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客的凝视》新视角
——旅游与遗产的未来情景规划

2021-11-17陈时羽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观光旅游遗产矩阵

陈时羽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 100871)

The Tourist Gaze的作者为剑桥大学社会学博士、兰开斯特大学社会学教授约翰·厄里(John Urry),全书的核心理论为“tourist gaze”,中文译为“游客凝视”“旅游凝视”,台版也有作“观光者凝视”的译法(下文统称“游客凝视”)。该书共发行有3版,其中第二、三版被引入中国,在国内外业界都引起了极大反响,也围绕该理论引发了一系列的讨论与创新。厄里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在学术上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思考。第二版书中,他意识到了全球化对旅游的冲击;第三版书中,又将目光投放到了风险与未来,并大胆地对未来世界的旅游状态进行了猜想。本文在第一部分对国内关于“游客凝视”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从梳理结果来看,研究者们的关注点多在于理论本身,而忽视了后期厄里在全球化视角下关于风险与未来的思考,这也是目前研究中的空白之处。

厄里对未来世界的猜想模式,可以用scenario planning(下文译为“情景规划”)的方法来解释。然而,厄里在书中对此并未点明,且矩阵所建立的情景世界描述不完整。此外,厄里讨论的未来虽然是观光旅游的未来,但塑造一个未来世界所需的驱动因素以及在世界框架下所折射出的领域,绝非只有旅游一方面,遗产亦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第三版书的第6章中曾讨论过历史遗产和“新”博物馆在观光旅游中的意义,特别指出建筑物、主题环境、文化遗址均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一直是分不开的话题,然而,厄里在对观光旅游的未来进行猜想时,却忽视了对遗产的分析。因此,本文的第二部分简要介绍了情景规划方法,建立完整的情景规划矩阵并作说明,补充描述未来的遗产状况及在情景中与旅游的关系,对厄里提出的措施与方法进行分析和补充。

1 游客凝视理论的演变

1.1 厄里游客凝视理论的提出与演变

“游客凝视”是从法国哲学家、社会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医学凝视”理论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福柯在其著作《疯癫与文明》[1]《临床医学的诞生》[2]和《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3]中指出:通过“医学凝视”可以将疯癫者/犯人从正常人中识别出来,加以收治与规训,而疯癫者/犯人也在持续性的训诫(凝视)中,产生了自我监管的意识,此等关系亦可适用在正常人身上。当社会成为了一个“大监狱”,每个人都如同犯人一般被凝视,身体和灵魂都在他人的“凝视”与“凝视”他人的过程中被驯化。刘丹萍从3本书中总结出了精神诊疗学的“凝视”、 临床医学的“凝视”和现代社会的“全景敞式主义”,整合为完整的“医学凝视”概念[4]。“医学凝视”是一套严肃的知识体系,蕴含了权利与统治、识别与管控、规训与被驯服各个层面的含义。约翰·厄里继承了“医学凝视”中带有权利、话语、组织、系统的社会性内涵,抛却了“严肃”话题,去探讨轻松、愉悦的旅游,“游客凝视”理论由此诞生。

该书第一版书名为The Tourist Gaze: Leisure and Travel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5]①第一版译为《旅游者的凝视:当代社会的休闲与旅游业》,2009年第二版中译本的译者序中亦将其翻译为《游客凝视》。,全文共7章,于1990年在伦敦出版,一经面世便在业内引起强烈反响,“游客凝视”理论的学术价值迅速被研究者们认可。2002年,第二版将书名改为The Tourist Gaze:Second Edition[6]出版。与第一版相比,第二版除了内容增补,加强了适用性外,另新加了“第8章 全球化凝视”②第8章的章节名中文翻译均见2009年第二版中译本。。在1990年第一版问世之时,人们还不曾体会到全球化的力量。随着互联网、通信和交通领域的迅猛发展,现代社会的流动性加强,人们可以随意到达任意地点,随之感受到空间产生的压缩感。20世纪的人群与地方都被卷入了全球化的漩涡,其背后产生的基础设施、形象和人群的流动与“旅游反思”的行为一同组成了“全球交混”。厄里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书中对全球化给旅游带来的冲击和改变的描述具有与时俱进的意义,是当时站在时代前列的最新思考,也拓宽出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2011年,约翰·厄里与乔纳斯·拉森(Jonas Larsen)合作修著的第三版书名为The Tourist Gaze 3.0[7]再次出版。乔纳斯为丹麦罗斯基勒大学地理学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流动、旅游与媒体,他的加入为本书带来了新的理论和观念。从目录上来看,原有的章节名变化较大,对内容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同时也调整了文章结构,逻辑更为通畅(表1)。第7章至第9章为新增章节,其中第7章和第8章分别从摄影与数字化、旅游理论与研究中心对具体表现的分析两方面入手,加入了乔纳斯·拉森的专业背景,使理论思考的角度更为丰富。在第9章中,厄里提到了风险与未来,这是继全球化思想之后,作者发现的新的角度。他从全球变暖和石油峰值对旅游产业带来的风险等21世纪人们更为关注的话题着手,探讨新时期旅游产业的结构、社会建构以及游客凝视意愿与未来的发展等问题。这是在拓宽研究领域的基础上,又拉长了时间的维度,将目光从过去与现在投放到了未来。

表1 3个版本中文书名及章节名对比③第一版书名:2009年第二版中译本的译者在序中亦将其翻译为《游客凝视》。第一版章节名:第1~6章章节名的中文翻译见2009年第二版中译本,第7章的章节名译者为笔者。第二版书名及章节名:中文翻译见2009年第二版中译本。第三版书名及章节名:中文翻译见2016年第三版中译本。

1.2 国内基于游客凝视理论的研究进展

国内关于“游客凝视”理论的研究始于刘丹萍[4]。2005年,她在博士论文中率先运用“游客凝视”概念分析了元阳梯田旅游地的发育过程[8];2007年,她又将厄里“游客凝视”理论的由来、性质与分类进行了系统性地介绍,将该理论正式引入国内。

第二版书籍被民族研究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杨慧教授带领的团队翻译成中文,于2009年以中文名《游客凝视》[9]正式在国内出版。中译本的出现在国内业界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富有及时性与必要性。据统计,在中译本出版之前,国内关于“游客凝视”的研究文献数量仅为个位,而2009—2014年间就增长到了40余篇[10]。有不少研究者已对“游客凝视”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2013年,陆林、汪天颖[11]首先对国外旅游研究中凝视理论的概念、功能及演进进行了梳理,并提出:凝视是一种交互式行为,单向的“游客凝视”概念应上升为由“游客凝视”“东道主凝视”和“双向凝视”合并而成的“旅游凝视”概念。随即,他们又从主客关系及东道主社会文化研究、民族文化影响研究、旅游地形成及文化变迁研究、游客体验研究、游客动机、游客行为及旅游地形象研究等方面对国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论。2017年,程绍文等人[10]对国内外“凝视”理论的研究者背景及研究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与比对,发现国外研究者专业背景多为旅游休闲、社会心理、文学艺术、地理、历史等学科,国内研究者背景仍局限在旅游管理学、经济学和人文地理学等学科;国外研究较多关注游客与东道主之间“凝视”与“被凝视”的权力之争,而国内研究的关注点在主客关系、游客行为、游客体验和游客感知、东道主文化发展、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旅游地形成、旅游地形象等方面,尚缺乏对于更上层的社会性内涵的深入探究。他们在陆林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又从国内外游客体验研究、文化影响及变迁研究、主客关系研究及权力研究、旅游地形象研究、非游客旅游凝视研究5方面进行了更全面地综述。2018年至今,研究者的目光依旧主要集中在游客体验及需求[12]、文化影响及变迁[13-14]、旅游地形象[15-18]、主客关系及东道主社会文化[19-20]等方面。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关于摄影在凝视理论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地区和国外,以英文文献居多,而近年来国内关于该类讨论的文章有所增加[21-24]。此外,孙九霞[25]在2019年还创新性地提出了“旅游循环凝视”的概念。她认为:无论是“东道主凝视”还是“双向凝视”,都没有超越大众旅游的情境,当今游客短时多次的深度游模式逐渐普及,旅游凝视发展成了长期的过程,因此在主客双向凝视的前提下,不论凝视的作用方向如何,前一时间的相互凝视都会产生一种作用力,使得凝视的双方都产生一定的变化。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为“游客凝视”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丰富了理论内涵,还促进了其他研究者更深层次的思考与应用。然而,国内的学者从中得到的启发大多是围绕理论本身展开的,厄里新增的关于全球性的思考并没有在此引起重视。

第三版由黄宛瑜翻译,于2016年引入国内,书名为《游客的凝视:第三版》,这也是目前流传最广泛的版本,标志着国内研究者对“游客凝视”概念的关注度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然而,关于新增的风险与未来的讨论,国内仅吕观盛、潘岳凤[26]在2016年的书评中简要涉猎,但他们主要是对厄里猜想的未来旅游环境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并未进行深入的解释。国内对厄里关于未来旅游的猜想关注度缺乏,主要是源于对其未来理论的研究方法与建构模式理解不够深入。若从情景规划方法的角度去思考,便更容易理解厄里所关注的角度。本文将在第二部分解释这个问题。

1.3 厄里关于“风险与未来”思考存在的问题

从上述梳理可知,厄里对于时代发展的变化十分敏锐,所提出的全球化对旅游的影响,以及在此基础上引发的关于风险与未来的思考与猜想,具有与时俱进的意义,极具启发价值。然而,厄里在书中的描写也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厄里并未直接提到情景规划方法和解释情景规划矩阵的构建缘由;其次,情景规划矩阵应建立4个情景世界,但书中只描述了其中3个;最后,厄里在书中其他部分提到过遗产在观光旅游中的意义,但在对观光旅游的未来进行猜想时,却忽视了旅游与遗产的关系,以及对未来遗产的分析。

因此,本文将从以下3个部分对厄里书中关于未来的探讨内容作补充和拓展:①建立起完整的情景规划矩阵,并作相应的说明;②对厄里在未来世界当中未点明的遗产状况进行猜想,并对情景中的旅游与遗产的关系进行分析;③对厄里提出的措施与方法进行分析和补充。

2 旅游与遗产的未来情景规划

2.1 方法:情景规划

情景规划最先作为一种预测工具,最早由兰德(Rand)公司和壳牌(Shell)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和70年代早期提出[27],后被广泛运用于军事、商业[28]、社会[29]、文化[29]等领域。情景规划的介绍已有文详述[29],此处不再赘述。简而言之,此方法是通过选出2个对遗产地影响大且不可预测范围内的驱动因素,分别将其极端化并建立情景规划矩阵,继而塑造出4个不同的世界,在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描述中,从极端中将问题放大,从动态中寻找细节,从细节中查漏补缺,发现平时易被忽略的问题,防患于未然。该方法由3个部分、7个步骤组成:第一部分为建立情景,包括提出焦点问题(focus question)、对遗产地进行态势分析(SWOT)④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S=Strengths(优势)、W=Weakness(劣势)、O=Opportunities(机会)、T=Threats(威胁)。和大环境分析(PESTEL)⑤PESTEL分析又称大环境分析,P=Political(政治)、E=Economic(经济)、S=Social(社会)、T=Technological(技术)、E=Environmental(环境)、L=Legal(法律)。、寻找驱动因素(drivers)、建立驱动因素分类矩阵(drivers matrix)和建立情景规划矩阵(scenario planning matrix)5个步骤;第二部分为讲述情景,包括利益相关者细述的4个故事;第三部分为分析情景,包括提出问题与对策[29]。

通过书中第9章已描写的3个情景不难发现,厄里想探讨的焦点问题其实是“2050年世界上的观光旅游发展成了什么模样”。驱动因素是指一些重要的驱动力或趋势,包括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它们可能会塑造或影响未来,每个驱动因素都有相对立的两个极端发展方向。与厄里提出的焦点问题相关的驱动因素,列举如表2。

表2 驱动因素列表

不同的驱动因素属性不同,有影响大、影响小、可预测和不可预测之分。将这些驱动因素,按照影响大小和是否可预测形成驱动因素矩阵(图1)。

图1 驱动因素矩阵(来源:作者自绘)

接下来,需要从影响大且不可预测的范围内选出2个最重要的因素,再建立情景规划矩阵。

通过厄里所描述的3个世界,可以判断他选择的最重要驱动因素应为:人口流动和新能源。当二者发展到极致,即人口流动极快、人口流动极慢;新能源极度匮乏、新能源极度丰富。

2.2 情景规划世界:旅游与遗产的未来

当情景规划矩阵被建立起来,厄里所描绘的未来世界的构建也就愈加清晰。按照情景规划的方法,每个情景中应选择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利益相关者,借他之口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将身边的环境和发生的事介绍出来,但厄里在书中选择了用第三人称来描述世界的面貌,在此不再作改动。矩阵一旦建立即有4个情景,厄里在书中仅描绘了其中之三,即:书中的第一个情景对应矩阵中的“情景2”,笔者为它取名为“超流动的世界”;书中的第二个情景对应矩阵中的“情景3”,笔者取名为“环保蓝图”;书中的第三个情景对应矩阵中的“情景1”,笔者取名为“战争中的流动”(图2)。

图2 情景规划矩阵(来源:作者自绘)

2.2.1 情景1:战争中的流动

矩阵中的“情景1:战争中的流动”对应的是厄里书中的第三个情景,也是所有情景中状态最危险的一个。此情景处于战争的大环境中,若按照正常的情景规划方法,可选择一位“军阀”身份的人来讲述故事。在这个世界当中,资源储备不足,新能源极度匮乏,各地为了保护和争夺资源分封割据、拥兵自立,文明崩坏,人们生活水平一落千丈,厄里称其为“流动模式启动再地域化”。在这样的条件下,旅游的风险极高,该活动已被大众舍弃,也不再被期待;旅游成为仅属于少数富豪的特权,失去了集体凝视的意义,仿佛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各地虽采取封闭式管理,限制了人们出行,但军队侵略和富豪出游并不受管制,普通民众亦非自愿留在原地。世界依旧处于极快的“流动”状态,但这并非全民“流动”,而是仅存在于少数人之间的“流动”,是一种不健康的“流动”。长期处于战争之中,人们没有条件发展新的科技,也无暇进行娱乐,不能在困境中寻找新的出路,等待这个世界的唯有灭亡。

与旅游业息息相关的遗产资源,已完全失去了公众化的性质,成了仅由少数专家维持,或由富豪接管的私人领域。由于战乱因素,政府无心对文化产业提供帮助,大部分遗产资源被人为毁坏,仅有少数被当地的遗产机构保护了下来,靠富豪们提供的微薄基金支撑,但也根本无力维持对遗产地的日常维护和监管,遗产地随时可能沦丧军阀之手,甚至整个遗产机构也面临着关闭的危机。还有少数遗产地被富豪收购,成了私人别院,一些珍贵文物也被私人收购,比起国家的力量,富豪们的个人行为成了如今遗产保护的中坚力量,也更有成效。普通人早已自顾不暇,根本不再关注社区遗产价值和身份认同感,相比于生存,遗产对于人的意义已不再重要。失去了文化根源的社会如同一盘散沙,军阀割据一方控制住的是人,但人群作为一个共同体的基本认识得不到维护,随时可能会被击垮。

2.2.2 情景2:超流动的世界

矩阵中的“情景2:超流动的世界”,即厄里书中描写的第一个情景。这个世界处于高速运转当中,人们也一直处于高速流动的状态,若选择一位2050年的旅游地管理人员来诉说他的工作,情景的再现将描述得更为直观,使读者更有代入感。

当明确人口流动速度极快,新能源极其丰富这2个先决条件后,就能很好地理解厄里写出来的世界特点。例如,新的交通工具和通信技术发明出来,使人与人、人与地方的距离感消失,可以随时接收各类信息,也可以轻易地抵达世界各地区旅游,时间和金钱的限制已经被打破。这个城市拥有超大范围的联结、网络以及流动性,但这种流动是资源依赖型的流动[30]135。 “超流动的世界”有利有弊:一方面,高速的运作可以促进产业和经济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不断有新事物被创造出来,人们可以享有先进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这种高速的运作,也会使人感到沉重的压力,人们永远停不下来脚步,一直在路上奔波,当旅游可以轻易地享有,“假期”的意义就被减弱,与平常的生活并无不同。在这个世界当中,观光旅游属于一种生活的常态,不再被人们所期待,因为太容易被满足,人们也对旅游地不再抱有幻想。工作和旅游的界限开始模糊,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工作”,也无时无刻不处于“旅游”状态。犹如四季不再分明,社会的建构层面也逐步趋于单一,人们的承受力终将走到极限,造成世界的崩塌。

这个世界中的遗产资源得益于便捷的交通和人们高频率的流动,取得了较高的关注度和优越的开发条件。当旅游发展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常态,各类遗产资源也争相被开发和利用,均配以完善的基础设施、优美的环境和日常管理人员,来满足人们的观光需求。一方面,遗产地不再会遇到资金上的困难,任何要求都可以被满足,得到各界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大量参观的游客可能会造成遗产地的超负荷运营,对遗产保护造成极大的挑战,且随着人们可以轻易到达全球各个角落,世界各地的遗产资源都将随着人们的足迹被逐渐开发和建设,随处都是人工干预过的痕迹,遗产的真实性将很难得到保护。

2.2.3 情景3:环保蓝图

厄里书中的第二个情景,即矩阵中的“情景3:环保蓝图”。厄里形容该世界是“环保人士的理想蓝图”,那么借环保专家之口去描述此世界最合适不过。这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世界,新能源极度匮乏,人口极少且流动也异常缓慢,但人们却以此为乐。厄里在《未来是什么?》(What is the future?)一书中描述与此情景特征相类似的一个世界时,曾提到“去增长”一词。该理念认为:应改变人们对燃料能源的“需求”,而非寻找其他能源来代替[30]192。“去增长”包含设计出适合小规模的社会发展空间,居住规模转化为了自给自足的社区,社会实践“本地化”成了关键。人们选择在一个地方定居,朋友亲属住在临近街区,他们都以体现社群价值和环境责任为尊,认为长途跋涉是地位低下之人才需做的事情。因此,人们的旅行需求消失,出行选择步行、自行车等环保工具,可以极大地缓解新能源匮乏造成的资源压力,且人们以社区为单位生活,更易维护居住环境的和谐与安定。然而,这种社会状态也会随之带来明显的弊端,例如经济发展动力不足、跨国系统衰退、全球化和多样性意识消失、旅游资源利用率匮乏等。人们故步自封,最终会导致社会的倒退。

遗产资源在这样一个世界中可以得到很好的保护,不论是人为破坏还是自然损害都极大减少,达到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然而,即使这种原地不动的保护形式将遗产保护得再好,不交流、不宣传、不参观,也仅能维护其学术研究上的价值,失去了对人重要的教育作用。遗产是当地文化的重要体现和精神象征,文化需要交流,交流促使人们共进。对遗产一味地保护而缺乏开发与利用,并不利于文明的进步。

2.2.4 情景4:高文明的世界

通过建立情景矩阵,可发现厄里在书中没有描写的第四个世界,笔者将其取名为“高文明的世界”,可选取一位退休教师来讲述。

2050年情景中的特征为:①文明进入后碳时代。人类科技发展到了新的高度,开发出丰富的新能源,足以支撑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人们不再为资源储备量而发愁。②机器人使用广泛,可以为人们送货上门。③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生活富裕,无阶层分级,也没有穷人。④网络虚拟技术十分发达,人们通过虚拟网络可以足不出户地感知世界各地。⑤自然类观光旅游地不再盈利,不再被开发,重归于自然。⑥遗产地采取封闭式保护,人们若要参观可通过虚拟技术,效果仿佛亲临现场。

新补充的情景4与情景3最大的不同在于,情景3的生活只在人口数量极少的条件下才能得以实现,人们因为受制于能源的匮乏且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才不产生人口的流动,观光旅游消失;而情景4的条件是人们能源充足,他们将这些新能源运用到了开发虚拟网络和机器人身上,有了更好的选择才不想去进行人口流动,观光旅游换了一种新的形式存在,由现实生活转移到了虚拟网络当中。情景4与情景2的区别在于,情景2中的人们也享受着高科技的优质生活,交通的便利使他们频频往返于各地,但由于流动性过强,生活节奏难免过快,“旅游”和“日常生活”的界限愈发模糊,“旅游”发展成了生活的常态,失去了期待感和新鲜感;情景4中的人们日常生活节奏缓慢,不处于奔波状态,而通过虚拟网络旅游所感受到的刺激仍然与日常生活不同,因此并没有出现“界限模糊”的现象。但在情景4当中,整个观光旅游的形式变了,随之带来的对传统旅游业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同时,“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伦理问题也需要新的解答。情景4与情景1区别最大,一个是进入高文明世界,一个却逐步落回文明的荒蛮。

虚拟网络模式对旅游和遗产保护造成极大的改变,在讨论利弊之前,首先要明晰旅游和遗产2个不同角度对真实性的看法。其一,旅游开发和遗产保护的出发点不同。厄里指出:旅游是为了挖掘美好而有趣之处,而对于遗产来讲则是寻找其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之点加以保护,将2个不同的目标作用于同一个事物上,难免会遇到分歧。其二,旅游开发是将某地的特色“夸大”,游客在观光之前心里对该地早已有了某种预期,当发现该地某一特色与自己的期待相符时,则认为此次旅游是“真实”的,该旅游地具有“真实性”;然而,遗产保护是通过学术手段将该地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保留”,这种学术层面的特色,普通游客很难在无讲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观光而察觉和理解,由于不符合自己已有的对该地“真实性”的预期,反而觉得所看见的“虚假”。其三,旅游和遗产保护面对的对象不同,旅游的对象是游客,而遗产保护的对象重点在于研究者。研究者期盼保留住遗产的“真实”,但这份“真实”很难传递给游客。旅游开发是对某地的一次加工,而游客在旅游中自选角度、自行定义的拍照行为,又是对该地的二次加工,让游客亲眼所“见”遗产的“真实”很难实现,那么令其通过旅游学习到遗产“真实”的一面便极为重要。以上3点,虚拟网络的观光模式都可以同时满足旅游开发和遗产保护两方面的需求:一方面,该技术可在展现遗产价值和实现教育意义的基础上,通过高科技手段增添趣味性,丰富人们的游览体验;另一方面,这些附加的作用不会直接伤害到遗产本体,对其长久的保护和传承起到转移风险的支持意义。

然而,通过虚拟网络技术进行观光旅游对传统旅游业、经济、社会各方面带来的弊端,也同样会对遗产资源带来不利的影响。对于文化遗产来讲,文化是人创造出来的,当人们沉迷于虚拟世界,在现实生活中的发展与创造自然会减少,新的人类文明与文化如何产生、在哪里产生,虚拟世界中的文化是否是真实的等一系列新型遗产伦理问题也会随之出现。对于自然遗产来讲,人与自然应当是和谐共存的状态,当人类离开自然关在屋内,自然的价值也将被重新定义。

如此看来,情景4所展现的也不是一个完美的世界。在情景规划当中,没有一个世界是完美的,当2个驱动因素发展到了极端,所形成的世界都会存在致命的缺陷,也都会对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伤害。但是,情景规划的魅力在于脱离实际的束缚,从极端化的不确定中寻找可能。研究者通过情景规划的方法,借用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在故事中发现隐藏的问题,以趋近极端的利或避免极端的弊,为观光旅游指引一条最合适的发展道路。而原本以为与遗产保护关系甚远的新能源和人口流动2个因素,通过情景分析发现其也会对未来的遗产资源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些易被忽视的角度随着对未来观光旅游的猜想而浮出水面,对遗产领域风险的规避起到重要的警示作用。

2.3 措施与方法:应对旅游与遗产的风险与未来

厄里在书中通过他描绘的3个情景世界,总结出了3项解决措施:第一,宣扬“当地凝视”,开发地方特点,引导人们发现自己当地的旅游价值,摒弃“外国的月亮更圆”的观念;第二,开发虚拟旅行,以代替亲身前往旅游地;第三,鼓励公共运输、低碳交通,不追求当代规划设计推崇的“汽车导向城市”。这3个措施不论对观光旅游还是遗产保护,都可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但需注意鼓励的程度,太过绝对化反而会如情景中的极端世界一般适得其反。例如,人们过度依赖虚拟技术,不仅会对旅游产业造成强大的冲击、改变人们的生活模式,社会结构也会愈发单一;而限制“远行”也只能救得一时之急,并非长远之策,长期减少国家间的旅游来往,既不利于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也阻碍了跨国经济的交流。

除了厄里提出的措施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大力开发新能源。由4个情景世界可以看出:新能源是对未来最直观的影响因素。舒马赫(Schumacher)认为:“能源没有替代物,整个现代社会建立在能源的基础上”[23]55。未来世界资源储备短缺,新能源能否开发出来对满足人们的通行需要,保证正常、健康的人口流动起到决定性作用。

第二,加强旅游学与遗产学的跨学科交流与融合。学科间的交流与融合,是一个不断放下自我与重拾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尝试互换身份的过程。目前的跨学科融合,更多的是各学科最终研究成果的积累,而非从根源上的研究方法开始交流。旅游学与遗产学二者本就利害相关、同生共存,更应加强联系、共寻发展。

第三,重视游客在观光旅游中收获的教育意义与成果。无论是对具有遗产资源的旅游地进行开发,还是对遗产资源进行保护,很大程度上二者的共同目的都归根于教育意义。游客在旅游中看到的“真实”和遗产资源本体的“真实”在建设中很难得到绝对的保证,但却可以实现让游客学到“真实”的东西。因此,将教育的意义和成果放在规划和设计的重要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

3 结束语

厄里提出的“游客凝视”理论被引入中国后,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讨论和创新,但这些研究都大多是围绕理论本身展开的,厄里在第二版和第三版新增的关于全球性的思考以及对未来旅游的关注与猜想,并没有在国内引起重视。这主要是源于读者对厄里未来理论的研究方法与建构模式理解得不够深入。厄里猜想的未来世界,实则可以用情景规划的方法来解释。但厄里在书中的描写并未直接提到此方法和解释矩阵的构建缘由,4个情景中只描写了3个且忽略了对遗产的分析,本文对其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由书中已知的3个情景描写可知,厄里研究的未来问题是“2050年世界上的观光旅游发展成了什么模样?”选取了2个“影响最大且不可预测”范围内最关键的驱动因素—人口流动和新能源,以此建立的情景矩阵可划分出4个世界,分别为“情景1:战争的流动”“情景2:超流动的世界”“情景3:环保蓝图”和“情景4:高文明的世界”。

通过情景矩阵建立的未来世界,厄里提出开发地方特点、发展虚拟旅行和鼓励低碳交通3个措施,本文又补充了大力开发新能源、加强旅游学与遗产学的跨学科交流与融合、重视游客在观光旅游中收获的教育意义与成果这3点,丰富了运用情景规划对未来旅游和遗产进行猜想的意义。

猜你喜欢

观光旅游遗产矩阵
遗产怎么分
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策略与模式
千万遗产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矩阵
矩阵
矩阵
遗产之谜
遗产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Unit3 STEP BY STEP随堂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