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是个好人,但很天真, 他只想为中国人民做好事”

2021-11-16刘国忠

国际人才交流 2021年10期
关键词:燕京大学工作

文/刘国忠

戴乐仁(1878—1951)毕业于利物浦大学,曾任燕京大学首任经济系主任

戴乐仁(T.B.Tayler),1878年生于英格兰,1901年毕业于利物浦大学维多利亚学院(Victoria College, Liverpool University)化学系,获硕士学位。1906年戴乐仁受伦敦会指派到中国工作,先后在天津新书学院、北京汇文大学工作。1919年受聘到燕京大学工作,任经济系主任兼教授。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戴乐仁积极参与中国工合运动,支持中国抗战,在指导合作社发展和培养服务工合运动的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起草中国第一份农村信用合作社章程

1906年戴乐仁到中国后,被安排到天津的新书学院工作。在新书学院,戴乐仁不仅给工科学生讲授化学,也给高年级学生讲授“工业改良”(Industrial Betterment)课程。教学中,为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戴乐仁经常带领学生和中国同事到相关的工厂调研,了解工厂在生产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1918年戴乐仁应邀参与燕京大学的筹建工作,并在1919年正式受聘到燕京大学工作,创建经济系,并担任经济系主任达11年。他主张燕京大学应当为中国建设培养人才,并在经济系开设了“当代中国经济”等课程,涉及农、林、工、贸及财政、交通、劳动等方面的经济学内容,是燕京大学经济系的重要奠基人。

教学中,戴乐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曾受华洋义赈会的委托,从9所教会大学抽调61名中国学生赴河北、江苏、山东、安徽、浙江等5个省的240个村庄展开调查,深入了解中国农村的经济状况和发展中的问题。通过研究,戴乐仁认为“中国经济的根本问题在于人口过多、生产力低下以及资金匮乏”,研究中国的经济问题,就要面向中国的实际,分析中国的情况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和途径。而要做到这一点,就有必要结合中国的实际,而不是直接学习照搬西方的经济理论。从中国农村发展的需求出发,他认为中国农村需要发展小型工业,因为这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把工业引进农村要比吸引农村劳动力进城更好。

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戴乐仁尤其热衷合作社。任燕大经济系主任时,戴乐仁就积极宣传合作社,认为有必要在燕大组织成立消费合作社,因为通过成立消费合作社,不仅可以解决当时师生购买消费品的困难,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对合作社知识的了解,掌握合作社运营的技巧,毕业后可以在推动合作社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1926年6月,燕京大学的消费合作社在学校和教职工的支持下正式成立。可惜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合作社连年亏损,被迫于1930年7月解散。即便如此,学生还是从中学习到了许多合作社运营的知识。抗战期间,学校再一次成立消费合作社时,确定办社宗旨是“在实践中教学育人”,口号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合作社组织机构严密,经营方式规范。学生们通过在办社的过程中担任合作社理事、经理、会计、采购等等职位的实践,学以致用,获益匪浅。

在燕大工作期间,戴乐仁还担任了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外籍执委,积极参与其工作。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是在1920年华北五省大旱后各地成立的赈灾团基础上成立的常设救灾机构,该机构于1922年年初开始办公,把防灾作为工作的重点。在广泛征求专家及执委的意见后,确定了两方面重点工作,即以工代赈以及建立互助性的制度,来壮大贫苦农民的经济实力。为了指导防灾工作,华洋义赈会在委托专家和教会大学师生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的同时,收集国外资料,包括英国、印度、德国等国家消费以及信用等合作社发展的资料,以供参考。戴乐仁作为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的外籍执委以及燕京大学经济系教授,积极参与了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促进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制度建设。1923年4月,戴乐仁草拟的《农村信用社章程》经总会农利分委办讨论通过,用于指导各地农村信用社的建设工作,这也是中国第一份农村信用合作社章程,内容包括社员资格、入社程序、社务分工、组织形式等。

1927年总会安排戴乐仁前往丹麦考察合作运动;1931年,他又前往英国学习社区发展项目。这些考察和学习使戴乐仁受益很大。通过考察,他认为中国可以把合作原则运用到农业市场、供应和生产中;为研究当时乡村工业以及开发、发展该类工业的项目,他组织成立了“华北工业服务社”(North China Industrial Service Union)。1934年,燕京大学在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下建立了“乡村重建研究院”(Institute of Rural Reconstruction),戴乐仁又为该学院教授有关合作的课程。根据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的报告,到1936年年底,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所办的合作社共有12560个,分布在6个省的191个县,社员达28万多人。其所推动的合作社事业,不但为中国合作组织的建设和发展立下了一块基石,而且其所采用的方法、制定的制度也被广泛应用到黄河流域以及长江流域的若干省份。

参与中国工合工作

1936年8月,戴乐仁作为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董事,参加由教育部、燕京大学等部门领导和专家组成的西北教育考察团,前往绥远、甘肃、宁夏、青海四省考察社会事务。考察历时一个多月,之后考察团向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提交了结合四省实际的教育发展补助计划。1937年戴乐仁离开燕京大学,在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任职,负责选派中国学生赴英国留学工作。当年秋天,戴乐仁再次受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派遣,与社会调查所所长陶孟和、燕京大学教授顾颉刚等一同前往甘青两省考察。考察团认为补助甘肃省教育计划的当务之急是在甘肃省省会兰州设立科学教育馆,以提升当地教学水准,服务甘肃经济建设。甘肃科学教育馆于1939年1月1日举行了成立典礼,戴乐仁积极参与该馆的筹建工作。甘肃科学教育馆的成立对调查甘肃自然资源,进行科学试验和推进社会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

戴乐仁与家人

1938年,戴乐仁在英格兰家乡时,从艾黎那里了解到开创工业合作社运动的计划后格外高兴,不久他便返回中国,在任兰州中英科学合作馆顾问的同时,帮助西北工合举办干部和技术人员的短期培训班,指导和帮助西北工合制定合作社的管理规章和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因为甘肃是西北主要羊毛生产中心,为提升羊毛产量和产品质量,戴乐仁积极推进甘肃科学研究所进行羊毛试验,为工合毛纺业的建设和工合军毯制作合同的完成,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虽然这一时期戴乐仁大部分时间都在甘肃兰州从事工业合作社的工作,但他时而也去重庆,一方面与国民党政府磋商工合组织的未来发展问题,参加工合的会议,如1939年7月戴乐仁出席了在重庆歌乐山召开的工合协会第一次工作会议,出席会议的还有孔祥熙、刘广沛、艾黎等;另一方面是展示合作社的产品,为工合发展争取国际援助。

1939年5月,戴乐仁还给国际工合组织运动(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Movement)领导写信指出,在中国西北地区,人们能感受到团结和民主发展的关键是赢得公众支持的强大而富有活力的合作运动。1939年8月,戴乐仁积极促进了“中英合作社”(Anglo-Chinese Cooperative)的成立,由克里普斯爵士(Sir Stafford Cripps)担任领导,该组织成立后积极募集资金,并为中国工合运动提供技术支持。

为工合运动培养人才

1940年春天,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决定把成都作为主要的教育中心,开办一个大的工业合作学院,为工合培养技术人才和管理干部,戴乐仁、赖朴吾等大力支持这一设想,并自愿指导、推动这一工作的开展。在金陵大学的支持下,经过认真筹备,戴乐仁代表工合与金陵大学合作在成都举办工合干部培训班,并担任该班训练委员会副主席。戴乐仁认为工合协会与金陵大学合作培养人才实在是双赢的事情。在开班致辞中,他指出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与大学合作的意义,不仅在于获得几个专家的帮忙,或在研究实验上获得一些便利,更是近代工业的发展需要依靠应用科学的进步,而应用科学又以理论科学的研究为其基础。对于工业合作运动的发展来说,不能像过去那样仅靠少数实际工作人员的努力,而是必须要扩大范围,密切与工业合作有关的各种科学专家的联络,培养工作人员的科学精神,提高工作人员对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兴趣。大学与工合协会的合作,不仅可以使其课程更切合实际生产需求,还可以让学生获得更有效的实际训练,为将来的职业做好准备,提升服务中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实际能力,对国家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在探索与大学等大型机关合作培养工合人才的同时,工合协会还根据各地工合社发展的需要组织开展各类短期培训班。戴乐仁不仅在甘肃兰州组织培训班,还先后到四川、广东等地开展类似的培训项目,为合作社人才的培养贡献自己的力量。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后,工合国际委员会将办公地点迁到成都,名誉主席仍然是宋庆龄,主席是何明华,艾黎担任代理主席,戴乐仁(时任燕京大学教授)和南京大学校长陈裕光被推选为副主席。在兰州期间,戴乐仁曾作为工合非正式的技术顾问,为工合协会高效地完成军毯制作任务作出了很大贡献,后来,和艾黎一样,戴乐仁也成为中国工合协会官方的技术顾问,指导中国工合协会的工作开展。20世纪40年代初,工合能够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该运动吸引了一大批受过良好训练的技术工人。而这些工人中就包括那些接受过戴乐仁训练的工人——来自定县农村合作社,来自中国国际饥荒救济委员会,来自铁路工程工厂、基督教女青年会以及大学。艾黎相信,以合作精神热情工作的、受过充足训练的工人,已经成功地弥补了工合社生产技术的落后。戴乐仁为推进中国工合运动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可见一斑。

1943年年底,戴乐仁前往印度,帮助印度发展合作运动,1945年戴乐仁回到英国后不久去世。

戴乐仁是位理想主义者,他认为贫穷、落后国家的人民要想自助,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组织成合作社,学习工业生产技术,以提高生活水平。他选择在西北工作,因为西北各省当时是(如今仍然是)中国经济上最贫穷、最落后的地区之一。对戴乐仁的评价,也许可以借用其女婿、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的话——“一个朴实、谦恭、善良的老绅士,他从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他是个好人,但很天真,他只想为中国人民做好事”。

由农民运动研究会出版,戴乐仁等所著《中国农村经济实况》

猜你喜欢

燕京大学工作
陈寅恪在成都(1943-1945)
新中国成立前后燕京大学外籍教师的去留抉择
中国化、世俗化与世界化:司徒雷登的大学教育观
燕京大学社会教育述评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
民国时期燕京大学英文系的优良传统探析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