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念隐喻视角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隐喻的韩译方法研究

2021-11-15黄进财罗兹深

外国语文 2021年5期
关键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源域理政

黄进财 罗兹深

(1.四川外国语大学 网络技术教育学院, 重庆 400031;2.山东大学 外国语学院, 山东 威海 264209)

0 引言

隐喻是什么?传统上,隐喻通常被定义为一种修辞手段,其本质属于语言现象。在隐喻研究史的前期阶段,传统隐喻观一直占主导地位,相关隐喻研究都以传统隐喻观为理论框架展开探索。直到20世纪80年代,Lakoff和Johnson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成功出版,才使得隐喻研究正式打破传统隐喻观的藩篱,迈入认知语言学的大门。该书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一说,是整本书的核心所在,是开启这扇大门的钥匙。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作为一部重要的政治文献,其一大特色就是运用了大量的隐喻。这些隐喻的运用,使得抽象晦涩的政治语言更为具体生动,从而缩短了民众与政治之间的距离。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不断推进,该书已被翻译为英、法、俄、日、韩等版本。在翻译的过程中,大量的隐喻翻译对于译者来说无疑是难点所在,同时也是影响译文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文版及外文版为语料,进行隐喻翻译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CNKI中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隐喻翻译”为“篇关摘”检索词进行搜索,发现关于该著作的隐喻翻译相关研究仅为22篇,其中共出现了七篇期刊论文、15篇学位论文。在研究视角方面,有概念隐喻视角(汪慧,2017)、修辞劝说理论视角(任庆亮,2018)、概念整合理论视角(孙晓磊,2019)、目的论视角(冉臣,2020)等,其中概念隐喻视角下的研究占大多数,共有10篇;在研究译本方面,这22篇论文中有17篇集中于英文译本,其余5篇分别研究的是泰语译本(聂鑫,2019)、维吾尔语译本(罗霞,2019;古丽妮尕尔·玉苏普,2020)、阿拉伯语译本(李晓庆,2020)、老挝语译本(蔡双夷,2020),其他语种译本的隐喻翻译研究目前仍处于空白阶段。

1 概念隐喻理论

1.1 隐喻的定义

与传统的隐喻观不同,概念隐喻理论是基于认知的层面来认识隐喻。在概念隐喻理论中,隐喻不仅仅是语言层面上的修辞手段,更是人类的一种思维与认知的机制。

1989年,Lakoff和Turner在此基础上运用“域”(domain)的概念,对隐喻的工作机制进行了进一步阐述:我们利用隐喻将源域(source domain)的部分特征映射(map)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中,从而对目标域形成新的理解(Lakoff et al., 1989: 38-39)。简言之,隐喻就是指源域的部分特征向目标域的映射。其中,源域为相对具体熟悉的概念;目标域为相对抽象陌生的概念,源域向目标域所构成的对应关系即为映射;如果分别将隐喻中的源域和目标域标记为A和B,那么隐喻就可以被公式化为〈B是A〉。例如,在对“争论”概念进行认知时,我们经常借助“战争”这一概念,于是形成了“争论是战争”的隐喻。

同时,概念隐喻理论中的隐喻和隐喻表达是有所不同的,其中隐喻和隐喻表达分别属于思维层面和语言层面,隐喻在语言层面上形成隐喻表达,隐喻表达则在思维层面上体现隐喻。

1.2 隐喻的分类

在概念隐喻理论中,根据隐喻映射机制的不同,隐喻被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结构隐喻是指以一个概念的结构来隐喻地构建另一个概念(Lakoff et al., 1980: 14)。前者(源域)为结构清晰、界定分明的概念,后者(目标域)为结构模糊、界定含糊的概念,其中目标域能够被认知的关键在于源域向目标域的结构性映射。方位隐喻是指与“上—下”“前—后”等空间方位有关的一系列隐喻(Lakoff et al., 1980: 14)。基于人类自身的空间方位经验,我们通常会将这些空间方位映射到时间、好恶、情绪、地位等抽象概念中。本体隐喻是指将事件、活动、情感、想法等抽象概念看作实体和物质的方式(Lakoff et al., 1980: 25)。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之所以能被“实体化”或者“物质化”,基本上在于我们对自然物体的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概念隐喻理论的隐喻分类是相对化的。这三类隐喻并非简单的平行关系,而是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与交叉重合性(李平 等,2011)。所以,在根据概念隐喻理论对某一隐喻进行分类的时候,会出现种类两两重合或者三者重合的情况。以“旗帜鲜明”这一隐喻表达为例,其中体现的隐喻既属于结构隐喻(战争隐喻),又属于本体隐喻。

2 研究方法与流程

本文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韩文版各79篇文章为研究语料,以“概念隐喻”为研究视角,采用文献研究、定性与定量分析以及对比分析的方法,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隐喻的汉韩翻译方法使用情况展开研究。具体的研究流程主要如下:首先,本文参考Pragglejaz Group(2007)提出的隐喻识别程序(Metaphor Identification Procedure,简称MIP),穷尽性地识别、提取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文版79篇文章中的隐喻。然后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对提取出的隐喻进行认知层面上的定性分析,从而细化分类并量化统计。最后通过与韩文译本的对比分析,总结归纳出该著作中隐喻的汉韩翻译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隐喻的分类及统计

本文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共提取出隐喻6989处。根据概念隐喻理论的分类标准,将这些隐喻划分为三大类并进行逐一统计。然后按照不同的源域,对这三类隐喻又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和统计。

从表1可以看出,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结构隐喻的出现次数最多,共超过隐喻总数的一半;其次为本体隐喻和方位隐喻。下面将对这三类隐喻的子隐喻进行分析解释。

表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三类隐喻数据统计表

3.1.1 结构隐喻

经过源域上的分析发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结构隐喻主要分为10类子隐喻,如表2所示。其中的旅程隐喻、建筑隐喻和战争隐喻,分别以45.42%、26.81%和13.99%的比例,占据了该书结构隐喻的绝大多数。限于论文篇幅,本文仅对这三类具有代表性的结构隐喻进行举例分析。

表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结构隐喻子类别数据统计表

(1)旅程隐喻

旅程是指从一地到另一地的旅行路程,其概念结构中包括“出发地”“目的地”“道路”“障碍”等一系列构成要素。旅程隐喻就是将源域“旅程”的这些构成要素部分地映射到目标域的隐喻。

例(1)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习近平,2014: 4)

从例(1)中的隐喻表达“一道(同一道路)”可以看出,源域“旅程”被映射到目标域“党风建设”之中。在其映射关系下,全党同志对应为这一条党风建设“道路”上的“同行者”。

(2)建筑隐喻

建筑这一概念的构成要素十分丰富,包含“建筑物”“建筑材料”“建筑动作”“建筑参与者”等。在建筑隐喻中,源域“建筑”通过这些构成要素为目标域提供清晰丰富的概念结构。

例(2)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习近平,2014: 88)

如例(2)所示,抽象晦涩的“全面深化改革”被具化为可建设、可设计的“建筑物”。就其隐喻映射过程具体而言,源域“建筑”中的“顶层设计”被映射到“全面深化改革”的“统筹规划”之上。

(3)战争隐喻

战争是指矛盾对立双方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战斗。“战争”的概念结构包括“战争参与者”“战争武器”“战略战术”“战争结果”等构成要素。如果将这些构成要素部分地映射到结构模糊的目标域上,就形成了战争隐喻。

例(3)各级党委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习近平,2014: 16)

例(3)中的隐喻表达为与源域“战争”相关的词汇,通过源域“战争”的映射,“反腐败”这个抽象的政治概念能够达到更好的认知效果。从例3可以看出,“旗帜鲜明”被映射为“反腐败立场的坚定”。

3.1.2 本体隐喻

如表3所示,根据源域类型的不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本体隐喻主要分为10类子隐喻。出现频次较多的为拟人隐喻、容器隐喻、植物隐喻、圆圈隐喻、水流隐喻,其分别占总体的28.53%、21.12%、13.49%、8.60%、7.09%,但限于论文篇幅,本文接下来仅围绕前三类本体隐喻展开分析。

表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本体隐喻子类别数据统计表

(1)拟人隐喻

人类对自身的了解程度,相比于其他物体来说更深。所以当遇到某些抽象陌生的目标域时,我们更倾向于以自身为源域,通过拟人隐喻来对目标域进行映射认知。

例(4)实现普遍核安全,需要各国携手努力。(习近平,2014: 255)

“国家”原本都属于抽象的政治概念,但在例4的拟人隐喻下,被认知为相对具体且熟悉的“人”。从例4中可以看出,源域“人”的身体活动“携手”,被映射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合作”。

(2)容器隐喻

容器隐喻是指以“容器”为源域,然后向目标域映射其部分特征的隐喻。通过容器隐喻,能使抽象无形的目标域具化为能装能倒的容器。

例(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习近平,2014: 8)

从例(5)中的“承载”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的关系均被具化为实体的“容器”与“内容物”的关系。通过源域中“容器”与“内容物”关系的映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目标域能够在认知过程中变得更为清晰明了、通俗易懂。

(3)植物隐喻

植物作为生物界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人类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概念,因此经常被用于植物隐喻中。植物隐喻,就是将源域“植物”的组成部分、生长状态等部分地映射到目标域上的隐喻。

例(6)……找准专业优势和社会发展的结合点,找准先进知识和我国实际的结合点,真正使创新创造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习近平,2014: 60)

在例(6)中“植物”的概念被映射到目标域“创新创造”上,其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植物生长状态对应为“创新创造”的“实现”概念。

3.1.3 方位隐喻

从表4可以看出,该书中的方位隐喻主要包括上下隐喻、中心边缘隐喻、前后隐喻3类子隐喻。其中上下隐喻共出现580次,占比高达69.13%;而中心周边隐喻和前后隐喻的出现频次相对较少,分别占总体的20.62%、10.25%。接下来,本文将结合中的实例对这3类方位隐喻逐一展开分析。

表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方位隐喻子类别数据统计表

(1)上下隐喻

上下隐喻,是指在垂直方向“上”“下”的源域基础上映射形成的一系列隐喻,其目标域通常为“数量”“好恶”“情绪”“地位”等。

例(7)……打消自我批评怕丢面子、批评上级怕穿小鞋、批评同级怕伤和气、批评下级怕丢选票等顾虑……(习近平,2014: 377)

在上述例子中,例(7)的隐喻表达“上级”“下级”,将源域“上—下”的空间概念映射到目的域“职务地位的高低”上。

(2)中心边缘隐喻

中心边缘隐喻,是指在“中心”“边缘”的源域基础上映射形成的一系列隐喻,其目标域通常为“重要性”“控制权”等。但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中心边缘隐喻的目标域主要为“重要性”,而且其隐喻表达也仅有“中心”“核心”两处。

例(8)……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习近平,2014: 112)

例(9)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习近平,2014: 126)

从例(8)、例(9)中的隐喻表达“中心”“核心”可以看出,源域“中心”的空间概念均被映射为“重要”:“中心”对应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点”,“核心”对应为“国家发展全局的重要方面”。

(3)前后隐喻

前后隐喻,是指在水平方向“前”“后”的源域基础上映射形成的一系列隐喻,其目标域通常为“时间”“好恶”“重要性”等。

例(10)两岸青少年身上寄托着两岸关系的未来……让他们多来往、多交流……以后能够担当起开拓两岸关系前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习近平,2014: 243)

例(11)中国经济增速从以前的两位数增长到2011年的9.3%和2012年的7.8%,再到今年上半年的7.6%,总体上实现了平稳过渡。(习近平,2014: 344)

如例(10)、例(11)所示,“以前”“以后”都是与水平方向“前—后”相关的空间概念,但在此均被映射到抽象的时间概念之上。即“以后”被映射为“将来的时间”,“以前”被映射为“过去的时间”。

3.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隐喻的韩译方法

通过与韩文译本的对比分析,本文总结归纳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隐喻的七种韩译方法,其具体情况如表5所示:

表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隐喻的韩译方法

3.2.1 保留隐喻(M→M)

保留隐喻是指在译文中使用原文隐喻的翻译方法。因为中韩两国在认知思维上有着许多的共通之处,所以在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隐喻进行韩语翻译时,译者多采取“保留隐喻”的方法。正如表5所示,该方法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韩文版中共出现4861次,是使用次数最多的翻译方法。

例(12)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习近平,2014: 80)

例(13)这个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习近平,2014: 272)

3.2.2 解释隐喻(M→D)

解释隐喻是指在译文中不保留原文隐喻,仅对其隐喻意义进行解释的翻译方法。当译者在韩语认知系统中无法找到与原文一致或可替换的隐喻时,会选择这一翻译方法。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韩文版中,解释隐喻的翻译方法共出现1153次,占比为16.50%。

例(14)所有宣传思想部门和单位,所有宣传思想战线上的党员、干部都要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习近平,2014: 154)

例(15)……因为如果选来选去使大家对好干部的标准都弄不清了,那显然是选出来的一些人不仅没有起到标杆作用,反而起了反作用。(习近平,2014: 412)

3.2.3 替换隐喻(M→M′),

与保留隐喻的方法相反,替换隐喻是指在译文中使用另一隐喻的翻译方法。当韩语译者发现中韩两国的认知思维出现不一致时,通常会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隐喻替换为更符合韩语读者认知习惯的“韩式”隐喻。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韩文版中,这一方法共出现522次,占比为7.47%。

例(16)……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习近平,2014: 154)

3.2.4 省略隐喻(M→∅)

省略隐喻是指在译文中既不保留原文隐喻,也不对其进行意义解释的翻译方法。在不影响语义表达的情况下,对原文隐喻进行省略,可以达到简洁凝练的文本效果。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韩文版中,省略隐喻的翻译方法共出现399次,占比为5.71%。

例(17)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把人民生活搞上去。(习近平,2014: 153)

例(18)……做到安全投入到位、安全培训到位、基础管理到位、应急救援到位,确保安全生产。(习近平,2014: 196)

3.2.5 保留隐喻+注释(M→M+D)

保留隐喻+注释是指在保留隐喻的基础上,对隐喻进行加注解释的翻译方法。在韩语译文中使用这一方法,不仅能够使韩语译文形象地保留原文中的隐喻特色,而且还能增强韩语读者的理解。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韩文版中,该方法共出现26次,占比为0.37%。

例(19)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习近平,2014: 388)

例(20)有的怕得罪人,怕丢选票……信奉多栽花、少栽刺的庸俗哲学……(习近平,2014: 415)

3.2.6 明喻化(M→S)

例(21)要润物细无声……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2014: 165)

例(22)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习近平,2014: 386)

3.2.7 明喻化+解释(M→S+D)

明喻化+解释是指将原文隐喻译为明喻,再进行相应解释的翻译方法。这一方法的使用,能够使译文的意思更为清晰明确,译文的句子更为顺畅自然。明喻化+解释的方法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韩文版中共出现两次,占比仅为0.03%。

例(23)我们国家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但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习近平,2014: 48)

例(24)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习近平,2014: 259)

4 结语

本文基于概念隐喻的视角,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韩文版各79篇文章为研究语料,对书中的隐喻及其韩译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其研究结果主要如下:第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隐喻共有6989处。根据概念隐喻理论的分类标准,其中的隐喻可分为结构隐喻、本体隐喻、方位隐喻三大类。然后按照源域的不同,这三大类隐喻又可以继续细分为23类子隐喻。第二,对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出现的隐喻,韩语译者主要采取了七种翻译方法,即:保留隐喻、解释隐喻、替换隐喻、省略隐喻、保留隐喻+注释、明喻化、明喻化+解释。通过这七种翻译方法的灵活使用,原文隐喻在韩语译文中达到了良好的翻译效果。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不断推进,我国越来越多的政治文献被翻译成外文版本。在其翻译的过程中,隐喻的翻译对于译者来说始终是难以避免的一大难题。因此,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政治文献的隐喻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

猜你喜欢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源域理政
基于参数字典的多源域自适应学习算法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신시대
“四个全面”:党治国理政的哲学遵循
从映射理论视角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英国热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法国作家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亮相法兰克福书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