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磷钼酸铵负载聚丙烯无纺布吸附剂的辐射接枝法制备及其对Cs(I)的吸附性能

2021-11-17王焕潘晓晗薛怡俎建华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接枝无纺布吸附剂

王焕 潘晓晗 薛怡 俎建华

(上海交通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 上海 200240)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地震并引发了海啸,造成福岛核电站发生重大事故,事故应急处理和后续处理过程中排放了大量的放射性废水,导致福岛周围海域放射性核素含量严重超标[1]。排放的废水中含量最高的放射性元素是137Cs,它的衰变释放能量强,同时半衰期长达30a,极易通过环境和食物链到达人体,危害人类健康[2],因此周围海域中的137Cs亟需处理。到目前为止,针对放射性137Cs移除的方法包括:沉淀法[3]、溶剂萃取法[4-5]、离子交换和吸附法[6-9]等,其中,离子交换和吸附法是目前国内外去除和分离铯的主要方法之一。吸附Cs(I)时利用的主要材料有沸石[10]、多价金属磷酸盐[11]、亚铁氰化物[12]和杂多酸盐磷钼酸铵(AMP)[13-14]等。相比其他吸附材料,AMP因具有选择性强、吸附量大和稳定性良好等特点,被广泛用于核电站Cs(I)的吸附分离[15]。然而,AMP呈粉末微晶状,机械强度差,受到挤压容易结块,堵塞吸附柱出口,影响柱分离装置的稳定运行[16]。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选用了聚丙烯(PP)无纺布作为载体,采用电子束预辐照法,将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GMA)接枝到PP无纺布上[17-18],生成PP-g-GMA,AMP晶体在接枝过程中包裹载入反应物中,最终生成了一种负载有AMP的吸附剂PP-g-GMA@AMP。通过电子束引发预辐射接枝法合成吸附剂PP-g-GMA@AMP,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表征吸附剂的基团和元素构成以及表面形貌,研究各种因素对吸附剂PP-g-GMA@AMP在静态和动态吸附移除Cs(I)性能的影响以及它对Cs(I)的选择性吸附行为。该吸附剂既具有AMP的优秀吸附性能,同时结构稳定,易于填充色谱柱,能够满足柱色谱法吸附放射性Cs(I)的需求,另外该吸附剂对Cs(I)的选择性吸附能力十分出色,可将Cs(I)从模拟放射性海水中的共存离子Ca(II)、Na(I)、Mg(II)中选择性分离。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和仪器

AMP、硝酸铯(CsNO3)、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GMA)、二甲基亚砜(DMSO)、吐温80、PP无纺布等,试剂均为分析纯。GJ-2型地那米电子加速器,上海先锋电机厂;A-1000S恒温水浴摇床,日本EYELA公司;DC-1500C自动馏分收集器,东京理化器械株式会社;ICPS7510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日本SHIMADZU公司;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日本SHIMADZU公司;SP388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上海光谱公司;低真空超高分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NOVA Nano SEM230),美国FEI公司。

1.2 样品制备

将PP无纺布放入密封袋,抽真空并密封,置于加速器电子束下的传送装置上进行间歇式辐照,电子束能量为2MeV,束流强度为1mA,总吸收剂量为100kGy。辐照后利用干冰低温运输,密封保存于超低温冰箱备用。将吐温80、AMP、GMA、DMSO以1%、1%、10%、88%的质量配比加入烧杯,充分搅拌形成AMP悬浊液装入球形烧瓶,持续通入氮气20min,以排除悬浊液中的氧气。随后将电子束照射过的PP无纺布浸入悬浊液中,继续通入氮气来防止PP无纺布上的自由基被氧化,在50℃持续搅拌反应4h。反应完后,取出无纺布,依次用去离子水和乙醇洗涤,在50℃下真空干燥24h,最终得到吸附剂PP-g-GMA@AMP。图1展示了PP-g-GMA@AMP的合成路线。

图1 PP-g-GMA@AMP的合成路线Fig.1 Synthesis route of PP-g-GMA@AMP

1.3 材料表征

FTIR用于检测判断PP无纺布上GMA接枝与AMP搭载,以及PP-g-GMA@AMP吸附铯以后功能基团的改变,SEM研究PP和PP-g-GMA@AMP的表面特性以及AMP的颗粒负载形态。

1.4 吸附实验

0.1g PP-g-GMA@AMP分别放入20mL 10mg/L的Cs(I)溶液中,调节pH=1~7,20℃下振荡吸附一定的时间,使用0.2μm的滤膜分离PPg-GMA@AMP和溶液。吸附前后溶液中Cs(I)的浓度使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量,吸附剂在不同条件下对Cs(I)的吸附效率(R)计算见公式(1)。

式中:C0、Ct分别指在初始时刻和t时刻Cs(I)的质量浓度,mg/L。

对于选择性吸附性能的考察,0.1g PP-g-GMA@AMP加入到20mL质量浓度10mg/L的Cs(I)、Ca(II)、Na(I)和Mg(II)混合溶液后,持续振荡吸附,分别于5min、15min、30min、45min、60min、120min、180min、240min后取出混合溶液,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不同吸附时间时的Cs(I)、Na(I),原子吸收光谱仪测量Ca(II)和Mg(II),分配系数Kd(mL/g)和分离因子FS,A/B来研究离子在固定相和流动相的平衡性质,计算见公式(2)、(3)。

式中:C0、Ce分别指在初始和平衡时刻离子的浓度,mg/L;V为吸附溶液的体积,mL;m为吸附剂的质量,g;Kd(A)和Kd(B)为任意两种离子的分配系数。

2 结果与讨论

2.1 材料表征

2.1.1 成分质量分析

吸附剂的总质量部分由PP材料部分、接枝上的GMA以及负载其中的AMP组成。将吸附剂浸泡在1mol/L的NaOH溶液中反应72h,分离吸附剂和溶液,稀释溶液,使用ICP测试Mo元素浓度,计算AMP的质量。吸附剂充分清洗并干燥,得到去除AMP后材料质量。根据公式(4)、(5)计算出AMP的负载率Dg为5.72%,GMA接枝率Pg为32.41%。

式中:w0为接枝前PP材料质量,g;w1为去除AMP后材料质量,g;m1为AMP的质量,mg。

2.1.2 FTIR分析

图2为PP、PP-g-GMA@AMP、吸附Cs(I)的PP-g-GMA@AMP的FTIR光谱。与PP红外光谱相比,PP-g-GMA@AMP的红外光谱含有羰基(C=O)的振动峰(1720cm-1)和环氧基的振动峰(1240cm-1),表明GMA成功接枝到PP上。在PPg-GMA@AMP的红外光谱中含有AMP的Keggin结构特征峰1064cm-1、958cm-1、860cm-1以及NH的弯曲振动吸收峰1407cm-1,表明AMP([NH4]3[PMo12O40])已成功负载到PP上。观察吸附Cs(I)后的PP-g-GMA@AMP的红外光谱,1407cm-1处N-H的弯曲振动吸收峰消失,证实[NH4]+被Cs(I)取代。综上所述,PP-g-GMA@AMP成功制备并且吸附了Cs(I)。

图2 PP、PP-g-GMA@AMP及PP-g-GMA@AMP吸附Cs后的FTIR图Fig.2 FTIR spectra of PP,PP-g-GMA@AMP,and PP-g-GMA@AMP after the adsorption of Cs(I)

2.1.3 SEM分析

图3为PP和PP-g-GMA@AMP的SEM图。从图3(b)可知,PP-g-GMA@AMP多孔纤维表面和纤维交织区域均包覆AMP晶体状颗粒,表明AMP负载到PP上,成功制备PP-g-GMA@AMP。

图3 PP(a)与PP-g-GMA@AMP(b)的SEM图像Fig.3 SEM images of PP(a)and PP-g-GMA@AMP(b)

2.2 溶液p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0.1g PP-g-GMA@AMP分别放入20mL10mg/L的Cs(I)溶液中,调节pH=1~7,20℃下振荡吸附24h后测量吸附溶液中Cs(I)浓度,并使用公式(1)计算吸附效率R,结果如图4所示。图4中的曲线反映了pH对PP-g-GMA@AMP吸附Cs(I)效率的影响。当pH为1时,最低吸附效率为92.34%;当pH=6时,最高吸附效率为97.23%。PP-g-GMA@AMP吸附Cs(I)的机理是Cs+(Cs(I)离子)与AMP上[NH4]+的阳离子交换,而酸性条件下大量的H+会与产生Cs+竞争性吸附[19],影响PP-g-GMA@AMP对Cs(I)的吸附效果。由于AMP在碱性条件下的稳定性较差,故微量的H(I)使得AMP负载吸附剂保持稳定,对其吸附过程起到促进作用。通过图4发现,在pH=6时,PPg-GMA@AMP吸 附Cs(I)效 率 达 到 最 佳 为97.23%。海水的pH=7,可以通过加入一定比例的酸,调节pH=6,来提高海水中PP-g-GMA@AMP吸附Cs(I)的效果。

图4 pH对PP-g-GMA@AMP吸附Cs(I)效果的影响Fig.4 Effect of pH on the adsorption of PP-g-GMA@AMP for Cs(I)

2.3 接触时间对吸附的影响

吸附速度是评价吸附剂实际应用的重要参数之一,PP-g-GMA@AMP吸附Cs(I)的效率由接触时间的变化曲线可以反映出各个阶段吸附速度的快慢,还可以确定吸附平衡时间[20]。在20℃,pH=6的条件下,0.1g PP-g-GMA@AMP分别放入20mL10mg/L的Cs(I)溶液中,振荡吸附5min、15min、30min、45min、60min、120min、180min、240min后测量吸附溶液中Cs(I)浓度,并计算吸附效率R,结果如图5所示。从图5中曲线看出,前60min吸附效率提升速度很快,吸附率达到90%,约在120min时可以达到吸附平衡,最高吸附率97.73%。

图5 接触时间对Cs(I)吸附率的影响Fig.5 Effect of contact time on the adsorption of Cs(I)

2.4 吸附动力学

PP-g-GMA@AMP吸附Cs(I)的行为可以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进行描述,见公式(6)。

式中:Qt和Qe分别是t时刻和平衡时刻的吸附容量,mg/g;k是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速率常数,g/(mg·min)。

图6为PP-g-GMA@AMP吸附Cs(I)的线性拟合,相关系数R2=0.9992(R2>0.99),因此PP-g-GMA@AMP对Cs(I)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根据式(6)计算得到吸附速度常数k=0.01918g/(mg·min)。

图6 准二级动力学拟合Fig.6 Adsorption kinetics of Cs(I)adsorption on PP-g-GMA@AMP

2.5 吸附等温线

吸附等温线指的是平衡时被吸附物在吸附剂和液相之间的关系曲线,可以通过吸附模型拟合判断吸附过程,并计算理论最大饱和吸附量。常见的吸附等温模型有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其方程分别为公式(7)和公式(8)。

式中:Ce表示达到吸附平衡时液相中的Cs(I)容量,mg/L;Qe表示达到吸附平衡时固相中的Cs(I)容量,mg/g;Qm表示理论最大吸附容量,mg/g;KL和KF分别表示Langmuir和Freundlich常数。

通 过PP-g-GMA@AMP吸 附Cs(I)的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拟合数据(图7)发现,Langmuir模型拟合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8(R2>0.99),而Freundlich模型拟合线性相关系数仅为0.8481,可以得出:PP-g-GMA@AMP吸附剂对Cs(I)的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说明PP-g-GMA@AMP对铯的吸附是单层吸附。另外,根据Langmuir吸附等温线的斜率可知,PP-g-GMA@AMP吸附剂对Cs(I)理论最大吸附容量为2.59mg/g。

图7 Langmuir(a)和Freundlich(b)吸附等温线Fig.7 Adsorption isotherms of Langmuir(a)and Freundlich(b)

2.6 吸附剂的回收利用

考察PP-g-GMA@AMP吸附剂的循环使用性能。在温度20℃条件下使用吸附剂静态吸附pH=6、Cs(I)质量浓度为10mg/L的硝酸铯溶液6h后,使用1mol/L氯化铵溶液洗脱,然后清洗、干燥后重新进行静态吸附实验,重复3次,分别计算吸附6h的吸附容量,3次吸附容量分别为2.32mg/g、2.20mg/g、2.09mg/g,计算第3次重复使用后吸附容量与第一次吸附容量,仅降低9.91%,表明吸附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循环使用。

2.7 共存离子对PP-g-GMA@AMP吸附Cs(I)的影响

静态分离实验的考察能够为PP-g-GMA@AMP动态柱吸附分离条件的建立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图8展示了PP-g-GMA@AMP静态吸附Cs(I)与共存离子时接触时间对吸附率的影响,120min内可以达到吸附平衡,此时Cs(I)的吸附率为97.63%。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得出,达到吸附平衡时PP-g-GMA@AMP对Cs(I)的分配系数达120.45,对Na(I)、Ca(II)和Mg(II)的分配系数分别是2.70、2.12和1.26。根据公式(2)、(3)计算分离因子SFCs/Ca、SFCs/Mg、SFCs/Na分别为97.45、65.24、61.53,均远大于1,这说明在静态吸附的条件下PP-g-GMA@AMP能够有效分离Cs(I)和共存离子Na(I)、Ca(II)和Mg(II)。

图8 接触时间对Cs(I)、Na(I)、Mg(II)和Ca(II)吸附率的影响Fig.8 Effects of contact time on uptake of Cs(I),Na(I),Mg(II),and Ca(II)

2.8 穿透实验

穿透曲线是变压吸附动态的重要特性曲线,它反映了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吸附平衡关系及吸附动力学行为,是研究吸附过程和吸附柱吸附性 能 的 主 要 依 据[20]。在20℃下,4g PP-g-GMA@AMP填入Φ10mm×200mm吸附柱内部,20mg/L Cs(I)溶液以0.5mL/min的流速流过柱子,饱和吸附后选用0.5mol/L NH4Cl溶液作为洗脱液淋洗色谱柱,流速为0.5mL/min,自动馏分收集器收集流出液,最后测量样品中各金属离子浓度,并绘制穿透曲线与解吸曲线,计算动态饱和吸附容量和洗脱总量。图9显示了柱吸附实验的结果,由图9可知,吸附剂对Cs(I)的5%穿透点位于180mL处,5%穿透时间约90min,100%穿透体积为250mL,100%穿透时间为125min。使用积分法计算得出动态饱和吸附容量为2.13mg/g,与静态最大理论吸附容量2.59mg/g接近。

图9 PP-g-GMA@AMP对Cs(I)的穿透曲线Fig.9 Breakthrough curve for Cs(I)on PP-g-GMA@AMP

2.9 洗脱

PP-g-AMP@PP的洗脱曲线呈现出一个陡峭的峰形,流出液体积为20mL左右时达到最大洗脱浓度239.5mg/L,60mL时已淋洗出90%的Cs(I),流出液体积为100mL时,NH4Cl对PP-g-AMP@PP吸附柱的总洗脱量为2.05mg,总洗脱率约为96.2%,说明NH4Cl可以有效地将Cs(I)从PP-g-GMA@AMP上洗脱下来。通过对比图9和图10可以发现,完全穿透所需溶液体积为300mL,而Cs(I)被完全洗脱时,流出液体积仅需60mL。由此得出结论,低浓度的含Cs(I)模拟放射废液流经含PP-g-GMA@AMP的色谱柱时,在流出液中可实现Cs(I)富集,浓缩倍数约为5倍。

图10 PP-g-GMA@AMP对Cs(I)的洗脱曲线Fig.10 Elution curves for Cs(I)on PP-g-GMA@AMP

2.10 共存离子吸附洗脱实验

取4g PP-g-GMA@AMP填入同样规格吸附柱内,进料液为20mg/L的Cs(I)、Ca(II)、Na(I)和Mg(II)的混合溶液,进料吸附50min后立即通入0.5mol/L NH4Cl溶液进行洗脱,动态吸附和洗脱时被吸附溶液和洗脱剂的流速均为0.5mL/min,实验结束后测定每个流出液收集管中Cs(I)、Ca(II)、Na(I)和Mg(II)的浓度。图11及其放大部分(图12)展示了PP-g-GMA@AMP对Cs(I)、Ca(II)、Na(I)和Mg(II)动态吸附和洗脱行为,吸附柱几乎完全不吸附Ca(II)、Na(I)、Mg(II),动态吸附过程中PP-g-GMA@AMP仅选择性吸附Cs(I)。

图11 Cs(I)、Na(I)、Mg(II)和Ca(II)在色谱柱上的吸附和洗脱过程Fig.11 Adsorption and elution of Cs(I),Na(I),Mg(II),and Ca(II)on the resin column

图12 Cs(I)、Na(I)、Mg(II)和Ca(II)在色谱柱上的吸附和洗脱过程(放大部分)Fig.12 Adsorption and elution of Cs(I),Na(I),Mg(II),and Ca(II)on the resin column(enlarged part)

根据注入液、流出液的体积及对应离子浓度,使用积分法计算得到吸附在PP-g-GMA@AMP树脂柱上Cs(I)的总吸附容量为0.532mg,流出液中Cs(I)的总量为0.521mg,回收率达97.93%。说明吸附在PP-g-GMA@AMP上的Cs(I)被NH4Cl洗脱液基本完全洗脱。

3 结论

采用电子束引发预辐射接枝法在PP无纺布基体上接枝GMA,制备接枝共聚物PP-g-GMA,同时在共聚物的纤维孔道中负载AMP,成功合成一种结构稳定、循环使用性良好、适合装柱的新型Cs(I)吸附剂PP-g-GMA@AMP,其中AMP负载率为5.72%,GMA接枝率为32.41%。研究表明:PP-g-GMA@AMP对Cs(I)的吸附受共存离子Na(I)、Ca(II)、Mg(II)的影响较小,对Cs(I)分配系数达120.45。PP-g-GMA@AMP对Cs(I)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对Cs(I)的理论最大吸附容量为2.59mg/g。重复使用实验表明PP-g-GMA@AMP在静态实验重复3次后,仍然保持90.09%的吸附容量。PP-g-GMA@AMP色谱柱实验表明,Cs(I)在色谱柱内穿透时间为90min,计算得到动态饱和吸附容量2.13mg/g。NH4Cl溶液具备浓缩Cs(I)的效果,洗脱过程中0.5mol/L NH4Cl溶液为淋洗液,进料液与流出液体积比为5∶1。动态色谱分离实验表明0.5mol/L NH4Cl溶液作为淋洗液可实现Cs(I)与Na(I),Ca(II),Mg(II)的完全分离,而且Cs(I)回收率为97.93%。此外,在动态吸附柱对吸附剂进行重复实验时发现,吸附剂可依据以上结论,PP-g-GMA@AMP有望通过色谱柱的方法应用于受污染的海水中放射性137Cs的选择性去除及浓缩。

猜你喜欢

接枝无纺布吸附剂
铜基改性吸附剂对磷化氢的吸附去除研究
Zr-Mg改性吸附剂捕集热解气中CO2的实验研究
官能化聚烯烃的进展和应用
甲基丙烯酰胺接枝桑蚕丝接枝率的数学模型构建与定量分析
A Pretty Lantern漂亮的灯笼
净水污泥柠檬酸钠改性焙烧制备陶粒吸附剂及其对废水中氨氮吸附性能的研究
电子束辐射接枝丙烯酸改性聚四氟乙烯
低温等离子体辅助制备zein/PCL复合膜的工艺
两性蔗渣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对氮、磷富营养因子的吸附效果
七夕的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