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LDL-C与HDL-C比值在腹型肥胖人群颈动脉斑块形成中的预测价值*

2021-11-17卢亚运汤雪峰谢志萍顾娅萍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1年21期
关键词:腹型腰围颈动脉

卢亚运,汤雪峰,夏 青,谢志萍,顾娅萍

华东疗养院健康体检中心,江苏无锡 214065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指出心血管疾病(CVD)在居民疾病死亡事件构成比例为40%以上,且CVD发生率与病死率在持续上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1]。颈动脉斑块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典型表现之一,斑块形成后可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其引发的缺血性脑卒中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因而针对健康体检人群进行颈动脉斑块早期检测,并制订相应干预措施,可降低远期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2]。

我国健康体检人群中以腹型肥胖为主要特点的人群越来越多[3-4],研究表明此类体型要比全身型肥胖对人体危害更大[5]。研究显示腹型肥胖与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及发展密切相关[6],因此对于健康体检人群中存在腹型肥胖的群体要特别重视颈部血管的超声检查,有利于颈动脉斑块的早期发现。

研究显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L/H)对大血管病变的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L/H的升高与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及预后密切相关[7-9]。L/H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已有相关研究[10],但目前L/H与腹型肥胖人群的关系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拟纳入腹型肥胖的健康体检人群,探索L/H对此类人群颈动脉斑块形成产生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7月在本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根据《中国成人肥胖症防治专家共识》对腹型肥胖的定义标准[11],将女性腰围≥85 cm,男性腰围≥90 cm定义为腹型肥胖,最终纳入腹型肥胖人群3 698例,其中男3 003例,女695例。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

1.2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腰围、腹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生化检查及血常规指标[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LDL-C、HDL-C、空腹血糖(FBG)、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淋巴细胞计数(LY)、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

1.3诊断标准 颈动脉斑块检测:患者仰卧位,充分暴露颈部,嘱其放松并平稳呼吸,采用美国GE Logiq E9超声诊断仪ML6-15浅表线阵探头进行探测,探头频率为6~15 MHz,依次测量颈总动脉远心端、分叉处及颈内、颈外动脉起始处的内膜中层厚度。最终分为颈动脉斑块组839例,对照组2 859例。

肥胖、超重及体质量正常诊断[12]:BMI≥28.0 kg/m2为肥胖;24.0≤BMI<28.0 kg/m2为超重;18.5≤BMI<24.0 kg/m2为正常体质量。

高血压诊断: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定义[13],SBP≥140 mm Hg和(或)DBP≥90 mm Hg。

糖尿病诊断: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对2型糖尿病的定义[14],FBG≥7.1 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6.5%。

2 结 果

2.12组基本资料比较 结果显示颈动脉斑块组与对照组在年龄、腰围、臀围、吸烟史、SBP、DBP、高血压、TC、LDL-C、FBG、LY、NLR中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组L/H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图1。

表1 2组基本资料比较

图1 两组L/H比较

2.2腹型肥胖人群颈动脉斑块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颈动脉斑块是否形成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结果显示年龄≥60岁、吸烟史、高血压、高水平FBG、L/H≥2.19是腹型肥胖人群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表2 腹型肥胖人群颈动脉斑块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3L/H在颈动脉斑块形成中的预测价值 由于LDL-C是CVD常见的危险因素,因此本研究将其作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另一个预测指标,并与L/H进行对比。ROC曲线显示L/H最佳临界值为3.02,灵敏度为59.5%,特异度为76.4%,曲线下面积(AUC)为0.736,95%CI为0.716~0.756。LDL-C的AUC为0.647,95%CI为0.624~0.670。L/H对腹型肥胖人群颈动脉斑块的预测价值要优于LDL-C。见图2。

图2 L/H及LDL-C对颈动脉斑块预测价值的ROC曲线分析

3 讨 论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久坐、缺乏运动锻炼等不良习惯导致肥胖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与欧美人群相比,我国虽然人群总体肥胖程度较轻,但脂肪易堆积在腹腔内部,造成以腹型肥胖为主要特点的肥胖人群[15-16]。腹型肥胖人群容易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研究显示腹型肥胖与动脉斑块的形成及发展密切相关,其对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明显高于普通肥胖人群[6]。有研究调查颈动脉斑块发展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并随访了13年,结果显示,BMI并不会影响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发展[17],另一项研究随访了6.5年后发现BMI与动脉斑块数量变化无关[18]。

腹型肥胖人群发生颈动脉斑块的风险较高。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在校准年龄、性别、随访时间后,腰围增加是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19]。由于多数研究使用BMI定义肥胖,但BMI并不反映脂肪分布情况,腹型肥胖可以反映过多的内脏脂肪堆积,并且与胰岛素抵抗及血脂异常密切相关[20]。因此腹型肥胖人群可以作为健康体检人群中需要重点筛查颈动脉斑块的群体。

本研究显示腹型肥胖人群颈动脉斑块组的L/H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高L/H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显示L/H在预测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要优于HDL-C及LDL-C[8]。L/H是CVD较好的单一预测指标,一项队列研究随访8年受检人群,结果显示L/H在预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变化要优于HDL-C及LDL-C[21],另一项研究调查了1 579例40~74岁的当地居民,同样显示L/H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密切相关[22]。而本研究发现L/H取值范围越高,其颈动脉斑块发生风险也越高。以<2.19为参考区间,L/H取值范围在2.19~<2.66、2.66~<3.14、≥3.14时,其发生颈动脉斑块风险的OR值分别为1.43、1.62、3.43。采用ROC曲线分析L/H对颈动脉斑块的预测价值,结果显示L/H预测颈动脉斑块的最佳临界值为3.02,同时L/H的预测价值优于LDL-C。虽然LDL-C对CVD评估具有重要作用,但缺乏HDL-C则无法全面反映脂代谢异常在血管病变中的作用,L/H作为简易有效的临床实用指标,其数值的升高可使机体炎性反应、氧化应激反应及内质网应激反应加重,从而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颈动脉斑块的易损性[23]。

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L/H作为一种脂代谢评价指标,对腹型肥胖人群颈动脉斑块形成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对于L/H数值较高的人群应重点筛查血管疾病,以早期进行干预。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未来将进行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以验证L/H的临床预测意义。

猜你喜欢

腹型腰围颈动脉
针灸联合疗法治疗腹型肥胖效果的Meta分析
腰围增加1厘米相当于老了1岁
选腰围 试戴半小时
针灸治疗腹型肥胖的临床研究进展
腰痛病人如何使用腰围
腰痛病人如何使用腰围
腹型肥胖或可增加HFpEF患者死亡率
护理干预对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的护理效果探讨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