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线上线下融合的“区域地理”复习策略
2021-11-16徐文芬
徐文芬
初中地理学科中,针对“区域地理”内容的复习存在时间短、内容多、知识错综复杂等困难。复习中,不少教师根据自身经验,通过讲授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再用纸笔训练来巩固知识点。针对传统课堂复习模式的互动性少、针对性弱、反馈性差的特点,笔者通过网络平台综合功能尝试构建互动性强、指向明确、即时反馈的初中地理复习教学新思路。
一、差异化选择:线上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互动平台资源包括同步备课、课堂授课、教学资源、学生作业、课后辅导、阶段练习、教学教研等功能。教师完成备课并发布课程后即可开始课堂授课,课堂授课中学生可利用移动终端进行在线学习,也可以选择在普通教室或未来教室中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混合学习中有大量的互动工具可有效调动课堂气氛,优化互动效果。会考复习容量大,对知识结构、即时反馈均有要求,系统资源的云微课、题库等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
教师线上备课需要根据分层教学的理念精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同步备课”中默认设置前学、共学、延学环节,教师也可以根据需要“自定义”授课环节。“授课环节”功能中可以选择“活动”“资源”“学科工具”,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设计选择达成目标、学习任务、学习提示、讨论交流、思维导图、课堂训练、检测作业和开放作业等项目开展课堂活动。
教师可以调用学习平台中的海量资源来选择备课素材,这些资源包括教学参考、素材、试卷、学堂特色或微云课。为活跃课堂气氛,教师也可以通过白板素材、地球与读图等学科工具来增强互动性。教师将上课的课件上传至平台后,方便学生当堂参与学习。课堂授课结束后,教师的课程资源就积累在平台上,也可以在校内、区域内共享。
海量的教育资源供给与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存在冲突,因此教师需要精选课程资源,设计适应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课程。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与程度,自主选择教师提供的线上资源,同时可在资源中搜索相关知识点进行深度学习。
在“认识国家”的区域地理教学中,教师选择了澳大利亚作为案例,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的共享课程。课堂上学生浏览本课的知识框图,在任务单上填充重要知识点,在完成知识梳理的基础上思考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生在完成知识梳理后可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进行学习方法的迁移。
教师鼓励小组长根据组内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分工与合作,擅长信息技术的学生负责移动终端的管理,以文字梳理能力见长的学生进行文本归纳,语言表达能力优秀的学生负责演讲展示。组内讨论时照顾每一位学生的需求,线上与线下全员参与,共同进步。课后学生可根据云微课进一步深入复习疑难知识点,个性化复习得以实现。
二、结构化生成:线上线下融合促进互动性学习
1.地理知识复习梳理力求结构化。
按照地理学科内在逻辑将地理知识分为五大教学主题,即地理位置、地理分布、地理特征、地理过程及地理联系。[1]按照关联化和结构化原则对地理知识进行梳理,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区域知识呈现由具体到抽象、由碎片化、无结构性到多点结构的特点,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解构,教师再通过重构知识框架,归纳区域地理复习的一般方法(如图1)。
图1 区域地理复习的一般方法
区域认知从位置出发,思考不同尺度下位置对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影响。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人地关系的角度,辩证思考“地对人”与“人对地”的影响。“地对人”,即自然环境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对地”,即人类是否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或者有无违背自然规律。通过对人地关系的思考,评价人类活动是否遵循自然规律,学生可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在人地协调观的基础上探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教师提供学习支架助力学生知识建构。
教师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区域地理的复习内容杂乱,教师可设计一个文化融合的项目——2020年“汉语桥”比赛因疫情在线上进行,来自世界各国的选手们为了让大家了解自己的国家,将用中文来进行介绍;教师可选用选手的介绍来建构情境,设计复习任务单和框图。
在制作任务单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相关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读图,研究位置对自然环境特征的影响,推导自然环境下人类的活动特征,分析国家之间的差异,由此总结出区域间文化与经济的联系。最后将情境落脚在美国学生采访中国的教育扶贫问题上,引导学生把自己代入区域内,通过沉浸式学习、专题图叠加,理解各区域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人地关系。
3.学生线下建构线上共享思维流程。
通过课堂中对知识结构的解构与重构,学生的综合思维得到一定程度的训练,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索其他区域复习的一般方法。本课以美国和巴西作为迁移区域,学生在组内进行分工,针对迁移区域的知识点进行重新建构。教师通过互动工具的图片收集功能,呈现每组的生成框架。
学生在聆听各小组讲评的过程中,通过与组间对比、与教师提供的标准框图对比,不断完善本小组的建构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常见的问题有:地理位置尺度混乱,分析地理位置的空间格局序列混乱,自然地理特征与位置分析不对应,自然地理要素罗列及内部关系分析欠周全,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特征不能对应分析,忽视人地关系问题……教师需要分析学生综合思维生成的过程,同时在其思维链的卡壳处、断裂处及时予以修正。
三、教学评一体化:整体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教学
网络平台本身所具备的海量的检测题库,为教师诊断学情提供了有力保障。教师既可引用题库检测,也可以自建题型检测。教师通过点对点的标准化题目对学生进行实时诊断,通过查看待批阅的练习即可看见学生的答题速度与正确率,从而对错误率较高的题目进行针对性补偿教学。
在编制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按照知识点对题目进行归类,并对照核心素养达成目标进行素养分类。通过检测,学生能明了自己的框架体系中需要加强的知识点和素养点,并结合教师提供的云微课有选择地进行课后延学。教师通过系统大数据反馈,判断学生的素养水平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除了知识和素养的评价外,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评价和小组评分功能,对学生个体和团队的实时表现进行过程性评价,学生也可以对教师设计的课程进行评价,从而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推进。[2]
线上课程与线下课堂融合教学的成效也取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保障课程实施效果,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视角构建课程,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指导下,学生可通过“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延习”的教学流程,在教师指导和督促辅助下,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