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数学“用教材教”应给学生留下怎样的空间
——从苏教版必修第二册四道习题解法谈起

2021-11-17江苏省江浦高级中学211800徐爱勇

中学数学研究(江西) 2021年11期
关键词:教参苏教版习题

江苏省江浦高级中学 (211800) 徐爱勇

1 问题提出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指出:数学教材为“教”与“学”提供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具体内容,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重要的教学资源.教材应有利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有利于教师创造性教学,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习题的有效性,科学、准确地把握习题的容量、难度,防止“题海战术”.应开发一些具有应用性、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解决这样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格外关注教材的使用以及使用的效果如何,而不是照本宣科,这对教师的业务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使用教材的关键是“用”,而“用教材教”最困惑的问题是:给学生留下怎样的空间?空间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有些甚至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极为不良的后果.我们常说“教之道在于度”,而这个“度”的把握就需要在实践中感悟.笔者有幸参加新教材首轮教学,能够深刻地体会到:教材具备可读性,深入浅出,易于学生理解,激发学生兴趣;教材具有探索性,启发学生思考,提供思维空间;教材具有指导性,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

鉴于此,笔者从新编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的四道习题的解法谈起,通过对“教参解法”和“学生解法”的对比剖析,提出高中数学“用教材教”应给学生留下“严谨求实”、“善于思考”、“敢于质疑”、“激励创新”等四个方面的空间,期待与同行们达成共鸣.

2 案例剖析

2.1 留下“严谨求实”的空间

这里的“学生解法”是笔者的“课堂生成”.教师对课堂中即时生成的素材应因势利导,顺应学生,随学生的思路适时调整“教学预设”,这样的课堂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通过“歧路分析”,对“两个向量夹角为钝角”的本质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对缜密性思维的培养非常有利.尤其是学生在主动思索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自身的“创造”,从而提升数学学习的自觉性,而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结果.

2.2 留下“善于思考”的空间

案例2 (苏教版必修第二册第104页第7题)如图1,已知∠A为定角,P、Q分别在∠A的两边上,PQ为定长.当P、Q处于什么位置时,△APQ的面积最大?

剖析:本题的解法较丰富,“教参解法”是从余弦定理出发,结合整体消元,利用AP2+AQ2≥2AP·AQ进行转化即可.“学生解法”是从正弦定理出发,结合三角变换的相关公式,则很快得到以上解法.笔者在这一教学片段中,减少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增加学生的想和思,少以自己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当好思维活动的“主角”,大部分学生都能得到上述“教参”和“学生”的两种解法,从而为学生留下对逻辑推理“善于思考”的空间,把思考的主角地位确实让给学生.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适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帮助学生自然地得出问题的“解法”,以及引导学生理性地提炼出一类问题的“方法”,这才是课堂永葆活力的“王道”.

2.3 留下“敢于质疑”的空间

案例3 (苏教版必修第二册第44页第24题)如图2,一根绳穿过两个定滑轮,且两端分别挂有5N和3N的重物,现在两个滑轮之间的绳上挂一个重量为mN的物体,恰好使得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求正数m的取值范围.(滑轮大小可忽略不计)

图2

图3

剖析:“教参解法”与“学生解法”的共同点都是通过建立函数模型求解,不同点则是所选取的变量不同.“学生解法”所建立的函数,看似复杂,实则“单调”,可看作“教参解法”的有益补充.学生不受“教参解法”的束缚,进行个体活动和小组活动,对“滑轮问题”进行了“选题、开题、做题、解题”等系列活动.学生在课堂上,积累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数学建模活动是数学内容的主线之一.这条主线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更能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和实践,是学生形成和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从而为学生留下对数学建模“敢于质疑”的空间.

2.4 留下“激励创新”的空间

图4

学生解法:如图5,将△ADQ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得到△ABE,又由旋转性质得BE=DQ,AE=AQ,∠BAE=∠DAQ,∵PB+QD=PQ,∴PQ=PE,在△APE和△APQ中,AE=AQ,PQ=PE,AP=AP,

图5

剖析:“教参解法”侧重对“正切公式”知识技能的掌握,“学生解法”则侧重对“几何问题”数学直觉的想象.“学生解法”虽然偏离“航线”,但它借助几何直观感知事物的形态与变化,利用图形的性质来解决数学问题,从而为学生留下对直观想象“激励创新”的空间.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应把现成的结论和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应让学生自己去对学习的对象进行探索、猜想和研究,自己去获得.学生超越课本的“想法”,教师不能置之不理,不能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而应激励学生主动探索.探索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探索的目的.创新的起点是质疑,教师应精心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和发现.

3 点滴思考

笔者认为,要在“用教材教”过程中给学生留下应有空间,就必须站在知识系统的高度,从认知规律出发,切实领悟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并关注学生的需求,及时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而成的,通过对“用教材教”的系统学习,可以达到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用教材”是手段不是目的,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才是教学的目的.对教材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新课程实施的效果.

“用教材教”体现了新课程对教者的希望,同时“应给学生留下怎样的空间?”也对教者的智慧提出了更大的考验.新课程理念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赋予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教学资源的权利.创造性是促进学生自觉、主动、高效“动起来”的重要策略,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才能使所学的知识“活”起来“用”起来.

猜你喜欢

教参苏教版习题
苏教版六下《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一道课本习题“链式反应”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对一道习题的多角度思考与拓展
关于一道习题解的讨论
精编课本题改编练习
开发出自己的实用教参
神秘的教参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
课本题改编练习(推理与证明、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