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融媒体建设的“上海样本”

2021-11-16靳慧魏浩俊姚莉莉

党政论坛 2021年4期
关键词:县级融媒体

靳慧 魏浩俊 姚莉莉

[摘要]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经过三年的发展,得到了业界和学界的关注。上海根据自身城市特征加强顶层设计,探索区域融媒体建设得到广泛肯定,被称为“上海样本”。未来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还应提高站位,加大创新融合,提升能级。

[关键词]区域融媒体;县级融媒体;上海样本;创新融合

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经过三年实践,探索出多种发展模式,取得了很大进展。上海根据自身城市特征加强宏观规划和顶层设计,探索特大型城市建设区域融媒体中心的“上海样本”。

2020年5月至2021年4月,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网”)组成调研小组,对上海区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组走访了其中11个区融媒体中心,深度访谈近百人。检索、参阅学界关于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研究论文,综合学界的相关意见建议,为下一步区域融媒体中心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一、区域融媒体中心建设的“上海样本”

上海作为直辖市,从媒体生态看仅有市区两级媒体。因此,按中央要求结合本地实际,上海把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确定到区这一层面上。先期由上海市委宣传部、市网信办牵头,相关工作组走访调研了多个区,形成可行陛分析报告,确定推进“1+16”上海区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模式(1个市级技术平台+16个区级融媒体中心),从源头上避免了重复性、竞争性建设,也避免了各区分别建设导致技术标准不同的弊端,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全媒调度、全网传输、全域覆盖”,为上海区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赢得了宝贵的时间。2019年6月28日和9月16日,上海分两批共挂牌成立16个区级融媒体中心,16个区级融媒体客户端同步推出。截至2021年4月16日,上海区域融媒体客户端下载总量突破1250万。经过一年半的运营,区域融媒建设的“上海样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1.统一平台实现赋能

“1+16”的建设模式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同建设的方式。综合考虑东方网所具有的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和资质、 “新闻+政务+党务”能力,以及承接多个融媒体建设项目积累的服务资源等综合因素,确定由东方网承建上海区级融媒体中心统一技术服务平台,为全市16个区提供融媒建设解决方案。

平台功能覆盖融媒业务生产全流程,提供宣传管理、内容监管、通联协作、内容交换、培训指导等五方面共25项媒体协作功能,媒体、党建、政务、公共等六大类134项服务,以及快编、直播、排版、点播、运营等14项辅助工具。平台统一接入政务服务与应用,16个区融媒体中心“拎包入住”,打造以“媒体+政务+服务”为主体的客户端,建设移动传播矩阵。青浦区融媒体中心不仅推动与街镇融媒分中心、区级单位融媒体分中心联动的“1+11+X”集群建设,还将“绿色青浦”APP接入长三角和街镇融媒号,下载量已超88万。

2.媒体融合走在前列

上海区级融媒体中心统一技术服务平台开通后,为上海各区在机构、内容、渠道、平台、人员、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提供各项技术需求,支持各区全面整合“报、台、网、微、端、屏”等媒体资源和生产要素,实现“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媒体融合模式。平台坚持“移动优先”,提供可视化、开放式、模块化的统一移动开发平台。

各个区级融媒体中心根据所在区的具体隋况,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方式。在市中心区,由于原先并无独立的区级电视台和报刊,因此聚焦于数字移动端建设。利用中心区社会资源丰富,整合本地资源、下沉社区成为建设重点。郊区原先就有相对独立的报、网、台,着力于流程再造和媒体矩阵建设。普陀区融媒体中心集中力量发展新媒体“上海普陀”APP,客户端整合市区两级服务项目,接入社保查询、景区客流、婚姻登记预约等服务项目400余项。宝山区融媒体中心提出从“碎片化”到“粉尘化”,由“两微一端”先发,报网台跟进补充,宝山“社区通”成为全国首创的智能化治理系统,已覆盖宝山区全部村居,注册用户有110多万。

3.“新闻+政务+服务”初见成效

上海区级融媒体中心统一技术服务平台主动对接上海“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接入政务、文化、体育、教育、养老、公共事业等广大市民关心的服务内容,方便用户使用。在各区融媒体中心同步开设“疫情防控工作问题建议征集平台”,与12345市民服务热线对接,收集社会各界反映的问题,迅速转报相关职能部门,跟踪督办处理和答复。疫情期间跨省交通、快递接收等问题,都通过这一平台得到有效解决。疫情初期口罩紧缺,为了防止人群聚集形成交叉感染,东方网主动与各区和街镇对接,紧急定制开发口罩网上预约系统,先后在上海34个街道开通,线上口罩预约登记总量近50万户。

各区融媒体中心也在疫情期间积极向广大网友提供本地化信息服务、政务服务、生活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服务,从媒体宣传向公共服务领域拓展。静安区融媒体中心推出楼宇企业复工线上申报、员工信息填报、通行证领取等便民措施;松江区融媒体中心针对双职工家庭复工后小孩无人照料的问题,协调居委会对家政服务人员进行身份核验、现场测温,准予入门上岗。

4.机制建设保驾护航

“上海样本”的实施运营,离不开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顶层设计。从机制上看,上海各区委宣传部牵头,归并本区报纸、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广播电视台及所办新媒体、新闻中心等单位,组建区级融媒体中心,归区委宣传部领导,作为事业单位管理。

市级主管部门支持区级融媒体中心申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许可、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服务许可,支持区级融媒体中心播音主持人员申领播音员主持人证、采编人员申领新闻记者证。截至2020年9月lO日,上海实现16个区级融媒体中心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全覆盖,53个许可项涵盖“两微一端”。上海市网信办还在许可申办过程中,指导各区融媒体中心完善总编辑负责制、从业人员培训、信息发布审核、公共巡查、應急处置等各项制度,对区级融媒体中心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技术保障措施、内容和技术人员构成等开展安全评估复测,实现融媒体中心运营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二、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学界关注

2017年3月至5月,受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委托,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向全国31个省区市共2741个县发放《县级新媒体平台建设情况》调查问卷,从平台搭建、平台功能与内容建设、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调查并形成报告。根据县级新媒体的发展现状,报告建议从组织架构搭建、体制机制改革、特色内容建设、人才培养与引进、效果管理等方面入手切实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①这五个维度后来成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抓手,也是一直以来业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课题。

以谢新洲为代表的北京大学学者对县级媒体融合的现状、路径与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后,提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四大发展难题:一窝蜂式建设,缺少长期规划;基层条件不足,难以留住人才;资金缺口较大,缺乏盈利模式;传播效果微弱,服务有待强化。对此,他们提出如下建议:自上而下统一部署,解决机构难题;出台长期人才政策,增强建设力量;结合实际主动出击,鼓励基层创新;突破单向宣传思维,兼顾服务功能。②

县级融媒体中心依托同级行政体系而存在,拥有可控、丰富的地方资源,是最接近基层人民群众的通道之一。中宣部领导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现场推进会上强调, “努力把县级融媒体中心建成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信息枢纽”③。从这一角度出发,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宋健武侧重于研究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新平台的功能。通过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实现渠道下沉和资源整合,聚集起海量用户并建立用户黏性,构建起新型媒体平台,形成现代传播体系,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他提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需要把握如下关键点:第一,整合传播资源是首要措施。第二,独立端口是运营基础,技术平台是驱动力量。第三, “新闻+政务+服务”是主要运营资源。第四,运营队伍建设与体制机制改革是关键支撑。④

县级融媒体中心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在创新变革同时不忘初心,逐步从数量增长期向提质增优期过渡,着力做强扎根基层的“四全”新型主流媒体,并在融媒实践中提升“四力”。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黄楚新提出县级融媒体中心从建设到生存的问题,建议通过打造多级联动的传播矩阵和技术驱动的一体化组织架构进入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快车道,并以此为契机加快探索融媒体中心从建设到长期发展的道路。⑤与此同时,学界的关注点普遍从早期融合路径的思考,转为聚焦县级媒体融合的应用与发展趋势、平台建设、内容生产、传播流程及经营管理等等。

2020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从体制、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推动媒体融合并向纵深化发展的要求。⑥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最后一公里”的坐标下,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要从平台建设、技术赋能、内容生产、人才体系、体制机制等各方面,探索自我“造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逐步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区域融媒体中心建设对策与建议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各地刚刚成立的县级融媒体中心经历了一次大考。上海的区级融媒体中心发挥“媒体+政务+服务”功能,打通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在疫情期间城市社会沟通与治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中国县级融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⑦结合“上海样本”一年半来的有益尝试,笔者对区域融媒体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1.深化认识:明确定位,提高站位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深刻理解区域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重大意义决定着其推进建设的路径和方法。2019年1月,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提出:“媒体融合发展不仅仅是新闻单位的事,要把我们掌握的社会思想文化公共资源、社会治理大数据、政策制定权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综合优势”,对媒体融合特别是区域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路径和运营的资源从哪里来做出了科学论述。

从城市发展战略角度来看,区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是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必然要求。2021年上海“五个新城建设—首次写进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的新城建设是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全面提升城市能级的重要战略选择。新的城市发展战略必然要求治理能力的进一步下沉与扩展,作为社会宣传和治理环节的“最后一公里”,区域融媒体中心建设意义重大。

区域融媒体中心建设重在服务基层,引导群众。信息的无处不在使基层的组织运作和居民的工作方式、生活状态等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基层舆论生态领域、基层智慧服务领域以及基层民众参与公共事务领域,需要区域融媒体中心更好地发挥作用。

2.技术驱动:自主可控,创新引领

区域融媒体建设,互联网平台是物质和技术基础。上海区级融媒体中心统一技术服务平台在提供产品、工具、服务及融媒体客户端标准产品的同时,也提供可持续的长期运维运营保障。由华为、阿里云等互联网平台厂商共同参与的融媒体技术咨询委员会定期沟通、调研、分享,促进平台及时升级,保持活力。

区域融媒体中心技术平台建设不仅是—个开放的内容聚合的平台建设,更要致力于对接城市大数据建设,把融媒体中心网络传播能力建设与城市治理能力相结合,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挥设施和数据共享效应。目前东方网已与上海大数据中心达成合作意向,成为继“随申办”、微信、支付宝之后第四个与大数据中心达成数据应用开发的合作伙伴。在此基础上,东方网将进一步聚合党建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特色服务,利用市级海量数据资源,面向社区基层群众民生需求开发应用场景,提供民生服务,产生高频应用,打造具有“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特色的开放性数据平台,进而服务于16区融媒体和街镇融媒分中心建设。

未来,东方网还将与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開展技术研发合作,成立人工智能媒体创新联合实验室和区块链媒体应用联合实验室,以技术为引擎,创新驱动,促进区级融媒体中心更好地服务社会治理体系。

3.发展模式:三维融合,提升能级

区域融媒体中心的发展可通过党政资源融合、跨界融合、社区融合三个维度实现全面、深度融合,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党政资源融合。聚合体制内优势资源,提升区域融媒体中心影响力竞争力。区域融媒体中心的发展需要“纵”“横”两条线融合。纵向上,连接市级政府优势资源和市级媒体资源,联合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传播集群,实现品牌效应。如虹口区融媒体中心与澎湃新闻、白玉兰广场联合推出“北外滩世界会客厅”文化项目,以北外滩开发为契机,结合虹口区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特色、澎湃新聞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媒体优势和白玉兰广场的地标优势,打造具有区级特色的文化新亮点。横向上,上海区级融媒体中心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新发展格局中,发挥地域接近优势,加强与邻近县市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共赢。如青浦区融媒体中心联手吴江、嘉善,成立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媒体联盟,在党建、主题宣传、载体布局、信息资源等多个领域开展联动。

跨界融合。通过融合区域内的服务、商务资源,拓展各类应用及场景,实现资源互补与共赢。2020年7月,支付宝平台在全国40多个城市挑选合作伙伴,银行、商户、媒体等多方共同参与,联合发放消费券。普陀、静安、虹口、黄浦等区的融媒体中心相继成为其合作单位,“上海普陀”APP吸引3.2万人次参与活动,累计发放消费券12104张,位居全国第三,下载量提高6万,吸引盒马在内的阿里系等大型互联网公司提出与普陀区融媒体中心开展运营合作。

社区融合。强化基层信息的沟通,使地理社区与网络社区相互融合,一方面完善本地服务功能,另一方面促进本地各类社会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促进快速达成社会共识。区域融媒体中心建设要具有多方位、多领域、多终端、多样化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开发适应群众日常生活需求的服务功能,如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电子商务、文化服务、娱乐服务和交际服务等,满足基层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虹口区融媒体中心客户端上线“三角地菜场平价菜购买系统”、嘉定区融媒体中心开通“紫藤园”线上预约,为广大网民提供服务。

4.人才队伍:改革机制激发活力

区域融媒体中心建设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集内容采集、生产、传播、运营、管理于一体的人才队伍,完善相关从业资质,激发人才队伍的生产积极性,爆发最大的生产力。

培养“全栖”人才。区域融媒体中心“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生产格局,需要加强对员工政治意识、采编业务、新媒体技术等综合能力的培训,同时做好人才发展规划,促进循环造血功能。如闵行区融媒体中心实行“媒体+”人才培养,与网络红人、高校等社会各界广泛合作。

改革薪酬体系。区域融媒体中心按事业单位进行管理,但媒体属性决定了其产品来自于创造性的内容生产,这就需要科学规范的绩效考评制度来激发员工活力。比如徐汇区融媒体中心对采编人员推行以量化为主的绩效考核制度。

实现双轮驱动。从区域融媒体中心的运行来看,采编宣传属事业主体、经营属企业主体,从业人员也要实现双轮驱动,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增强内部活力。比如松江区融媒体中心旗下成立相关传播公司,将非编人员选优转为国企身份,吸引并留住人才。

注释:

①谢新洲,柏小林:《全国县级新媒体发展调查分析》,《出版发行研究》,2018年第12期。

②谢新洲,朱垚颖,宋琢谢:《县级媒体融合的现状、路径与问题研究——基于全国问卷调查和四县融媒体中心实地调研》,《新闻记者》,2019年第3期。

③新华网:《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全面启动》,2018年9月21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9/21/c_1123466267.htm.

④宋建武,乔羽:《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打造治国理政新平台》,人民网一新闻战线,2019年3月28日。

⑤黄楚新,刘美忆:《2020年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现状、问题及趋势》,《新闻与写作》,2021年第1期。

⑥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2020年9月26日,http://www.gov.cn/zhengce/2020-09/26/content_5547310.htm.

⑦姚莉莉,张昱辰:《打造社会治理与沟通的枢纽:县级融媒体建设的“上海经验”》,《新闻战线》,2020年第8期(下)。

作者单位: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调研组成员:何继良、魏浩俊、靳慧、姚莉莉、蒋涌波、赵小磊

(责任编辑 熊易芳)

猜你喜欢

县级融媒体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甘肃模式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模式之思考
县级融媒体建设不容忽视的四个要点
关于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探索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浙江经验
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
新时代关于县级融媒体建设的问题思考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不仅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
加强全媒体建设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县级融媒体推动乡村振兴的若干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