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感官促醒干预模式在ICU蛛网膜下腔出血昏迷患者中的应用 ①

2021-11-16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下腔苏醒感官

刘 丹

(新野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河南 新野 473500)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为发病率较高的一种危重症疾病,具有发病突然、病情恶化速度快等特点,极易导致脑性昏迷,若未得到及时救治,可能会引起残疾,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安全[1,2]。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该疾病的病死率已经显著下降,但致残率仍居高不下,研究指出,尽早唤醒SAH昏迷患者,减少昏迷时间,对改善疾病预后具有重要作用,故如何促进患者尽早苏醒已成为医护人员面临的重要难题[3,4]。随着护理学发展不断成熟,多感官促醒干预模式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于促进昏迷患者苏醒中,可通过外界刺激,激活脑干上行系统,提高大脑皮质兴奋度,改善意识状态[5]。但临床鲜有关于其应用于SAH昏迷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分析。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多感官促醒干预模式在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内SAH昏迷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干预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06~2020-07我院ICU内收治的80例SAH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8-06~2019-06行常规护理干预的39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2019-07~2020-07行多感官促醒干预模式的41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中男19例,女20例;年龄33~64岁,平均(42.03±3.12)岁;颅内压<200cmH2O 24例,≥200cmH2O 15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2例,女19例;年龄34~63岁,平均(42.25±3.09)岁;颅内压<200cmH2O 26例,≥200cmH2O 1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有可对比性。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15》[6]内相关诊断标准,且经影像学检查确诊;②以往无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8分;④知情研究内容,签署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因其他原因导致昏迷;②严重多种器官功能障碍;③过敏体质;④存在肩手综合征;⑤合并器质性病变;⑥精神异常或智力障碍。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对患者家属进行常规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嘱咐其经常呼唤患者,同时帮助患者清洁皮肤等。连续干预3个月。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加用多感官促醒干预模式,具体方法如下:①听觉刺激:护士在进行常规护理期间,可通过呼唤其姓名、关切问候等方式与患者进行语言沟通,并向患者解释每项护理操作的作用;指导患者家属每天定时为患者讲述其喜欢的事物,回忆以往共同生活的经历等,交流时间约30min,交流中需将患者视为清醒人,以设问-回答的形式进行交流。②视觉刺激:每天早上6:00打开病房灯,持续1min后关灯,关灯1min后再打开,如此交替6次,下午6:00也以此规律交替6次;使用手电筒对准患者瞳孔照射,持续时间为30s,上午与下午各1次。③触觉刺激:a:肢体按摩:护士每天上午与下午各抚触患者双耳、脸颊,并对四肢进行按摩,抚触与按摩力度均需轻柔,15~20min/次;使用毛刷擦拭患者手掌与脚掌,采用相反刺激法(粗糙-光滑、软-硬),5~10min/次;b:冷热感知:将分别装入冷水与热水的两只橡胶手套放置在患者手掌与脚掌处,各持续2min,每次操作冷热交替5次,每天早晚各操作1次。④嗅觉刺激:取0.64g香草精油与100mL蒸馏水混合,并将其滴在纱布上,把纱布放置在距离患者头部10cm处,10s/次,1次/d。⑤运动刺激:护士对患者肢体进行被动运动刺激,定时帮助患者进行翻身与叩背,活动各个肢体关节部位,运动刺激动作需柔和,同时需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逐渐增加运动量,15~30min/次,早晚各1次。连续干预3个月。

1.4 评价指标

①GCS评分[7]:干预前与干预3个月后,分别应用GCS评分对患者昏迷程度进行评估,该量表包括睁眼、语言、肢体反应3个维度,满分为3~15分,评分越低,表示昏迷越严重。②苏醒率:干预1个月后、干预2个月后、干预3个月后,分别采用苏醒量表(Coma recovery scalr-revised,CRS-R)[8]评估患者苏醒情况,该量表包括视觉、听觉、沟通、活动、语言、唤醒程度6个方面,沟通或活动得2分为脱离最小意识状态,视觉或沟通得2分,或听觉、唤醒程度、活动得3分为最小意识状态,植物状态(昏迷),脱离最小意识状态与最小意识状态均为苏醒。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苏醒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GCS评分

干预前,两组患者GC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GCS评分较干预前高,且观察组患者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GCS评分对比分)

2.2 不同时间苏醒率

干预1个月后、干预2个月后、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苏醒率均较对照组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时间苏醒率对比[n(%)]

3 讨论

SAH主要因脑表面或脑底部发生病变,引起脑血管破裂,导致血液进入颅内蛛网膜下腔或椎管内所致[9]。重症SAH患者多处于昏迷状态,现阶段,促进该疾病患者尽早苏醒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均在不断探索昏迷患者的促醒方式,发现感官刺激在促醒中具有重要作用,包括外界声音、光线、体感等,且已有研究证实,通过感官刺激可提高该疾病患者大脑皮质活动,促进苏醒。多感官促醒干预模式包括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可通过多方面的干预使患者尽早苏醒,已有研究证实其在干预昏迷患者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GCS评分较干预前高,且观察组患者改善更明显,观察组患者干预1个月后、干预2个月后、干预3个月后苏醒率均较对照组高,提示多感官促醒干预模式应用于ICU内SAH昏迷患者可改善其意识状态,并促进其尽早苏醒。分析其原因在于,听觉刺激可使患者心情愉悦,经听觉传导通路使大脑接收到语言刺激信号,提升大脑皮层神经元活动性,改善意识障碍状态;光线能够激活发光感受细胞,刺激大脑视觉皮层;触觉刺激中实施肢体按摩与冷热感知方式,可刺激脑干系统将电位活动传导至大脑皮层触觉感受区;嗅觉是人的鼻腔内对味道的感受,嗅觉刺激可将神经感觉系统传导至大脑嗅觉中枢;运动刺激帮助患者进行被动活动,不仅能够刺激大脑皮层运动神经元,还可预防长期卧床引发并发症。上述措施实施后,均可对患者大脑皮层各个区域产生影响,进而刺激患者神经系统,使其尽早苏醒。综上所述,多感官促醒干预模式在ICU内SAH昏迷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不仅能够改善患者意识状态,还可促进患者尽快苏醒,为改善疾病预后创造良好条件,在临床中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下腔苏醒感官
综合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临床干预分析
植物人也能苏醒
1例右心房至第二肝门的下腔静脉损伤患者的急救措施探索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为什么容易再出血?
绿野仙踪
感官训练纸模
会搬家的苏醒树
感官训练纸膜
向春困Say No,春季“苏醒”小技巧
麻醉前加温输液对蛛网膜下腔麻醉患者中心体温及寒战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