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2021-11-15朱美仙
朱美仙
一
1994年的初秋,怀着因为家庭贫困不能入读高等学院的痛苦、无奈,我踏进了家乡一所偏僻、陈旧的乡村小学,开始了我的教书生涯。
那时,没有外出学习、研讨交流,更没有电脑、互联网。甚至,连可以交流工作的人都极少——在那个小小的学校里,除了我们两个应届毕业的中师毕业生,其他的都是早年初中毕业民办转正的中老年教师。上课时,他们是教师,拿着课本,照本宣科,千篇一律;下课后,他们是村民,种田种菜,喂鸡喂鸭,不亦乐乎。身处这样的环境,内心的孤独与寂寞,自不必说。更多的是源自灵魂深处的惶惑与恐慌:想上好课、做一名好教师却无比忐忑、无所适从,想到青春、前途,无比迷惘、无可奈何。还有就是,无数的夜晚,夜深人静时,突如其来的、无边无际的恐惧:我要在这落后的农村待一辈子吗?是不是有一天,我也会像同事们一样,变成似农非农、似师非师、对知识、对学生十分冷漠的人?
命运是眷顾我的。它并没有让我惶惑太久,恐惧太深。
深秋的日子,我敬重的一位老师,千山万水托人送给我一本书,一本有些发黄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是我的第一本教育专业书籍!我捧在手里,喜不自胜!于是,之后的日子,因为有了苏霍姆林斯基的陪伴,特别的阳光灿烂,不同寻常。
二
也许是因为同处农村的原因,厚厚的一本书,100条建议,首先吸引我的,居然是《农村学校的特殊使命》。
就是在这章书里,我读到了苏霍姆林斯基对农村学校的重视,对农村教师的深切期待。他说:
“农村学校是农村的最重要的、主要的、有时候由于已经形成的条件还是唯一的文化策源地。”
“农村主要依赖于学校,农村的文化水平有赖于农村教师的文化水平。”
“农村学校的主要教育力量是教师,是他精神的丰富性、知识、多艺和宽阔的眼界。”
“农村现在迫切需要精神丰富的、在智力上多方面发展的、能够驾驭青年思想的教师。”
“那些认为农村教师只要懂得田里的农活,不怕农业的艰苦和困难就可以胜任的观念,是已经陈腐过时了。”
一个农村教师是否优秀,是否对青年学生有吸引力,“主要是看他本人有没有一种对知识的不可熄灭的渴求精神,是不是热烈地追求书籍、科学和文化。”(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P402-405)
也是在这章书里,我认识了一位无比优秀的农村教师,并且从此铭记在心,视为榜样与偶像——一个农村十年制学校的历史教师,一个了不起的,让村里所有的人,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小孩子,看到他都肃然起敬,仰慕他那非常渊博的知识。他的名字叫法尔图什尼亚克。
法尔图什尼亚克虽然住在农村,却“通过自学掌握了9种外语。他能阅读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歌德的原文著作。对学生来说,听他的历史课就像过节日一样。凡是从法尔图什尼亚克所在的学校毕业的学生,都能终生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求。”(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P405-406)
——这些看似寻常的话语,在我的面前,奇迹般地铺开了一幅幅迷人的画面。
我仿佛看到了,儒雅而睿智的苏霍姆林斯基。他的目光是那样的深邃、宁静,面对许许多多还没有点燃起探索性的智慧火把为青年学生照亮道路的农村学校,他饱含深情地疾呼:“应当使农村生活的世界成为思考、书籍、阅读、深深地尊重知识、科学、文化的王国。”
我仿佛看到了,亲切而平和的法尔图什尼亚克。课余时,他挑灯夜战,刻苦自学外语;假期里,他四处奔走,查阅了几千种历史资料;课堂上,知识渊博、视野开阔的他,面对学生的提问侃侃而谈,学生听得如痴如醉,恍如过节。
就这样,遥远的苏霍姆林斯基、法尔图什尼亚克,穿过茫茫的时空,越过莽莽的田野,翩翩地住进在我年轻的心里,梦里。
于是,我的因为年轻而苦闷彷徨、烦躁飘荡的心,终于安定、明朗了。我再也不为自己身处农村而自怨自艾、妄自菲薄了。因为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农村教师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因为法尔图什尼亚克告诉我,农村教师也可以知识渊博,出类拔萃!
是的,我的青春绝不甘沉沦!曾经成绩优异的我,也可以做和法尔图什尼亚一样令人尊敬的教師!
于是,我的青春,重新焕发了求知的热情,意气风发地踏上了自学之路!
三
自学的道路,注定没有鲜花和掌声。相反的,充满了困苦与挣扎。
刚刚参加工作、身无分文的我,通红着脸从学校总务处预支一个月的工资,利用周日,辗转几个小时,来到河源市区教育书店,一口气购买了汉语言文学大专阶段的所有书籍;然后,去教育局报考了中山大学汉语言文学大专自学考试的四个科目:《现代汉语》《文学概论》等。
然后,就是无尽的夙兴夜寐,挑灯夜战。没有导师的指导,没有同伴的交流,只有自己埋头苦读。圈圈画画,边读边思。深奥难懂的,读一遍,再读一遍;记忆不牢的,背一遍,再背一遍。就这样,到第二年全国统一自学考试的时候,我报考的四个科目全部以高分通过!
倍受鼓舞的我,一鼓作气,又一头钻进了书籍中,继续孤独而刻苦的自学。无数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在宁静的月色和宁静的书桌前,我贪婪地阅读,认真地笔记;无数个清风拂面的凌晨,在清冷的晨风和寂寞的书籍中,我独守孤灯,苦苦思索……
5年的时间,我终于自学完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专及本科的全部课程,顺利通过中山大学的毕业论文答辩,拿到了来之不易的本科毕业证书。——一个因为家庭贫困未能跨入大学校门的穷孩子,终于也大学毕业了。那一刻,捧着鲜红的毕业证书,想起悄然流逝的自学的日子,想起陪伴我走过自学时光的苏霍姆林斯基、法尔图什尼亚克,我禁不住泪如泉涌,感慨万千。
我知道,知识渊博、出类拔萃,还离我很远。我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趁自己年轻的时候。
四
在年轻的时候,应当做些什么,才不至于在老之将至的时候而悔恨呢?
在《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微笑着缓缓道来:
“首先必须点滴积累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要积累智力的财富,必须藏书、读书。对此,他现身说法,讲述了自己的读书故事:“我有这样一套藏书。——这些书是我的老师,我每天都去向它们请教:真理在哪里?怎样去认识真理?怎样才能把人类积累、获取的道德财富,从年长一代的心灵和智慧中传授到年青一代的心灵和智慧中去?”
然后,他谆谆教诲年轻教师每个月要坚持购买学科知识、英雄人物事迹、心理学等三方面的图书,并殷殷寄语:
“希望你到了参加工作满十年的时候,教科书在你眼里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你才可以说: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P94-98)
这样的文字,不愠不火,循循善诱,似良师,似益友,又似兄长,轻轻地滋润着我刚参加工作的、急躁慌乱的心,恰如春风,又如细雨。
于是,我的生活,静静地翻开了省吃俭用、藏书读书的新页面。
1994年代,作为一名全国贫困县的小学二级教师,我的工资只有300元。除去学校食堂每月100元的伙食费,除去每月寄给母亲的100元生活费,剩下的、属于我自己的、可以自由支配的,也就只有100元。
从不敢去逛服装店、美容店、美食店,毕业多年以后,我依然穿着读书时的T恤、运动裤,留着读书时的清汤挂面式的长发,扎着最简单的马尾辫。只是,每个月拿工资后的第一个周末,风雨无阻地,我步行一个小时,再坐一个小时的汽车,到达河源市区的三味书屋,揣着两个馒头,默默地看半天的图书,然后选购几本我最心仪的书籍,再高高兴兴地回到学校,开始我的读书生活。
那几年,我的外表一直保留着读书时朴素的特点,从未改变。但是,我的藏书在悄悄地、积极地与月俱增。我牢记苏霍姆林斯基推荐购买的三类书籍,并坚持购买、珍藏、反复阅读: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科学问题的书、可以作为青年们的学习榜样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事迹的书、关于人的心灵的书。《先秦诗歌鉴赏》《唐诗三百首全解》《古文观止》《鲁迅全集》《平凡的世界》《静静的顿河》《唐吉诃德》……这是我所喜欢的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帕夫雷什中学》《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爱弥儿》《魏书生文选》《李吉林情境教学法》……这是我所深爱的教育书籍。
这些书籍,在我的面前打开了一扇扇明亮的窗口,使我的眼界渐渐开阔:我的目光穿越偏僻的农村、落后的小镇,我的胸怀收藏过去的历史、遥远的未知,我的精神世界逐渐变得丰富充实,积极昂扬。
五
当然,仅有丰富的个人精神世界是不够的。作为农村学校最年轻的教师,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我应该可以想方设法地做更多。
“在那最偏远的、远离城镇的边远角落里,是可以点燃起文化、思想和创造精神的火花的,——不过这一切都取决于你。所以,你的一切努力都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前进:使这种火花越烧越旺。”
“凡是列入世界儿童文学宝库的名著,即使在一所最小、最偏远的学校里,都应该设法购齐。只要你热爱儿童,多方努力,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很难的。我深信,正是在远离文化中心的偏僻地方的学校里,可以创造条件,使读书成为学生精神文明的发源地。”(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P118-120)
苏霍姆林斯基《给复式教学的学校教师的建议》,就像是专门说给我听的(虽然我所在的学校并没有复式教学)。这些话语,恰如初春的种子,播撒在我的心田:我不仅要自己多读书,还要引领我的学生们多读书。
于是,我开始了新一轮的购书、读书的旅程。从此,每个月的市区之行,除了购买个人心仪的文学、教育专业书籍外,我开始选购适合孩子们阅读的图书:《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长袜子皮皮》《小王子》《海底两万里》《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令人欣喜的是,当时恰逢广东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验收时期,学校开辟了专门的图书室,添置了大量的新书:《爱的教育》《小天使海蒂》《金银岛》《十万个为什么》……
于是,身处农村学校的我们终于有书读了!每周的自习课、作业课,我经常带着孩子们读书。有时是我声情并茂地给他们讲故事、读故事,孩子们睁着好奇的眼睛,静静地聆听,连呼吸的声音都听得到;有时是孩子们去学校图书室,安静地翻看自己喜欢的图书。每每这时,我的心里总像吃了蜜一样,甜滋滋的,喜盈盈的。
读书带来的变化,是悄然而至的。因为有了丰富的课外阅读,语文课上,孩子们的思维更开阔了;课余时间,师生的交流更广泛了。而且,就连那几个以往不读书、专门调皮捣蛋的男孩子,也经常手捧连环画爱不释手——他们其实也是爱读书的。
读书给予我的,远不止这些。在孩子们信任、喜悦的目光中,我读到了深受学生喜爱的自己;在同事们评课时真诚赞扬的话语中,我看到了进步的自己!我的喜悦,言语无法形容。
六
喜悦之余,我又陷入新的孤独和寂寞中。新的寂寞源于新的渴望。
许是因为我的进步比较明显,从教书的第三年开始,每个学期,我都要承担多节全镇的公开课、研讨课——只有上课,没有交流,我的孤独可想而知。于是,慢慢地,我开始渴望能够有机会走出封闭的小镇,和更多优秀的同行交流,去学习更优秀的经验。
“学习优秀经验,这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
“提高教育技巧——这首先要自己进修,付出个人的努力,来提高劳动的素养,首先是提高思想的素养。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P113-115)
“工龄的长短并不一定决定经验的丰富与否。只有不断进修提高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教师。”(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P428《怎样听课和分析课》)
苏霍姆林斯基温情地告诉我,进修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但是,农村的现实却无情地告诉我,这是不切实际的。
那一年,县教育局组织全县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竞赛。比赛分学校初赛、镇复赛、县决赛三个程序。在学校及镇级比赛中,我都以高分获得第一名。按照规则,我将毫无悬念地代表乡镇参加全县的课堂教学大赛。但是,若干天后,我却被告知:参加县决赛的是另一位获得二等奖的教师。而所谓的理由是那位教师的形象更青春靓丽,获奖可能性更高。
我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我冒着目无纪律、旷课的名目,每天坐车去现场观课。4天,24位代表——展现了自己的才华。有的以生动的表演、优美的朗诵见长,有的以深刻的认识、精辟的分析出彩,有的以民主的思想、良好的师生互动而突出。
比赛的确是精彩纷呈的,每一节课、每一位教师可圈可点,值得我学习、铭刻的,都很多。
这是我教书生涯中,第一次走出我的校门去听课。
这也是我第一次直面接触了那么多优秀的老师。
这也是我第一次,如此强烈地认识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要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
于是,回校后,在一个夜深人静、辗转反侧的夜晚,我静静地回顾自己走过的道路,思考自己的专业成长。
这几年,因为年轻,我一直在努力。我拼命地工作,拼命地埋头苦读。但是,在这个以貌取人的小镇,可有浓郁的学习氛围?可有专业成长的空间?也许,我应该寻找机会离开。
第二年的秋天,机会飘然而至。凭借年前在全县朗诵比赛一等奖的荣誉,凭借面試时的出色表现,我告别了那所偏僻的农村学校,开始了另一段求知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