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理合一,证算并举

2021-11-16雷小华

广东教育·高中 2021年10期
关键词:五音三棱锥二面角

雷小华

2021年是广东省新高考文理合卷的第一年,立体几何大题与往年相比,分值不变,题序后移至二十. 试题以三棱锥为载体,先要对空间位置关系进行定性论证,后要利用二面角进行体积的定量计算. 考查数形结合、直观想象及运算三大能力. 紧抓基础与核心,融合往年文理考查热点,虽平淡常规,却细思巧构,寓意深远. 仔细品味,意味深长,概括如下:

推证乐章,取自“五音”;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建系与否,高效为标;文理合一,证算并举.

以上仅个人观点,为抛砖引玉而已. 下面对试题略作分析.

一、试题与简解

【试题】(2021年新高考全国Ⅰ卷数学第20题,12分)

如图1,在三棱锥A-BCD中,平面ABD⊥平面BCD,AB=AD,O是BD的中点.

(1)证明:OA⊥CD;

(2)若△OCD是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点E在棱AD上,DE=2EA,且二面角E-BC-D的大小为45°,求三棱锥A-BCD的体积.

【简解】(1)∵ AB=AD,O为BD中点,

∴ AO⊥BD,

∵ AO?奂面ABD,面ABD⊥面BCD,面ABD∩面BCD=BD,

∴ AO⊥面BCD,

∵ CD?奂面BCD,

∴ AO⊥CD.

(2)解法一,几何法:

过点E作EF⊥BD交BD于F,再过点F作FG⊥BC交BC于G,连接EG,如图2. 设AO=m.

由(1)可得EF⊥面BCD,故AO∥EF.

根据三垂线定理可知:∠EGF即为二面角E-BC-D的平面角,故∠EGF=45°,

∵ DE=2EA,

∴ EF=m,OF=.

∵△ OCD是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O为BD中点,

∴ BC⊥CD,BC=.

故GF∥CD.

由=得,GF=.

在Rt△EFG中,∠EGF=45°,故m=,即m=1.

∴ S△BCD=×CD×BC=×1×=,

三棱锥A-BCD的体积VA-BCD=·S△BCD·AO=.

解法二,坐标法:

以O为坐标原点,OD为y轴,OA为z轴,在平面BCD内过C且垂直OD的直线为x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如图3. 设AO=m. 则C(,,0),D(0,1,0),B(0,-1,0),A(0,0,m),E(0,,m),

故=(0,-,-m),=(,,0),

设平面EBC的法向量为=(x1,y1,z1),则

·=-y1-mz1=0,·=x1+y1=0,即2y1+mz1=0,x1+y1=0,令y1=-1,∴ z1=,x1=,∴ =(,-1,).

由于平面BCD的法向量为=(0,0,m),

故cos〈,〉==,解得m=1,∴OA=1,

∴S△BCD=×CD×BC=×1×=,

三棱錐A-BCD的体积VA-BCD=·S△BCD·AO=.

二、试题分析

(一)解答分析

解答前要先思考以下问题:

在第(1)问中,

①试题给出面面垂(平面ABD⊥平面BCD),你将怎样用好这一条件?会想到什么?

②有解题思路后,能把推理论证的过程完整表达出来吗?

③第(1)问的证明能用坐标法来证吗?

第(2)中,

①题目给的二面角E-BC-D的大小为45°,将如何使用?

②已知条件△OCD是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你对这一条件能生成的结果有感觉吗?有什么结论产生?

③选择什么方法做第(2)问?是几何法?还是坐标法?

(二)解答点睛

1. 推证乐章,取自“五音”

题目首先给你一个面与面垂直的条件,你能否熟练想到面面垂的性质定理?接下来如何用好这一定理?若要回答好这些问题,关键在基础!即平行、垂直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这一基础知识(本文戏称“五音”). 另外,值得特别提醒的是,不光要会,而且要全面熟练地掌握!否则,本题解答时将犯“会而不全”的错误,导致丢分!比如:在得出AO⊥面BCD之前,若①AO⊥BD,②AO?奂面ABD,③面ABD⊥面BCD,④面ABD∩面BCD=BD这四个必须满足的条件没有写全而被高考阅卷人扣分.

所谓“五音”要全,即需熟练掌握下面图4~图6的推证内容.

高考中,立体几何大题第(1)问的作答一般都需要用“五音”对空间几何体的位置作出定性的推理论证,用“五音”点燃“心灯”,照亮前行,谱写出动听的“乐章”,有时,也为第(2)问的建系作答提早作好了准备. 试想,若某考生“五音”不全,能奏出美妙动听的“乐章”吗?

2.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初中的平面几何知识也是解好立体几何大题的基础知识,不容小视!在第(2)问中,已知△OCD是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加上O是BD的中点,图7,你能否快速得出BC⊥CD、BC=这一结论呢?根据对往年这道题的分析,题目一般都会钩连初中的平面几何核心知识,给出一些聚集了丰富几何特点与条件的特殊图形,如正方形、正三角形或60°角的菱形等,经常交替出现,已成为构建高考数学试题中的重要元素. 在下面的常见图形中,请理解熟记其几何特性,做到一眼便知.

①在图8中,当AD=BD=CD(ADB三点共线)时,三角形ABC是Rt△;

②在图9中,有一角为60°的菱形,除四边相等且对角线互相垂直外,还需注意图中线段的比例关系,如DO ∶ AD ∶ AO=1 ∶ 2 ∶;

③在图10中,有一角为60°且下底长是上底长的两倍的等腰梯形,请注意图中有三个等边三角形,要关注图中的垂直关系与线段的比例关系,若H为AE的中点,则HD⊥AB,AH ∶ AD ∶ DH=1 ∶ 2 ∶,AH ∶ HB=1 ∶ 3.

另外,本题中用到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在图11中,由AO∥EF,DE=2EA,可得EF=OA,OF=OD;在图11中,由GF∥CD,FD=2OF,OB=OD=CD=1,则FG=.

再者,理解记住一些常见的结论.

如图12,菱形ABCD中以BD为折痕把三角形ABD折起的过程中,一个明显结论是:BD⊥AC、BD⊥A1C、BD⊥A2C……

又如,课本必修2P79B组第2题正方体ABCD-A1B1C1D1中,如图13,有以下常用结论:

①DB1⊥平面A1BC1,DB1⊥平面ACD1;

②H为三角形A1BC1的中心,且HB1三等分DB1;

③ 平面A1BC1∥平面ACD1,且距离为DB1的;

④ 三棱锥B1-A1BC1的体积=·.

3. 建系与否,高效为标

当你权衡了几何法与坐标法的优劣,舍去几何法,选用坐标法来解答立体几何问题时,为方便施展,建好空间直角坐标系将是重要的第一步.

建系时首先需对底面与侧面有清楚的认识,考虑坐标系如何最大程度依附好指定的空间图形,形成最直接、最明显的位置与数(度)量关系,产生二维与三维、局部与整体相互联系的便利通道,这样才能突破建系难点.下面选取一些建系惯例,以供参考.

(1)含60°角的菱形,如图14.

(2)正方形、矩形、直角三角形,如图15.

(3)梯形(由三个正三角形拼成),如图16.

在本题中,较好的建系方法是,以点O为原点,在平面BCD内过点O作BD的垂线为橫轴,以OD方向为纵轴,OA方向为竖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如图17.

第二步,写对所需点的坐标. 在本题中,写对点C的坐标是难点,也是关键一步,此步一错,后续皆错!

一般地,难写的点可体中取面单独画图分析. 如图18,点C(,,0)的坐标就一目了然. 另外,求平面的法向量时,若某点的坐标不易写出,看是否能绕过不写,而从图形中通过向量运算求出所需向量,效果也很好. 比如,在图三中,若你感觉求点E的坐标有困难时,可绕过不写,而考虑求出,即=+=(0,m,m),这样,同样为求该平面的法向量提供了有利条件.

当做好一些基础性的准备工作后,下面就看你是否熟记了空间三(个)角公式了. 请看下表.

第(2)问到底用什么办法更省时省力,高效作答,就今年这道题来说,前面用的几何法既省时又省力,显然好过坐标法.

若选择用几何法处理三(个)角问题时,一般需遵循“作、指、证、算” 这四个步骤,熟练于心,不可或缺. 在这里,重点介绍用三垂线定理作锐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开头第一步“作”字诀.

如图19中,左图是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图,右图是用三垂线定理作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效果图. 步骤如下:

①选取半平面?琢内(非公共棱)一点P,作另一半平面?茁的垂线PH,垂足为H;

②过点H作公共棱l的垂线HG,垂足为G;

③连接PG.

根据二面角的平面角定义,可证∠PGH即为二面角的平面角.这时,解好此Rt△PHG就可以知道二面角的大小了.

例如,图20中,AB⊥平面BCD,BC⊥CD,AB=BC=CD,试问二面角C—AD—B的大小是多少?

若用几何法处理,第一步“作”很重要,操作如下:取BD的中点E,易知CE⊥平面ABD,作EF⊥AD交AD于F,连接FC,则二面角C—AD—B的平面角?兹就是图中∠CFE的大小,可求得?兹=60°. 其證明与计算请自己完成.

当然,还有其它方法如面积射影法等,在这里就不作详细介绍,仅把结论陈述如下.

如图20中,PC⊥平面ABC,三角形ABC是三角形PAB在面ABC上的射影三角形,设二面角P—AB—C的大小为?兹,则cos?兹=,请对结论进行思考并作证明.

对于偏爱几何法作答的考生,建议切实掌握常见的“三角”(线线角、线面角、面面角)的定义及相应的作图方法,其中利用三垂线定理(或逆定理)作二面角的平面角尤其要熟练掌握. 在解答过程中把“作、指、证、算”这四步必要过程写清楚,确保胜券在握.

平时练习中,建议两法都要练,两法都过硬. 这样,在临场发挥中才能左右逢源,择优而行.

三、文理合一,证算并举

今年是立体几何文理合卷的第一年,试题应有一定的导向定调功能. 从试题考查目标来看,把过去文科的体积运算与理科的角度运算加以融合,保留了文理共同的推理证明. 在第(2)问的处理办法中,既可以用偏重推理论证的几何法作答,又可以用爱好运算的坐标法求解. 或许,这种设计将是未来高考立体几何大题的走向?

『例1(变式一)』

如图21,在三棱锥A-BCD中,OA⊥CD,AB=AD,O是BD的中点.

(1)证明:平面ABD平面BCD;

(2)若三棱锥A-BCD的体积为,且△OCD是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点E在棱AD上,DE=2EA,求二面角E-BC-D的大小.

【简解】(1)∵AB=AD,O为BD中点,

∴ AO⊥BD,

∵ OA⊥CD,BD∩CD=D,BD?奂面BCD,CD?奂面BCD,

∴ AO⊥面BCD,

∵ AO?奂面ABD,

∴ 面ABD⊥面BCD

(2)解法一,几何法:

过点E作EF⊥BD交BD于F,再过点F作FG⊥BC交BC于G,连接EG,如图22. 设AO=m.

由(1)可得EF⊥面BCD,故AO∥EF.

根据三垂线定理可知:∠EGF即为二面角E-BC-D的平面角,

∵ DE=2EA,

∴ EF=m,OF=.

∵ △OCD是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O是BD中点,

∴ BC⊥CD,BC=.

∴ S△BCD =×CD×BC=×1×=.

∵ VA-BCD =·S△BCD· AO=,

故m=.

由GF∥CD得=,故GF=,

在Rt△EFG中,tan∠EGF==,

∴ ∠EGF=60°.

即二面角E-BC-D的大小60°.

解法二,坐标法:

以O为坐标原点,OD为y轴,OA为z轴,过O且垂直OD的直线为x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如图23. 同解法一可得AO=.

则C(,,0),D(0,1,0),B(0,-1,0),A(0,0,),E(0,,),

故=(0,-,-),=(,,0),

设平面EBC的法向量为=(x1,y1,z1),则

· =-y1-z1=0,· =x1+y1=0,即2y1+z1=0,x1+y1=0,令y1=-,∴ =(3,-,2).

由于平面BCD的法向量为 =(0,0,1),设二面角E-BC-D的大小为?兹,则?兹=〈 ,〉.

故cos?兹=cos〈 ,〉==,∴?兹=60°,即所求二面角E-BC-D的大小为60°.

『例2(新情景)』

如图24,棱长都相等的正四棱锥P-ABCD中,E为底面ABCD的中心,F为侧面PAD的重心.

(1)證明:EF⊥平面PAD;

(2)若此棱锥的侧面积与体积的比值为,点G在棱PC上,求直线BG与平面PAD所成角的正弦值的取值范围.

【解析】(1)(方法一):

如图25,连接PF并延长交AD于H,连接EH,连接PE.

∵ 正四棱锥棱P-ABCD长都相等,F为侧面PAD的重心,

∴ PE⊥平面ABCD,H为AD的中点,

∴ PH⊥AD,HE⊥AD,

∵ HE∩PH=H,PH?奂平面PEH,HE?奂平面PEH,

∴  AD⊥平面PEH,

∵ EF?奂平面PEH,

∴ AD⊥EF.

设棱长为2m,则在Rt△PEH中,FH=,HE=m,

cos∠EHF==,

故在△EFH中,由余弦定理可得:

EF==,

∵ FH2+EF 2=(m)+(m)=m2=EH2,

故EF⊥PH.

∵ AD∩PH=H,AD?奂平面PAD,PH?奂平面PAD,

∴ EF⊥平面PAD.

(方法二):

如图26,以E为原点,以AB中点、CD中点所在的直线为x轴,以BC中点、AD中点所在的直线为y轴,以EP所在的直线为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E-xyz. 设棱长为2m,则PE=m.

∴ A(m,-m,0),D(-m,-m,0),P(0,0,m),由三角形重心公式得F(0,-m,m),

∵ =(-2m,0,0),=(-m,m,m), =(0,-m,m),

且·=(-2m,0,0)·(0,-m,m)=0,·=(-m,m,m)·(0,-m,m)=0,

故⊥,⊥,即AD⊥EF,AP⊥EF,又AD∩AP =A,

∴ EF⊥平面PAD.

(2)(方法一):设此棱锥的棱长为2m,则PE=m.

∵ 侧面积与体积的比值为,

故==,解得m=1,∴ PE=.

以E为原点,以AB中点、CD中点所在的直线为x轴,以BC中点、AD中点所在的直线为y轴,以EP所在的直线为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E-xyz,如图27.

∴ B(1,1,0),设G(-?姿,?姿,(1-?姿))(0≤?姿≤1),直线BG与平面PAD所成角为?兹.

则=(-?姿-1,?姿-1,(1-?姿)),由(1)知:=(0,-,)为平面PAD的法向量,

故sin?兹=cos〈,〉

==·.

令f(?姿)=(0≤?姿≤1),则

f ′(?姿)=<0,故f(?姿)在[0,1]上单调递减,故f(?姿)∈[0,1],所以sin?兹∈[0,].

(方法二):如图28,连接DB,由(1)中方法一知:EF=,

故点B到平面ADP的距离为dB-ADP=2EF=.

当点G与点P重合时,设直线PB与平面PAD所成角为?兹1,则sin?兹1==;

当点G与点C重合时,BG∥平面PAD,线面角的正弦值为0.

因点G由点P移至点C时,直线PB与平面PAD所成角由大变小,直至变为0. 故sin?兹∈[0,].

『练习(好题重做,江门市2021年一模试题)』

如图29,四边形ABCD为菱形,四边形BDEF为平行四边形,FA=FC,AB=2,∠DAB=60°.

(1)求证:AC⊥BF;

(2)若FB=FD,且二面角E-AF-B为135°,求多面体ABCDEF的体积.

【答案】(1)略;(2)2.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具体的空间事物的情境认知并进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考中主要通过立体几何这道大题来考查. 在高三进行完一轮复习后,重点应抓住平行与垂直的推理论证及三角一积的计算求解,练就熟知解题思路,把握关键图形,透析位数(位置与数量)关系,选择高效方法,准确快速作答. 总而言之,那就是夯基熟五音三角,择法奏证算乐章.

责任编辑 徐国坚

猜你喜欢

五音三棱锥二面角
“五音戏+”的全生态传承
巧用“三招”,妙求二面角
五音戏绪论
三棱锥中的一个不等式
求二面角的七种方法
论儒家思想中“五色”“五音”与生命灵性和谐的联系
二面角与法向量夹角的关系
两道三棱锥题目的探究
侧面两两垂直的三棱锥的一个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