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论比较方法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实践路径探析

2021-11-17韩昀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42期
关键词:思想史虚无主义原理

韩昀

[摘           要]  加强和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应坚持和贯彻“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思想理念。将理论比较方法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可有效落实这一要求。该方法以思想史比较为根基,以中西主流意识形态理论比较为核心,以同国内错误思潮比较为保障,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鉴别真伪、澄清认识,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

[关    键   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理论比较;教学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2-0038-02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1]。笔者认为,落实该原则的有效途径之一即是将理论比较方法融入思政课教学。也就是说,思政课应在弘扬主旋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问题导向和批判建构,在同其他错误思想理论划清是非界限的过程中,鲜明地呈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和真理力量。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为例,谈谈将理论比较方式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一、思想史比较是理论比较方法融入“原理”课教学的根基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和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决定了思想史比较应作为理论比较方法融入“原理”课教学的根基。通过思想史比较,一是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思想理论体系”[2]这一重大理论。马克思主义绝非是其创始人凭空臆造的,而是在吸收、改造和批判此前人类优秀思想的基础上创建的。因此,“原理”课在内容展开过程中不应将马克思主义孤立化,而应在人类思想史的逻辑进程中阐明它的出场路径,在同历史上其他思想理论的比较中凸显其科学性。二是能够适应学生在大学阶段认知的主观需求。一般说来,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群体对知识的需求层次和接受能力不同。在中学阶段,由于学生知识储备欠缺和理解能力不足等多方面原因,一般停留在掌握相关知识点的层面。而到了大学阶段,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普遍发展,他们一方面表现出不满足教科书给出的既定答案,喜欢独立思考和怀疑争论等明显特点,一方面具有了理论分析的兴趣和能力。在该阶段,“原理”课积极融入思想史比较方法则能够真正做到以理服人。具体而言,可从“原理”课的三个基本构成出发,积极将思想史比较方法融入教学过程。就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而言,传统教学一般直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思想史中所处的高峰地位当作既定结论告知学生,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对此,思想史比较融入“原理”课教学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该问题。教师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概念、范畴和内容同其他哲学家的相关思想论述进行比较,在指明后者理论局限性的基础上系统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言,可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此前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理论比较,达到揭露资本主义经济学根本错误、鲜明呈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目的。就科学社会主义而言,教育者应在正面教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同时从反面进行论证,比较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的不同,揭露后者背后隐藏的非工人阶级的利益诉求,使学生认识到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通过思想史比较,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的理论自信,坚定青年学生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二、中西主流意识形态比较是理论比较方法融入“原理”课教学的核心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客观形势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决定了中西主流意识形态比较是理论比较方法融入“原理”课的核心。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经济优势不断渗透自身意识形态,而大学生年龄、心态等方面的特点又使他们对其中一些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尤为好奇和敏感。这些主客观因素叠加在一起,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青年学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在此形势下,“原理”课有必要通过中西主流意识形态比较达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目的。另一方面,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是以批判者、革命者的姿态开始了其理论活动及其发展史”[3]。从方法来看,马克思主义所采用的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4]。因此,“批判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内在地要求在同其他意识形态理论比较过程中彰显自身的彻底性和真理性。具体而言,将中西主流意识形态理论比较融入“原理”课教学可分三个基本步骤。第一步,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纵向讲授人类社会走向阶级社会的历史进程,继而阐明意识形态的本质就是特定阶级的物质利益诉求,揭示出意识形态不可能具有所谓的“价值中立性”。第二步,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剖析二战以来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新情况,引导学生明确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其变化之间的关系,明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第三步,将马克思主义和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具有代表性的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比较。教育者应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优势占领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在比较中深刻阐明两者反映出的根本不同的阶级诉求,引导学生认清西方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和虚假性,认识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和科学性,认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向度和崇高目标。

三、同国内错误思潮比较是理论比较方法融入“原理”课教学的有力保障

当前,除去西方资本主义加强意识形态战略攻势之外,国内错误思潮的不断泛起也成为意识形态领域的突出问题。面对新形势,教师可采取理论比较的方法,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这些错误思潮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批判,使学生在思考过程中认清其理论实质,切实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笔者以对高校影响较大的“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来探讨将理论比较方法融入“原理”课教学的实践路径。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资本主义世界兴起并发展壮大的新自由主义开始在国内泛滥。受其影响,一些人开始鼓吹自由市场才能保障个人自由的实现,并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归结于按照新自由主义方案实现改革的结果。该论调影响了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使他们出现了一些错误看法,因此有必要在“原理”课讲授过程中揭露其理论错误所在。新自由主义将个人抽象化,以人性自私为基本出发点,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将私有财产独立性和个人自由的实现对等起来,表达的无非是国际垄断资产阶级攫取垄断利益的发展要求。与之相反,马克思主义则从现实的人出发,致力于克服和结束个人和社会的对立关系,改变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状态以实现真正的个人自由,因而在根本上超越了新自由主义所鼓吹的那种狭隘的、抽象的自由。在比较中,大学生可以认清新自由主义的实质和危害,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打着“重新评价”历史的旗号,大肆歪曲诽谤马克思主义,对猎奇心理较强的大学生造成了严重消极影响。习近平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5]。因此,“原理”课必须承担起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时代责任。一方面,教师应从历史观层面指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历史虚无主义所遵循的唯心史观的根本差异,揭露唯心史觀的谬误所在。另一方面,教师应从方法论层面深度讲解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然后分别以该方法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形而上学方法分析具体历史事实,使学生不仅能从直观视角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的问题所在,也可以从学理高度把握其错误实质,进而自觉辨析和抵制以不同面貌出现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2]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

[3]郝贵生.论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与革命性[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12:94.

[5]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3-07-22.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思想史虚无主义原理
浅析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及其原理
浅析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及其原理
破除虚无主义,夯实文化自信
从虚无主义到教育虚无主义的认识与反思
新“法家三期说”的理论阐述
书讯《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出版
论经济思想史对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影响
历史虚无主义
中国特色民生道路形成的历史逻辑
两个原理的区别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