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自主培养模式下预科生教育管理反思及对策探究
2021-11-17张祎
张祎
[摘 要] 高校自主培养模式下的民族预科教育能够使预科生尽早融入内地高校氛围,对实现预本教育衔接、提高预科教育质量具有积极意义。以南京农业大学少数民族预科班为实验基地,从四个方面的适应情况对少数民族预科生开展调研,反思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同时提出内地高校教育管理预科生的对策建议。
[关 键 词] 预科教育;自主培养;性格特征;农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2-0110-02
一、充分认识少数民族预科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及重要性
民族预科教育肩负着为我国各民族地区培养和输送高级人才的重担,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具有重大意义[1]。预科教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现在发展已经有60多年,最初采用的是委托培养的“基地模式”,但这种模式在新时期也逐渐表现为:忽略了个体差异,不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分类培养;受制于基地教学资源,难以保障学生的培养质量;学生与目标高校物理分离,漠视了学生的发展要求[2]。为了弥补这种“基地模式”培养的不足,内地高校自主培养民族预科生成为新形势下民族预科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国内学者对少数民族预科生进行的研究较多,但对于第一届少数民族预科生来到中央部属院校之后能否适应内地的学习生活及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明确的定量研究,因此,本文以定量形式研究少数民族预科生来到内地后如何教育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南京农业大学2018级和2019级两届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的适应状况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帮助高等农业院校民族预科生准确定位自我,并针对如何教育管理好民族预科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以南京农业大學2018级和2019级少数民族预科班为例,从学习、心理、生活、文化四个方面的适应情况对少数民族预科生开展调研。调查对象籍贯覆盖甘肃、贵州、内蒙古、宁夏、青海、四川6个省份,包括回族(25%)、蒙古族(19%)、藏族(14%)等15个少数民族。调查采用班级集中的方式发放问卷115份,回收115份,问卷回收率100%。
三、结论分析
(一)个人定位不够明确,生源学习基础较差
由于东西部地区差异性较大,表现为预科生性格朴实耿直,缺乏做事的激情。很多人认为自己已经是南京农业大学本科生,没有认清自己预科生的身份。而对“预科一年如何度过”这个问题,39%的学生表示“很迷茫”;47%的学生说“没想过”;24%的学生表示“要好好学,打好基础”。由此可见,很多预科生在开学时就没有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从而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笔者对预科班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情况做了调查,对于“学习是否是为了自己”,82.35%的预科生持基本赞同和完全赞同态度,只有13.72%的预科生持基本反对和完全反对态度,这说明大部分预科生对自己的学习动机是持端正态度的。在能否跟上老师的思路方面,64.71%的预科生认为自己能跟上老师的思路,大多数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但是缺少主动和老师交流的意识,同时老师在课堂上能够感觉出西部地区的生源基础比内地的学生较差,这在今后升入本科还需要师生进一步努力,才能缩小差距。
(二)人际交往结构单一,自我调节日趋多元化
在民族地区文化的影响下,预科班学生更愿意活跃于本民族学生形成的“小团体”。以同民族、同地区为圈子的交往居多,男女生间交往很少,容易形成心理问题。问卷设计了七种自我调适方式,统计结果显示,预科生最经常采取的方式是通过业余爱好来排遣抑郁情绪,占45.1%;其次是找人倾诉,占21.57%;借酒消愁的比例也很大,占25.49%。而从不采取的方式中,70.59%的预科班学生选择心理咨询。一方面说明他们遇到的问题大多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排解掉,能够自我调适得当;另一方面也说明寻求心理咨询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而通常通过业余爱好和找人倾诉来排遣抑郁情绪。
(三)逐步淡忘民族思想,以内地生活环境为主体
针对远离家乡来到南京学习的预科生来说,他们面临新的环境和汉族主流文化的压力,从中可以看出在保持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适应汉族文化这方面,82.35%的学生持赞同态度,仅有11.76%的学生反对,少数民族学生还是很希望在文化方面和汉族同学融合,尽快适应在内地的学习。在与同学相处关系方面,绝大多数学生选择选项1,认为自己能与班内的同学和谐相处,异众比率达到52.94%。在交往密切的朋友方面,82.35%的学生愿意和诚实可靠的各民族同学交往,仅有3.92%的预科生选择和本民族的同学交往,表明他们普遍对南京的气候、饮食等生活环境已经适应。同时,92.13%的学生表示可以生活自理,说明大多数西部少数民族的学生基本上已经具备了在内地生活的自理能力。
四、进一步提升内地高校民族预科生教育管理水平的反思
(一)明确培养目标,采用“高四”的管理模式
南京农业大学经过各级部门的统筹规划,专门为预科班学生配备了班主任、辅导员、教学秘书进行三级教育教学管理。教务部门、学工部门、预科生分管培训部门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在三个部门的倾力合作下,《南京农业大学民族预科生管理办法》《南京农业大学少数民族预科生培养方案》等系列文件相继出台,有效保障了预科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通过电话及QQ对已经毕业的宁夏大学内高班的学生进行回访,了解他们当时预科班的实际情况,针对预科生普遍“混日子”的狀态制定教育管理对策。根据“严、爱、细”的原则,采用“高四”的管理模式进行教育管理,用严格的制度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习惯。从刚一进校就对学生强调合理定位自己,有力地做好高中和本科之间的衔接,探索出一套“高中的管理理念和大学的教育理念”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二)打造优良学风,加强朋辈引导
南京农业大学预科班严格实施早起自习、就寝熄灯、课堂管理、晚自习机制等制度:坚决执行晚寝熄灯管理,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特设预科学生专用自习室,要求学生统一签到自习;成立班委会,制定《南京农业大学预科班规》等规章制度,从班委会、学习、宿舍卫生、晚自习、奖惩制度等方面严格要求,积极与每一个学生沟通,定期走访宿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这一系列措施的推行和坚持,培养了民族预科学生的优良学风,使其展现出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制定《南京农业大学预科班三好学生、单科优秀奖学金评选办法》《南京农业大学预科班文明宿舍、优秀学生干部评选办法》,以三好生和文明宿舍评选为契机推进学风建设和宿舍文化建设,在此项激励下目前预科班整体学习风气良好;在班团活动中邀请优秀本科生主动深入班级,关心同学的思想、生活、工作和学习,通过开展“客观认识自我”主题讲座、“走入大学,放飞梦想”预科生经验交流会、“我与祖国共成长”少数民族演讲比赛等系列典型引领活动,引导学生崇尚学习,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和感染预科班学生积极进取。
(三)讲求以文化人,将思想引领贯穿教育全程
预科学生的培养,应把思想政治工作排在首位,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和荣辱观。在平时的班团活动中注意引入爱国主义教育,明确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只有在祖国大家庭里,各民族才能拥有平等、尊严和荣誉。同时,以学习和实践中国文化为契机,让预科生认识到少数民族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才能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融入汉族同学中[3]。
首先,以入学教育为契机,邀请领导、专家为预科学生上党课,详细解读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以及民族预科教育相关政策。其次,以教科培党支部为龙头,组织学生共同观看《辉煌六十年》《我和我的祖国》等视频,结束后分组讨论畅所欲言谈感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最后,以班级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通过开展中秋晚会、参观南京博物院、民族文化大讨论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内地文化育人,营造各民族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4]。
参考文献:
[1]王利民,国策.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工作的难点及对策[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0,12(6):564-566.
[2]刘铁雄,赵薇,秘金雷.民族预科教育高校自主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中南大学为例[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9,7(1):49-53.
[3]谢玲,秀梅.新疆多民族地区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探讨[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2(1):64-70.
[4]高茜.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意识调查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