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现状及对策
2021-11-17王颖接伟光闫宝军
王颖 接伟光 闫宝军
[摘 要] 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背景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提供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智力支持责无旁贷。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组成部分,尤其是深化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符合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现实需求,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现实问题。着重探讨了民办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并提出了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关 键 词] 民办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2-0108-02
1998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提出“创新教育”理念,同年,清华大学举办首届创业计划大赛。2000年,西北工业大学开设了“创业学”本科生选修课,这成为我国最早的创业教育课程[1]。实践教育是指借助学校机构(比如创新创业第二课堂、科技园、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教务处)、学生社团和独立运作的创新创业项目等作为实践教育平台的载体[2]。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积极投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3]。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05所,其中民办高校在全国有773所,民办高校在育人、实践等方面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发展现状
虽然占总数四分之一的民办高校在创新创业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4-5],但是我国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教师方面的不足
1.重理论传授,轻实践教学
在“双创”背景下,构建实践教学模式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6]。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创新创业类的课程,比如笔者所在的单位很早就开设了“创新创业导论”课程,总学时是24学时,其中12学时线上教学——利用超星等平台,提前建好班课,并将比较好的教学资源上传到网上,让学生自主学习优质的课程内容;同时,教师可在后台随时查看学生的听课状况,比如学习了多长时间、做题情况等;另外的12学时,采取传统的线下授课方式,由所在专业的专业课教师,通过指导挑战杯、“互联网+”等赛事或者结合自身的科研方向,尽量将枯燥的创新创业理论生动起来。但是,对于具体的实操环节如创新创业实践方面设置得较少。
2.重开设课程,轻师资匹配
目前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开设的课程种类比较单一,比如“创新创业导论”等,不能适应各个学校的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7-8]。而且承担教学任务的主要是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很多专业课教师对于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不熟悉;而辅导员一般要管理整个年级几百名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难度大。
3.重申报授权,轻落地转化
因为评职称、评优的压力,很多教师虽然申报和授权了多项国家专利,而且其中不乏含金量很高的发明专利,但到最后能夠进行生产力转化的专利凤毛麟角,而且很多人认为专利与实际差距甚远,实现不了落地投产,态度消极,导致越来越多的“专利型”教师出现。
(二)学生方面的不足
应用型民办高校生物工程专业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熟练掌握专业技能,适应行业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9]。但是目前,很多学生对创新的认知单一、不够深刻,对创新包含的具体内容、相关政策、课程体系、竞赛活动、市场地位等方面不够了解;盲目跟从指导教师的科研思路,不懂得为什么创新创业。
(三)欠缺创新创业氛围
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体现在临时拼凑PPT,仓促上课,没有真正投入很多精力去研究和准备课程,没有集中地备课和学术交流;很多学生觉得创新创业距离他们很远,为了学分或者奖学金而听课,整体创新创业的学术氛围不浓厚。
二、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对策
(一)“理论+实践”双管齐下,突出实践教学
1.合理安排授课,尤其是实践类课程
笔者从2011年就在教学之余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所以近十年的教学经验是,关于创新创业的理论看似简单,也没有太多的公式要背、要计算,也没有像理工科类有那些烦琐的理论需要深刻挖掘,但是,想要讲好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重视“课前投入”。即区别于常规课程的创新创业类课程,需要备好课,要在开课前投入很大精力去深入学习本门学科的经典理论和教材。其次,重视“课中实践”。充分利用教师的科研课题、学生的第二课堂、教师通过查找资料整理出的项目意向和学生通过课后查找资料整理出的项目意向,多渠道设计教学内容并在课下加以落实和操作。最后,重视“课后反馈”。根据不断积累的教学实践,及时建立课程案例库,丰富教学资源;及时组织教师教学输出——出版创新创业类课程教材,对于特别优秀的校本教材,实现在更多的民办高校共享与提高。同时,笔者所在的单位,对于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考核方式是,线上占50%、线下占50%,即学生线上学习视频内容,线下是6次面授课堂教学,加上期末的创业计划书的撰写,两项共计50分,与线上成绩相加即为总成绩,线上和线下各有侧重,考核更加全面而细致。
2.合理调整教师队伍,做好师资培养
要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专业优势,尤其是在创新创业项目的遴选与具体实践指导时,要重视专业课教师的意见;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管理优势,即在具体的创新创业实践中的人员调动、各司其职方面等;还要充分利用工科学科的特点,邀请企业里的业务主管、厂长等,来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还可以与其他文科院系通力合作,目的都是培养具有全面的、复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3.合理申报国家专利,落实创业计划
对于在现有实验室条件下能够进行试验操作得以实现的创新创业项目,要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利用业余时间走进实验室,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为未来的考研、就业创造条件以及人生规划打好基础;对于有开发潜力的项目,要指导学生积极申报国家专利,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二)“课程+实验”齐头并进,强调应用转化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能型的人才,培养实践能力较高的人才,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所以,要在理论课中强化创新思维、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水平,并鼓励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多方面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合理弱化专业群与专业集群的界限,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渗透进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三)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全面深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工作
要想开展好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工作,首先,做好教师的培养,比如教学理念的提升和改变;其次,给予相应的政策鼓励,让想要从事创新创业的教师得到充分重视,努力打造创新创业师资团队,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让有创新创业意愿并已经投入实践的学生,有实践绩点加分、积累实践实战经验等;最后,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建立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贷款、融资体系,解决学生与教师的后顾之忧,完善创新创业咨询与实践网络平台,提升网站的服务水平等。
三、结语
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实践,需要建设好课程体系,需要重视师资队伍组建,提升团队的战斗力,需要强化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唤醒、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创业实践的导向与落地,只有真正地投入创新创业实践中去,才能证明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在培养人、造就人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欣.我国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发展的流脉、现状与改进路径[J].职业教育研究,2021(2):52-56.
[2]兰建华.探索建设以实践平台为载体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创新创业,2017(2):34-38.
[3]陈银忠,薛灵潇.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究[J].大学教育,2021(4):145-147.
[4]李荣霞,常培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分析及建议[J].内蒙古科技與经济,2021(1):38-39.
[5]王志鹏,于泽宁.大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的培育机制研究[J].创新创业,2021(8):169-170.
[6]余韵.“双创”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思路及方法[J].科教文汇,2021(5):121-122.
[7]杨剑,钟嘉华,樊晓倩,等.基于大创项目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探索[J].商展经济,2021(3):94-96.
[8]张峰,张爱铭.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J].高教学刊,2021(10):160-163.
[9]闫莉.信息化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探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1,34(2):133-135.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