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途径分析
2021-11-15陈长菊
陈长菊
摘要: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师必须强化与培育的关键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从语言与思维两个层面培育学生的能力,还要从审美与文化的视角切入,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文化理解能力,以此作为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协同发展的基石。本文即在此背景下展开研究,并探析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中渗透语文学科素养的途径。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读写结合
在初中阶段,语文素养主要分化为四个板块的内容,教师应通过课程内容的整理、教学形式的调节、语言载体的设置以及活动手段的应用等多元角度入手,才能以更加科学的方式进行素养的渗透与浸润,让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水平。
一、基于语言建构,强化语用能力
不论是读的过程还是写的要求,语用能力都是学生成长的基础所在,而这就需要学生建立语言建构的学习机制与程序。教师应在教学中帮助学生通过积累、梳理、整合等方式,完成知识到思维,思维到逻辑,逻辑到应用的学习进程,从而形成具备个性化经验的表达习惯,能够在说或写的过程中找准独具匠心的特点、手法以及情感表现方法。
在《藤野先生》一课中,笔者就设计了具有递进关系的三个学习环节。首先,学生需要自主完成阅读过程,对文中的生字词进行记录标注,同时概括总结每个段落的大致含义,进而整理故事情节,将课文进行分段处理,找到每一阶段表达的情感。其次,要求学生深化阅读,以文中不同的角色代入,思考每一阶段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和特点,并建立小组进行探讨,分析关键词句的深刻内涵。最后,要求学生找出最喜欢的一个小结,并展开剧本改编活动。比如有小组选择了鲁迅先生被学生会干事构陷的情节,通过将这个小故事扩展后,在剧本中表现藤野先生、鲁迅、干事以及其他学生角色的性格、语言特点、神态、行为等,由此既提高了学生对语言能力的运用水平,还为学生们提供了课堂剧表演的活动基础,达到了深化练习的效果。
二、把握思维发展,强化理解能力
语言思维同样是学生读与写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一方面需要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达逻辑,掌握语言的规律和约定俗成的习惯,另一方面需要学生拥有高度发散的语言想象力,能够通过独具特色与不同视角的修辞、描写手法等方式完成灵动的表达效果。
例如在《散步》一文中,笔者发现作者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表现了三段递进的情感内涵,因此在教学设计中,笔者也利用三个递进缓解展开引导。首先,在初步阅读完成后,笔者要求学生思考本课表达的情感,学生可以轻松回答其表层内涵,即对亲情的表现。其次,要求学生进行细节阅读,针对文中出现矛盾时的部分进一步深化理解,并由此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亲情出现矛盾时的人性抉择。
三、关注审美能力,提高鉴赏意识
语言不仅具有其基础表达的功能性质,同时也有其独特的美感属性,因此教师还需要让学生在语言与文字中感受审美,进而在自主表达的过程中展现汉语言的美与魅。
例如在《雨的四季》这课中,作者在描写雨景时通过文字构建了一幅幅画卷,不仅画面感强烈,而且文字优美,风雅润性,让读者产生万千思绪。笔者在本课的教学中就重在引导学生学习其表达方式与特点。首先以句子仿写为基础,让学生仿写作者的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并通过学生相互交换评析的方式进行调整修改。其次则要建立主题完成写作,比如可以采取《四季的风》《秋天的叶》等方向,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审美练习。最后,笔者还会让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作品与创作思绪,让学生在集体鉴赏的过程中升华表达水平。
四、促进传承意识,增强文化理解
语言总夹带着文化,因而语文教师还必须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让他们能够透过文章看到其背后呈现的文化现象,并能够体会和感受到其中存在的价值特征与力量特点,感受到文化的真谛与精髓。
例如在综合性学习课程“身边的文化遗产”中,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相关的内容有着较高的了解情绪,笔者便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春节手工会”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写春联、做灯笼、剪窗花等。在该过程中,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和學习传统春节的习俗特点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与创作素材,因此笔者还会在课后要求学生通过写作记录本次活动课的过程与内容,并结合学生对春节的理解,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态度与观点。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需要应对素养建设而全面改革,教师不仅要注重读与写之间的深化结合,还要在结合的形式、内容与属性上建立与学科素养的深度联系,进而通过以读促写的方式培育学生的素养,以此让学生拥有更加突出的学科素养与读写能力。
参考文献:
[1]石瑛.读写结合,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J].语文天地,2020(08):53-54.
[2]马贵玲.浅谈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19(3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