的相通之处,还能帮助学生寻找到真正感兴趣的学习方向,并在这一方向上深耕,在某一细分领域取得显著的成就,这是进行该门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改革的真正意义所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习惯于承担教学主体的任务,始终扮演着说教者的角色,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教授的知识点,无法表达自身的观点,这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在进行教学评价方式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强化学生主导的教学模式,教师需要学会转换自身角色,学会从教育知识的传授者向引导者转变,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针对教学内容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有意识地将课堂交由学生参与和尝试主导,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童声合唱训练、指挥法等展示的舞台,尽量使每位学生的天赋都展现出来,完成课堂由教师主导向学生主导的转变,师生之间相互学习和进步,这不仅有利于教学模式的创新,同时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自我练习,逐步提高。

(五)多元化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与创新,不仅有利于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的转变,很大程度上还可以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中,教师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考查形式也趋于单一化和机械化,这种教学评价方式对于学生《童声合唱与指挥》的评判是不够标准和合理的,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童声合唱与指挥》课程基础实践教学部分是以应用为目的,理论讲授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课下还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基础实践能力训练,强化专业实践教学技能,提高综合实践教学能力,注重学习过程考察和学生能力评价是有效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举措,学校和教师需要明确该门课程是一门以实践教学能力训练为基础的专业核心课程,为了更好地对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行综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教学评价应该向培养学生在合唱训练和指挥法基础方面的综合能力转变,而不是沿袭传统机械化的结果性教学评价方式,在课程进行的全过程都对学生展开评价,建立和完善一个动态的评价模式。同时改革考试方式,由传统的期中、期末理论知识考核转变为学生、教师综合评价,建立起全方位、过程性综合评价体系,由出勤平时表现、课下个人+小组协作练习分项提交展示作业以及期末考核多级联动的考核机制组成,不再以简单的理论考核结果作为学生本门课程的评价结果,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教学全过程,学生的日常课堂表现和在舞台的实际表现,甚至可以加入课下积极参与度的评价,同时鼓励每位学生都主动参与其中,让学生从原来的被动接受教师考核转向主动参与到自身的考核工作当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应该成为课程评价的主体,他们可以随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新的评价方式,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互换体验、互动参与和讨论,在所在班级或者院系内试行,促进教学评价方式多元化发展的同时发挥学生在教学评价体系改革中的关键作用。

四、结语

当前,通过对《童声合唱与指挥》课程的全方位观察和总结分析,发现普遍存在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教学评价方式机械化的问题,课程教学和评价方式改革创新都面临着一定的阻力,尽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教学评价方式改革与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继续摸索,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科学的、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并广泛应用于高校《童声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评价中,一方面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有所获。

针对《童声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高校教师应该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积极迎接挑战,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具体情况,把学生当作课程评价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设置一套科学的课程体系,根据该门课程对于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的具体需要,合理安排课程学习课时,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成为新评价方式中的主体,全方面提升学生的音乐技能,转变传统教学中偏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的观念,鼓励学生多实践,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充分发掘每位学生的音乐潜能,一方面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音乐人才,另一方面也为我国高等教育师范类艺术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创新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妍.新形势下高校音乐学专业合唱与指挥教学改革实践探究[J].黄河之声,2019(14):107-108.

[2]李雪锦.高师合唱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3]李宝珠.高等学校合唱与指挥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4(01):41-42.

[4]李平平.小学童声合唱指挥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2):260.

猜你喜欢

改革创新
基于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方法研究
初探多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钢琴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经管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改革创新若干问题探讨
新时期高校体育管理创新的理性思考
浅论对环境监察执法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高校教学秘书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