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标背景下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以某地方财经院校为例

2021-11-16

体育科学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学分课程体系专业

王 雁

(山西财经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高等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多次强调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是新时代加快教育强国建设的着力点。总书记强调,“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1]。总书记对高等教育的最大关切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和基础平台,制订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就是回应总书记的最大关切[2]。《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的颁布表明了国家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和新专业建设,深化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决心。

根据教育部关于最新本科专业目录修订意见,体育经济管理专业成为工商管理类下特设专业(120212T),实行按需设置与动态管理相结合的建设思路[3]。而在此次《国标》的“适用专业范围”中指出“特设及相关专业可参照执行”,即《国标》对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并没有明确要求。那么,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在既不属于体育学类,属于工商管理类特设专业,又无标准可参照执行的背景下,如何以《国标》为依据,借鉴国内外优秀经验,结合地方经济与社会人才需要,依托学校学科资源优势,开展我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将对新时代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山西财经大学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

1.1 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山西财经大学体育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于2013年10月正式获批,2014年6月正式招生,年招生规模80~100人(2014年招收一个班,计42人),目前,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已招收六届共511名本科生。学院依托学校经、管、法、文、理、工、教多科性支撑的学科优势,以市场为导向,逐步形成了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办学思路,构筑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广适应、高素质、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1.1.1 生源质量

山西财经大学体育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于2014—2019年分别在山西、河北、山东、四川、陕西、湖南六省按照专业成绩达到各省规定的最低控制线后以文化考试成绩从高到低进行录取(见表1)。近六年国家统一高考录取的本专业学生的入学平均(标准)分数为66.45,国家统一高考录取的本专业山西省学生的第一志愿录取率为95.56 %。

表1 山西财经大学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2014—2017年招生计划

1.1.2 培养目标

(1)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的符合程度。山西财经大学体育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工商管理、经济学、体育经济与产业管理理论基础以及现代体育组织和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有广泛的体育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能够适应国内外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能够胜任体育俱乐部管理、体育赛事管理、体育场馆管理以及其他体育产业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和应用型的体育产业管理人才。

(2)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对培养目标的支撑程度。山西财经大学体育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以强化培养学生体育经济与体育产业管理两方面的能力为重点,通过通识课程教育培养学生的经济、管理、政治、文化、美学等素养,借助我校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优势开设相关课程。学校注重多学科的交叉与互融,使学生形成丰富的知识结构,为应对体育行政管理、体育产业管理、俱乐部管理中实际问题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敏锐的思维结构,集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操作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于一体。同时,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注重树立多元的文化理念,积极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以培养其解决国际体育相关问题的能力。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着力构建“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及社团和社会实践—专业实践实训”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兼具的“学术创新型”和“实践创新型”两类人才。

1.2 课程体系

以此次《国标》中工商管理类要求为指针,“特设及相关专业”虽无标准可参照执行,然而我国体育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开设18年来,其历经体育专业院校—综合性大学—财经类院校办学的不断尝试和创新,在发展学科专业、完善办学环境、培育办学条件和建构培养体系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为本次体育经济与管理人才培养的探索提供了借鉴。本研究对浙江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中央财经大学、南京体育学院、山东财经大学和山西财经大学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进行了文本分析,分批组织骨干教师前往华东8所,华北4所院校,华中6所院校进行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调研,在结合最新社会人才需求状况的基础上,采用特尔非法(专家咨询法)对全国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就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实训与实践、创新要求等方面进行多轮意见征询,构建体育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

1.2.1 课程体系设计依据

课程承载着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功能,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和落脚点。一方面,本次颁布的《工商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在课程体系方面提出要求:“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通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包括实训课程、实习、社会实践及毕业论文(设计)。本学科各专业培养方案总学分应控制在140~160学分。其中理论教学学分比例应不高于85 %。工商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管理学、战略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创业学、公司治理、运营管理等课程。专业选修课及通选课的比例应不低于25 %。实践教学学分应不低于总学分的15 %。”

另一方面,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4号)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有关文件精神[4],按照“大类培养、自主分流”改革总体方向,创新“大财经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校通修课程+大类学科课程+专业发展课程+开放选修课程”大类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国标》为参考依据,结合前期调研分析结果和该专业办学基本情况,学校通修课程由学校统一设置、大类学科课程原则上结合专业类意见由学校设置;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构建有利于地方财经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学体系(见图1)。

图1 体育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框架

1.2.2 课程体系框架

(1)学校通修课程。“学校通修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公共必修课程两部分,课程总学分原则为60个学分。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要求各专业按照国标与开课学院(专业)结合教学自行确定报学校统筹。必修课程包括大学语文、大学英语、大学数学、大学计算机、大学体育、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等。其中“通修必修课”由学校统一开设,约44学分。着力强化数学、外语、计算机和经济学、管理学基础教育,强化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形成人格养成、知识探索、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打造课程平台培育优秀师资授课。其中,数学类、外语类、计算机类通识基础课实施按专业分层供需教学改革试点,为学院提供多元化分层课程清单,需求学院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求选择相应层次课程。

(2)大类学科课程。构建大类学科课程平台,提升“经济学、管理学、数学、外语、计算机”等财经基础课程或延续性教学比重,特色课程提升按照基础性、公共性和学术性原则设置,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专业兴趣,具备今后在该学科大类向任一专业发展的适应能力。“大类学科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课程总学分为34学分。其中:必修课学分约24学分(包括体育管理学3学分,体育市场营销学3学分),选修课约10学分(包括体育产业经济学2学分)。

(3)专业发展课程。专业发展课程在严格落实《国标》要求基础上,同时开设符合财经特色、专业特色等培养目标所需课程。专业发展课程应结合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发展实际科学设置,体现专业认证、国际认证等教学评价要求,探索参照国际、国内同类一流标准推进课程建设。鼓励专业结合自身实际优化课程体系、缩减课程学分、提高课程质量。“专业发展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组成,原则上专业发展课总学分控制在42学分以内,其中:必修课约26学分,选修课约16学分。必修课须完整设置符合《国标》具体教学要求的专业必修课程,以“规范严谨、精炼优质”为建设目标,必修课门数原则上不少于8门;选修课严格对照《国标》开足“X”组群要求的专业选修课程,以“拓展延续、逐级递进”为设置依据,体现专业前沿信息并反映地方财经院校办学特点、教学相长特色,原则上不少于9门;学年论文2学分2周、毕业论文4学分4周、毕业实习2学分2周(表2)。

表2 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专业发展课程体系

专业发展课程中选修课分为两个模块供学生选择,学生应在体育类、管理类两个模块选择一个模块(只能选择一个)学习,每个模块都是一个整体,各有25.5学分;体育类模块,其课程以运动人体科学知识和运动专项为主要内容;管理类模块,其课程以管理和市场营销知识为主要内容。操作方式为:第四学期末,学院根据年级人数和学生选报项目情况,确定第五、六、七学期所开的课程。

(4)开放选修课程。“开放选修课程”原则上控制在10学分以内(含素质拓展学分),鼓励专业开设素质性、研究性、创新创业类课程,鼓励学院专业广范围、多层次设置开放选修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修读本专业或跨大类、跨专业感兴趣课程。开放课程可用于转换境内外交流学习的课程学分、冲抵转专业前后的剩余课程学分。“开放选修课程”由开放选修、公共选修和素质拓展三部分组成(表3)。

表3 山西财经大学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开放选修课程体系

(5)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践、实习和实训为代表的课程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和社会实践。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适度增加了实践环节课时和课程数,避免了基础课程实验与专业课程实验的重复,并设计了综合性、研究性、专题性实验项目,旨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1.3 专业人才培养创新

1.3.1 创新价值观引导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从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现代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来看,需要一大批具有爱国情怀、爱党爱国、忠诚敬业的管理者。本专业以体育管理学(体经管专业大类必修课程)、二十四式太极、健美操、跳绳(体经管专业选修课程)为首批省级精品共享课程的建设契机,紧抓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积极推进以“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系统权变的管理思维,善于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敢于担当积极作为的奉献精神”为价值引领的课程思政建设。将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1.3.2 创新“大类培养,拓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

在以“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与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5]为指导思想的指引下,围绕“着力培养卓越高素质专门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国际视野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国标背景,建立以能力组织培养为导向的“大类培养,拓宽口径”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首先,根据不同人才培养方向和课程特点,提出了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校与企业互动的“双规并联”的教学方法改革。体育管理学课程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获批山西省精品共享课程,体育营销学课程实施“情景案例”教学法,体育科研方法课程运用“任务化”教学法,体育社会学课程实施“体育社会话题辩论”教学法,社会体育发展前沿课程运用“模拟招聘”教学法等,均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其次,注重学情分析,针对不同基础学生进行分层次分类别因材施教。基于课程目标,接受教学任务后,课程组充分开展对于不同基础学生的学情分析,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和文、理科背景讨论并规划各模块内容对应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最后,教学组织与实施突出学生中心地位,注重发挥教师引领作用。采取“教、学、做”三位一体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课程内容讲解、问题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则重在点评、总结,让学生了解结论的思考路径,把握内在逻辑,教会学生如何打开知识的“黑盒子”,帮助建立一整套相应课程的思维框架。

1.3.3 创新分层递进实践教学体系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拓宽和丰富实习实践渠道,采用“线上学术调研”“家乡实地实践”“学生宣讲活动”“校友寻访活动”多种形式开展实习实践活动。结合以大运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太原国际马拉松为代表的系列赛事志愿服务品牌为核心的学校、政府、企业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建立多个体育经营管理人才教育实习实践基地,形成了支撑学生体育经营管理实践活动的稳定校外实践基地群,为学生企业实习和实践提供了保障[6]。通过打造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实现校内外、课内外、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模式,开展了基本技能、综合能力、体育经营管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多层次培养。构建了“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和创新实践”分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1.3.4 创新校内外、全程化专业导师制

建设了高水平、高学历、强体育经营管理实践能力的“两高一强”师资队伍,创建并实施了班级辅导员+研究生助理+本科导师+行业导师的“校内外、全程化”导师制。一方面,组建了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大学生创新团队,依托专业导师队伍,带领本科生开展常规化的科技创新活动。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科研反哺教学功能,注重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本专业教师以中青年博士为主,科研能力比较强,在教学中能够把自身研究成果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以课程与学年论文、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申请相结合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科研能力培养,挖掘学生的科研潜力。如,“迈晋户外”为题的全国大学生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大赛项目,“八号看台”为题的省级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均源于教学科研实践的启发。

1.3.5 创新校企、师生、校院多重多维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构建以学生评教、教师互评、教师自评、学生学风督导、教师督导、本科导师、教学团队及学生会等为主体的多重质量监控手段,结合毕业校友、用人单位、实习企业、校外实践基地、校企联合培养校外行业导师等构建校外教学效果反馈点,建立校内外结合的“过程跟踪效果反馈一体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2 山西财经大学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

2.1 专业发展与课程建设取得成效,示范效应明显

2.1.1 以与职业岗位无缝对接的思路,构筑人才培养路径

考证轨道突出环境真实化、过程标准化、人员职业化的要求,按照创设岗位—提供平台—学习训练—应用实践—证书考取—职场检验—反馈完善的考证轨道贯穿不同学生大学四年的全过程。山西财经大学体育学院先后承担了太原国际马拉松、2016 亚洲 BMX 小轮车锦标赛、CUBA (西北赛区)和 WCBA 等赛事的志愿者服务工作,受到赛事组织方的高度认可。学院与中体倍力、山西兴瑞体育文化有限公司等签订合作协议,将校内学习与企业学习相结合,使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并行的双轨体现了深度融合且共同培养具有体育职业资格证书的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连接特征,并以“主动适应体育行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目标,以“知识获取、技术掌握、技能储备”为核心,以“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突破,实现学生职前教育与职后发展的无缝对接。

2.1.2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最终提高学生就业率

以体育术科为核心、以体育理论课为辅助,强调体育经营管理实践培养方向的课程体系。延长专业实践选修课程的教学时长,并增加专选辅修项目。最终实现了“教学—实训—实践—联动”的良性循环。“教学”,即完善了以体育专项选修课为核心课程模块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训”,即加强以中体倍力为代表的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实训基地建设;“实践”,即通过学院下辖体育俱乐部引进国家健身健美教练资格培训课程。以2019年为例,毕业76人,就业率89.47 %。其中27.63 %为国内外硕士,其余大多进入了大中型企业、体育公司及各类学校。数据显示,初次就职体育教育和体育产业岗位比为2∶3,基本均衡,毕业生离职率低、职业岗位忠诚度高。联动的良性循环使得本专业一次性就业率位列学校前茅(表4),且近三年就业率较为稳定(表5)。

表4 山西财经大学2020年各学院毕业生就业率统计表(数据截至2020年10月9日)

表5 2018—2020年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升学)情况

同时,从多方面反馈看,近年来我校学生主动实践意识显著增强,自主科研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毕业生社会美誉度逐年提升,在商业健身培训、高中小学体育教师、公安消防、证券银行、党政机关、自主创业服务社会等领域,都有我校优秀毕业生身影。专业创新人才教育成果在地方院校同类专业中产生较大影响。

2.1.3 进行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改革

结合教学团队建设,开发了专业资源库、系列多维课件和学习网站,为学生自主学习奠定基础。而且着重加强了网络课程建设,“体育概论”“运动生理学”两门核心课程成为学校首批建设的网络课程,在初期建设验收合格,进入下一步实施工作阶段。“体育市场营销学”课程利用“多媒体演示情境案例教学—课堂模拟营销团队互动—以学生为营销主体的自我推广—角色互换模拟与辩论”的课程改革模式取得较好的反馈,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专业教师尝试将课堂辩论、模拟招聘引入课堂,起到了较好效果。“体育科研方法”“体育服务与管理”等课程教学创新运用“任务化”教学方法,结合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各阶段任务安排,建立了过程性评价形式,对于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与创新思维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2.2 教师教学素养提升,教学效果显著

2.2.1 教学团队实力稳步提高

学校立项并支持13万元建设的体育理论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和技术课程教学团队经过2013—2017年五年的建设,验收合格,形成了一支结构优化、教学质量高、教学观念新的教学团队。

2.2.2 教学相长,教学反哺教师综合素养提升以优化师资

通过开展教学观摩大赛、教研室听课、青年教师助课、学生评教等活动,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教学团队中有多位教师获得学校“教学风范奖”“教学观摩一等奖”等表彰。建设了高水平、高学历、强体育经营管理实践能力的“两高一强”师资队伍,创建并实施了班级辅导员+研究生助理+本科导师+行业导师的“校内外、全程化”导师制。组建了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大学生创新团队,依托专业导师队伍,带领本科生开展常规化的科技创新活动。

2.2.3 想方设法提升教师教学素养

一是加强对外交流,利用国家留学基金委、山西省教育厅以及学校出国专项基金支持,选派专业骨干教师进行海外访学,并将在海外学习的优秀经验应用在日常教学中,使学生受益。二是提高教师实践操作能力,重点培养高级别裁判员,以指导带动学生实操水平的提高。目前学院拥有国家级及以上级别裁判员10人,对学生起到了较好的引领作用。学生在本科毕业前普遍拥有两个项目的国家二级裁判员证书,近五年有23人获得国家一级裁判员证书。

2.3 学生学习自主性增强,创新能力提升

根据国家相关文件规定,在人才方案中增添创新创业的课程,并在其他课程中增加与体育相关的创新创业相应内容[7]。通过校企联合、院企联合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以运动健康管理、体育赛事策划与管理为平台优先选择的项目做到校企共建、院企共建,师生共享,最终实现了“教学—辅导—支持—联动”的良性循环。“教学”,即理论课教学大纲中增加创新创业内容;“辅导”,即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师辅导团队的建设;“支持”,即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此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撰写发表学术论文的学生逐渐增多;本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获批多项校级、省级、甚至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并在兴晋挑战杯、互联网+、全国大学生体育产业创新创业等比赛中获得了较好成绩(见表6)。

表6 2018—2020年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实践类获奖情况

续表6

3 结语

在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及高等教育四十条的引领下,在15年的社会体育(体育管理方向)以及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我们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以教学质量国标为实践纲领,通过实行“双规并联”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教学—实训—实践”的联动教学模式;在特色课程建设上,增加了选修模块,构建了符合实际、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积极与省内体育企业联系,为本专业学生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校外实训体系,使该专业的就业、考研等指标值逐年提高,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体系和手段,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等多方面创新。

猜你喜欢

学分课程体系专业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