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按摩联合电针促进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临床观察
2021-11-16潘晓维牟兴朗植俊华
潘晓维,牟兴朗,植俊华
(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重庆 垫江 408300)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较传统开腹术式具有创伤性小、恢复时间短等优势,是治疗胆囊结石等胆道疾病的首选方式。由于持续麻醉抑制、手术创伤、腹腔暴露、术中牵拉等刺激因素,胃肠功能受到抑制,导致术后早期出现胃肠功能紊乱,表现为术后肠蠕动消失、肛门停止排气排便。一般术后48~72h肠道功能逐渐恢复正常,若72h后仍未自主肛门排气排便则会引起腹胀甚至机体内环境紊乱及诱发各种并发症[1]。本研究用穴位按摩联合电针促进肠功能恢复,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60例,均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行LC治疗患者,按随机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26~71岁,平均(53±12)岁。对照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28~70岁,平均(52±1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4年,上海)》[2]胆囊结石诊断标准,符合《胆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3]胆石症肝胆湿热证诊断标准;②术后出现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恶心呕吐等症状;③无腹部手术史,意识清醒;④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严重肝、胰、肠、胃等疾病;②脑、心、肺、肝、肾及造血系统有严重疾病,包括恶性肿瘤;③不能耐受按摩或针刺;④严重畸形、残疾、无劳动力者及无独立行为能力责任。
2 治疗方法
两组术后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包括止痛、禁食禁饮、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
观察组加用穴位按摩及电针治疗。按摩双侧足三里、三阴交、合谷,以右手拇指指尖对穴位进行垂直着力,向下用力以点、按、揉的方式按摩,要求取穴准确,力度逐渐加重,以有酸胀感为度,每穴3min,每日1次。针刺取双侧足三里、上巨虚、水道、天枢穴,患者仰卧位,确保无菌操作,用一次性针灸针直刺进针,得气后进行连续波电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留针30min,每日1次。
3 观察指标
肠鸣音恢复评估指标:手术后6h起用听诊器每2h腹部听诊1次,每次5min,夜间酌情处理,以不影响患者休息为宜,听到肠鸣音为肠蠕动恢复。
肛门排气评估指标:自觉有肛门排气时即为首次肛门排气。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自主排气排便时间等肠功能恢复时间。
用SPSS25.0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疗效指数大于等于90%为痊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疗效指数70%~89%为显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疗效指数30%~69%为有效。未达到“有效”标准为无效。
5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肠鸣音恢复时间及自主排气排便时间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肠鸣音恢复时间及自主排气排便时间比较 (h,±s)
表2 两组肠鸣音恢复时间及自主排气排便时间比较 (h,±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 肠鸣音恢复 自主排气 自主排便对照组 30 52.10±3.99 58.37±7.08 69.43±5.62观察组 30 39.33±5.25△ 43.33±6.34△ 55.70±6.64△
6 讨 论
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属中医“胃脘痛”、“胁痛”等范畴[4]。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腑气通则五脏安,若腑气不通,则脏气不安,脏腑之气升降失常,气机不畅,导致胃脘痛、胁痛等。治当理气通腑。
穴位按摩针刺有疏通经络、条畅气机功效,能健脾和胃、通畅脏腑,促进胃肠功能恢复。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具有调理脾胃、通经活络、行滞消胀之功,能调节脏腑气机,促进胃肠蠕动;三阴交络属足太阴脾经,为三阴经交会穴,能调理脾胃、疏通脏腑之气;合谷穴属足阳明大肠经,为足阳明大肠经原穴,能调和脏腑、活血调经,具有促进肠蠕动的功效[5]。三穴配伍,共奏和胃通腑、通畅气机之功。水道、天枢、上巨虚均络属足阳明胃经,用治腹胀、腹痛、便秘等胃肠道疾病,与足三里配伍交通上下气机,共奏舒畅肠腑之功。按摩与电针并用达到理气消滞、行气活血的功效,能促进LC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
LC术后用穴位按摩联合电针可缩短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排便时间,缩短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促使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