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自信”教育在“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实施研究
2021-11-17张建英王晓蕾郑芸徐亚宁龚明星
张建英 王晓蕾 郑芸 徐亚宁 龚明星
[摘 要] “概论”课程内容与“四个自信”教育内容相关性最大,把“四个自信”教育全面融入“概论”课程教学中,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主导性与主体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教学原则,在教学内容的时代化、教学组织形式的与时俱进、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以进一步推进“四个自信”教育,提高“四个自信”教育的实效性、时效性和长效性。
[关 键 词] “四个自信”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2-0001-03
自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以来,全国高校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大学生日常管理,对大学生进行“四个自信”教育。那么,高校“四个自信”教育情况及其成效如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下文都简称“概论”)课程与“四个自信”教育的相关性及其教学效果如何?如何在“概论”课程教学中进一步推进“四个自信”教育?为此,我们在2021年6月初进行了一轮网络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某高校大学三年级学生,共获得有效问卷1299份,使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问卷量表具有可靠的信度和良好的效度。
一、“四个自信”教育全面融入“概论”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四年来,全国高校强调全程施教、全员参与、全方位融入对大学生进行“四个自信”教育,总体效果良好。大学生普遍认识到“四个自信”教育对他们成长成才有积极影响(“很大影响”64.2%、“一般影响”32.64%),对他们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积极作用(“很大作用”68.13%、“一般作用”28.7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四个自信”的主阵地,而“四个自信”教育作为新内容相对独立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原有的课程体系,各门课程如何把“四个自信”教育内容融入教学体系,缺乏整体规划和推进,教师随意发挥,教学侧重点不明确,从而影响了“四个自信”的教育效果。大学生在回答“‘四个自信是指哪四个自信”时,有19.01%的学生不能准确回答;在回答“你能准确把握‘四个自信的具体内容吗”,“能准确把握”的只有17.63%,“基本能把握”的50.81%,还有31.56%是“了解过一些,但不是很清楚,不是很确定”。
坚定“四个自信”教育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的使命和任务,尤其是“概论”课程。大学生在回答“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四个自信”时,分别是思政课(94.38%)、网络平台与新闻媒体(72.67%)、社会实践(42.73%)、专业课课堂(41.96%)、校园活动(41.8%)自我学习(40.03%)、家庭影响(22.25%),这说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很好地发挥了“四个自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无论是政策层面,还是理论研究层面,都强调“四个自信”教育要贯穿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全过程,提出“基础”课、“纲要”课、“原理”课、“概论”课、“形势与政策”五门课程教学要合理分工,共同协作,相互支撑,共同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从现实层面看,在回答“哪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与‘四个自信的教育内容相关性最大”与“哪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四个自信教育的效果最好”时,大学生认为“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四个自信”的教育内容相关性最大(57.35%)(见图1),融入“四个自信”的教育效果最好(52.66%)(见图2)。同时,大学生在回答“当前‘概论课程在四个自信教育方面的成效”时,成效显著(56.74%)、成效一般(38.26%)、成效很小(5%)。因此,将“四个自信”教育全面融入“概论”课程教学全过程,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落实“四个自信”教育的教学要求,也是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的教育需要。
二、“四个自信”教育全面融入“概论”课程教学的原则
(一)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四个自信”是习近平在总结中国发展经验基础上提出的科学理论,将“四个自信”教育内容全面融入“概论”课程教学,需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原则,以提高“四个自信”的教育效果。当前,把“四个自信”教育作为“概论”课程教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服务,为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需要,具有鲜明政治性。“概论”课教师应努力把“四个自信”中政治性很强的内容,在系统讲授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中讲出学理性,力求用学理讲政治。在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伟大实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上的生动理论,帮助学生树立“四个自信”的理论自觉;在阐明中国作为一个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寻路者,没有辜负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没有辜负中国,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的理想信念;在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伟大成就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中引导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理性自信。
(二)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在“概论”课程中融入“四个自信”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最基本的关系,应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教学组织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以提高“四个自信”教育效果。一方面,“四个自信”教育的开展要紧紧围绕教师来推动,在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指明灯,在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的理想教育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身体力行,深刻分析“四个自信”的内涵及其内在逻辑,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在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脉络时,让大学生在历时性的纵向对比和共时性的横向对比中感知中国自信的底气何在,从而更加坚定“四个自信”。另一方面,大学生是思维着的人,是“概论”课程中的重要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教师在“四个自信”融入“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尊重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前提,根据高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现实需求设置教学内容和形式,引导大学生对“四个自信”进行自我思考与自我解读,发现“自信之源”,诠释“自信之意”,感受“自信之情”,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为实现中国梦奋力前行。
(三)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以提高“四个自信”教育效果。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是“概论”课程的统一性要求。但若在“概论”课中仅仅坚持统一性原则,采用传统理论灌输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照本宣科,则难以达到大学生“真学、真用、真懂、真信”的教育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情施策。要因地制宜,挖掘本地历史和红色资源中蕴含的“四个自信”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以便提升课程资源与课外资源的契合度,满足大学生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期待。要因势利导,根据大学生群体的认知特点,结合其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将大学生感兴趣的与“四个自信”相关的国际问题、社会热点等搬进课堂,通过辩论、讨论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因情施策,密切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和思想实际,考虑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从当前“概论”课中“四个自信”教育不足之处出发,精准施教。
三、“四个自信”教育全面融入“概论”课程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因事而化,增强“四个自信”教育的实效性
要在“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提高“四个自信”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做到因事而化,使“概论”课程教学内容时代化。大学生在回答影响当前在“概论”课中“四个自信”教育成效的主要原因时,排在第一的是教学内容(82.83%)。在回答在“概论”课中关于“四个自信”教学内容存在哪些不足时,排序是纯理论知识过多,生动性不足(70.9%);忽视学生的现实需求和思想实际,获得感不足(57.66%);与社会生活联系不够紧密,亲和力不足(51.66%);与现实问题与热点问题结合不够紧密,针对性不足(44.42%)、缺乏系统性,理论深度和逻辑性不足(36.34%)。也就是影响“概论”课中“四个自信”教育成效的最主要原因是教学内容与时代脱节。因此,“概论”课程教学必须把“四个自信”蕴含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与时代特征、客观实际、学生思想联系起来,关注学生的现实需求和思想实际,回应现实问题与热点问题。“概论”课程教学要把“概论”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将生活引入课堂,让现实问题走入课堂。
(二)因时而进,增强“四个自信”教育的时效性
要在“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提高“四个自信”教育的时效性,必须做到因时而进,使教学组织形式与时俱进。在回答“当前‘概论课中进行‘四个自信教育,在教学组织方式上存在着哪些不足”时,大学生认为主要是以理论灌输为主,缺乏启发性引导(60.35%);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师生互动(56.97%)。在回答“当前‘概论课程在‘四个自信教育的教学组织方式上,希望改进的建议”时,排序是重视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76.83%)、加强课内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46.57%)、加强暑期课程实践活动的指导(42.65%)、通过辩论、讨论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2.57%)、重视智慧树、雨课堂、超星等网络教学平台与慕课、微视频等多媒体教学形式的运用(35.33%)。也就是当前“概论”课在“四个自信”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上存在最突出问题是对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重视不够。因此,在“概论”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积极性。“概论”课教师进行“四个自信”教育时,要重视启发式教学,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纳入考虑范畴,建构一个生活化的课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重视自主性学习的引导,在课内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对学生课堂交流主题的设定、研究、汇报各环节的指导,重视最后阶段的点评;在暑期课程实践活动中,加强对学生实践活动选题、实践过程以及实践报告撰写的指导,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概论”课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各种传媒、利用多种载体、采取多种形式,探索更加符合学生习惯和心理特征的“互联网+课程思政”的模式,利用线上的生动性、便捷性和线下的系统性、针对性,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因势而新,增强“四个自信”教育的长效性
要在“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提高“四个自信”教育的长效性,必须做到因势而新,使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性。大学生在回答“影响当前‘概论课中“四个自信”教育成效的主要原因”时,教学方法(74.98%)排在第二位。在回答“目前‘概论课中进行‘四个自信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时,排序是讲授法(80.75%)、案例分析法(57.12%)、讨论法(42.42%)、比较分析法(36.1%)、情景教学法(34.87%)。也就是影响“四个自信”教育成效的最主要原因是传统教学方法难以适应学生学习需求。因此,“概论”课教师进行“四个自信”教育时,更加注重方法的多样性,综合运用讲授法、比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实践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多种方法。运用讲授法,深入浅出地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让大学生在感受理论魅力的过程中增强理论自信。“四个自信”理论本就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强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需要突出实践特色,回到现实中去。“概论”课教师可以采用参观、调研、访谈法,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生活进行深入了解,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参考文献:
[1]白显良.加强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6(9):17-19.
[2]潘学良.关于“四个自信”教育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導刊,2016(10):104-107.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