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澄衷发家故事的建构与记忆
2021-11-15李志茗
李志茗
叶澄衷发家故事的建构与记忆
李志茗
(上海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上海 200235)
叶澄衷究竟是如何发家的,版本多样,说法不同,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可知,在他死后,有人制造他拾钱包致富的故事,经众人演绎,逐渐积淀为一种历史记忆,广被接受和流传。尽管这个动人故事有推崇诚信,传扬中华美德的积极一面,但也存在消极因素,如有抹杀自身主观努力,鼓励不劳而获之嫌。此外,这种传达信念、弘扬精神的书写方式属于公众史学,其重点是消费历史,而非研究历史,对此要有清醒认识,应既不能无视,也不能受其影响和左右。
叶澄;发家故事;建构;记忆
公众史学发端于民间,无论西方还是东方都存在这样的历史传统。尤其中国治史传统悠久,公众史学源远流长,民间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历史书写兴趣和热情,作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题材广泛,有的质量很高,颇有影响,当然不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叶澄衷是近代中国商界的一位传奇人物①,成为晚清以降民间书写的重要对象,“凡是论及中国(上海)早期近代工商业、民族资产阶级、甬籍商人群体的相关论著,大多会提及叶澄衷,或以他作为这些群体的代表人物”[1],特别是他“诚实起家”的关键情节——拾钱包的故事,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但版本多样,说法各有不同”[1]。有学者注意到这个现象,并指出此为既有叶澄衷研究不足的突出表现之一,有待深入挖掘,厘清真相[1]。本文拟追寻叶澄衷拾钱包的故事是如何起源的,又怎么被众人演绎,以至于喧宾夺主,遮蔽真相,让人产生困惑,在不应疑处有疑。
一、著之论说
光绪二十五年十月,叶澄衷病逝,其子女称消息一传出,人们“争相叹息,或且传其轶事,著之论说,敬爱推服无异词”[2],然检索当时中文报刊,并无其去世的报道和评论②。不过,在叶澄衷身边朋友及后人的努力下,三年后,《叶公澄衷荣哀录》编成刊行,收有何嗣焜代写的叶氏行状和孙诒让、汤寿潜、辜鸿铭、屠寄、沈瑜庆等名人所写叶氏传记③。
根据这些传记资料,叶澄衷初到上海,先在法租界的一家杂货铺帮工,三年后决定辞职,自谋生路,下面依次罗列上述传记中有关他此时期自主创业而发家的论述。
1.叶贻鉴等《第十世讳成忠公行状》④:
府君弃不顾,独驾一舟,仍就浦滨贸易,作苦一如在肆中。久之,益与外人习,渐通其言语。府君独时时深念默察商务盛衰之故,思有以收其利权。同治元年,始摒挡筹措,设小肆于里虹口,……府君自奉既约,与人往来,一出以诚信,人咸乐就之。嗣是规画商业,日益远大。
2.孙诒让《第十世讳成忠公家传》:
(君)自棹小舟,来往黄浦江中,与番舶贸易。时粤寇方踞江宁,扰江浙,而上海独完,欧美巨商咸萃于是。君既与西人习,遂渐通其语言,闲辄默察其性情好尚,而博访财计盛衰、物产蕃耗之故,久之遂精究窾要,慨然有振揽商务之志。西人亦雅重君之开敏诚信,乐就之为市。
3.汤寿潜《第十世讳成忠公家传》:
(君)自理其所业,外人习君诚,事多倚以办。既谙晓其语言嗜好,因以推见晚近商业之王衰、盈朒须合地球而甄综之,车来贿迁,局束一隅,无当也。往往同一物也,他人为之辄败,君息倍称,人咸谓白圭陶猗不死。
4.辜鸿铭《第十世讳成忠公家传》:
时海禁大开,帆船轮舶麕集于沪渎,成忠自黎明至暮,掉(棹)一扁舟,往来江中,就番舶以贸有无。外人见其诚笃敦谨,亦乐与交易,故常获利独厚。同治元年,始设肆于虹口,……初肆规甚微,然节饮食、忍嗜欲,与佣仆同苦乐,又能择人而任时,故数年间,肆业日益远大。
5.屠寄《第十世讳成忠公家传》:
君弃不顾,乃日掉(棹)扁舟,往来黄浦江中,与番舶市。……君既与西人习,渐通其语言,又自乐观时变,默揣中外财计物产盛衰息耗之故,久之得其肯綮,慨然有振揽商务之志。西人亦雅重君开敏诚信,咸乐就与为市。
6.沈瑜庆《第十世讳成忠公家传》:
海上通商以来,中国商人能抗衡外国者,首推宁波,而其间又以胡君雪崖(岩)、叶君澄衷为之领袖。二君皆毫无凭藉,崛起艰难。……胡君固壅丝利以困西人,欲令其操纵由我,叶君则反其道以用之,察中土之所需,径向西国厂矿考其盈绌、输货定价。西商信其诚笃,惮其智力,不受居间之欺,坐得生财之道。
此外,叶澄衷家谱中收录了叶澄衷的40岁、50岁寿序及其墓志铭、墓表等,也都有关于其早期发家的论述,文也不长,一并枚举于下,以资对照:
7.陈劢《第十世讳成忠公四十弧庆序》:
君年十五,太恭人命出沪上习贾,便异凡庸,与人交以诚信,其物产之来自殊方者,靡不别其精粗,以高下其值,不十年得赢余而能自设肆焉。
8.陆宝忠《第十世讳成忠公五旬寿序》:
年十四,君附航至申江,习为会计,勤慎明敏,人皆信之。先是君之长兄贾于沪,君业既成,谋于兄,愿得百金以作经纪,兄允之,而犹虑其不善经纪也。君察知,谋于友,一夕尽偿,然其乐怡怡,仍不稍改。既而同乡皆服君之勤,而能遇事信任,君遂得以操奇计赢,渐成家业。
9.俞樾《第十世讳成忠公墓志铭》:
(君)自赁一舟,稍稍置什物,贸易如故。历数年,遂与西人习,且通其语言,而操赢制余,亦颇有所蓄,乃于同治元年自辟一肆于里虹口,是年冬又移其肆于外虹口。君自奉俭而与人厚,已诺必诚,人皆乐就之,故所业日益彉大。
10.刘树屏《第十世讳成忠公墓表》:
少时以贫故旅申江,日掉(棹)小舟,往来江上,就番舶诸商贸有无,徐而通其语言,习其好尚之所在,遂慨然有志于商。始设小肆,利微也,久乃熟谙乎物产蕃耗之原,与夫商学家生利分利之公理,益厚其力,以与西商战,屡战屡胜,西商亦以此委重于君。君于是乎高掌远蹠,东边辽沈,西逾巴蜀,南走交广,北达燕赵,列肆遍各埠,凡甬沪之雄于商者,群推君为祭酒无异辞。
以上论述尽管出于众手,由不同的人书写,但他们英雄所见略同,基本达成一个共识,即都认为叶澄衷之所以能够白手起家,成为一个工商巨子、近代早期上海商界领袖,与其自身奋斗和努力分不开。叶澄衷选择自主创业后,很能吃苦,以诚待人。为延揽洋人生意,他努力学习外语,了解洋人喜好习性,取得他们的喜欢和信任,可以直接与他们进行贸易,所以他生意越做越大,“列肆遍各埠”。这些说法从他40岁起至60岁去世后,众口一词,言之凿凿,可见其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必然,这同他个人特有素质及能够把握时代机遇有关。而揭示这些的大部分是中国近代名人,尽管他们多数与叶澄衷并无交往,对之不熟悉,可基于耳闻目睹或叶氏后代提供的素材,都能够不约而同地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其中少数写于叶澄衷生前,经他寓目,得到其认可,因此上述各家对叶澄衷起家的评论客观实在,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二、传说及其流衍
盖棺论定,叶澄衷去世之初,有许多名人为其作传,评价其一生事功。如前所述,关于其发家的论说,基本“敬爱推服无异词”,强调他主观方面的努力。然而为时不久,这部分内容就被加入捡钱包的情节,由于有杜撰成分,逻辑不严密,引发文字狂欢,大家各展其能,发挥想象力,添油加醋,结果形成大同小异的说法,不仅难以令人信服,而且逐渐偏离真相。经不完全检索,从1917年起至1949年,有关叶澄衷生平的报刊文章主要有24篇,其中未描述捡钱包情节的9篇(表1),描述捡钱包情节的15篇(表2)。
表1 未描述捡钱包情节的文章目录
下文主要以描述捡钱包情节的15篇文章为对象,分析叶澄衷发家的传说是如何被建构的。这些文章中,第一篇论述叶澄衷捡钱包故事的是1917年惜阴发表于《成功人传》的《赤手成功领有七百万金富权者叶澄衷小传》。此时距叶澄衷去世已18年,该文是否是故事的始作俑者待考,仅就文本而论,凡七百言,是所有文章中篇幅最长、内容最翔实的一篇。文中叙述事情的始末,过程完整,又有对话,现场感很强,摘录部分如下:
一日某兵官自市上归来,坐澄衷小船上兵轮,未几鼓轮出口去。某兵官匆遽间,遗忘皮夹于澄衷船上,时澄衷以招呼渡客忙,不介意。渡罢稍休息,偶见舱中留下一皮夹,曰:“此系谁物?”忽忆某兵官手携皮夹,决为某兵官所遗忘。奈该轮去甚速,不及追还,破怪自己之失检。隔数日该兵轮又来,歇原处,澄衷悦甚,急送皮夹上兵轮,交与某兵官。某兵官奇之,检点无损失,既深感,且甚爱敬之,竟与握手为礼,且曰:“予兵轮上本来不许小卖者上船,惟汝系一等诚实人,准汝上船,且他兵轮汝亦可因予之绍介,随便去做买卖。”即出一小名片,横书蝇爪字数行,赠与澄衷曰:“此系汝诚实可靠之证券,汝持此券,不论往何兵轮、何西商号,皆有人接待汝成全汝。”澄衷受券,称谢而去。
表2 描述捡钱包情节的文章目录
这个故事虽然看起来像那么回事,但经不起究诘,如外国军舰是否去而复来,老是停在江心,叶澄衷售卖的果子洋酒食物是否外国海军官兵的心爱之物?又军舰是严密的军事设施,叶澄衷只是中国的一个普通百姓,能否随便登上外国军舰找人,并做买卖?更重要的是那位失主军官是何方神圣,具有那么大的权威和影响力,开个证明,就能让所有西方人善待叶澄衷,并与之做生意?还有外国海军士兵也不可能傻到不会用大块银子,以至于对叶澄衷折价使用?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漏洞百出的故事却颇有市场,在表2其他的14篇文章中,田稻丰《叶澄衷传》和上官鹗《白手成富的叶澄衷》都是在该文基础上进行改写的,而知止居士《书叶澄衷事》基本照抄,仅改几个字,如将“澄衷”改为“先生”、“兵轮”改为“兵舰”等,有可能作者是同一人。
除了知止居士外,其他文章的作者也许认识到惜阴一文存在的不足,因而断以己意,进行加工,导致出现所谓“版本多样,说法各有不同”的现象。概括说来,该现象主要由三个关键词引起,即失主、失物和酬资。就三个关键词而论,各篇文章基本上没有就惜阴所说的叶澄衷发家故事进一步提升完善,使之更可信或更具感染力,而是依托故事蓝本进行改编,各自表述,如失主身份就有军官、西人、外国人、洋人、喝醉酒的外国人、外国商人、失主等几个说法;失物有皮包、囊、皮箧、皮箱、皮袋、皮夹等,有的未提及包中何物,提及的则五花八门,笼统的有贵重东西、宝贵东西,具体的为钞票、文件、珠宝、洋纸簿等,离谱的则说金镑钞票一百万等;失主酬资也多种多样,现金酬谢数额不等,但都为叶澄衷婉拒,更大的利好如进入洋行经商,投资或赠送厂肆,叶都接受了。这样的故事结局,作者或许是要表达诚实守信、好人有好报这样的传统善念,实际反而说明叶澄衷贪婪,索取更多,其成功得益于飞来横财,有损叶澄衷形象。
总之,自叶澄衷发家故事被制造出来后,在民国时期便成为热议的话题,各种人出于不同的目的重复这个故事,为避免雷同,他们只能在关键的地方做些变通,结果一个故事,各自表述,导致互有歧异,甚至矛盾。尽管当时也有一些文章相对理性,没有参与炒作(表1),但可信者不可爱,难以提起人们的兴趣,所以数量少,影响有限。于是,叶澄衷发家的故事便大行其道,连正史也予以采信,成书于1928年的《清史稿·叶成忠传》说:“西人有遗革囊路侧者,成忠守伺而还之,酬以金不受,乃为之延誉,多购其物,因渐有所蓄。”[3]渐渐地,这个故事积淀为一种历史记忆。
三、记忆与再建构
叶澄衷发家故事成为一种历史记忆,体现在1949年后有关叶澄衷的访谈、研究文章及影视文学作品等,都将之作为真实事件进行论述,甚至连叶澄衷的后代也信以为真,津津乐道。如上海市工商联档案室藏1960年11月29日余中南采访叶澄衷外孙陆伯奇资料,陆是这样谈外公叶澄衷的发家故事:
一次一个外国人的皮夹遗忘在舢板上,外人上大船后为叶所发觉,叶急摇舢板赶上大船交还那个外国人。外国人因皮夹很贵重,十分感谢叶,给叶酬报,叶不要,于是外国人记下了他的地址,准备以后再来找他。一年不到,外国人又来中国,把自己经营的火油洋烛、洋线团全部交叶经理。叶首先在百老汇路开老顺记五金号,卖船上用五金和火油、洋烛、洋线团。[1]
而上海市工商联档案室藏的另一份记者董贵涛于1963年7月20日采写的叶澄衷发家故事,是这么说的:
一天,有一位庆昌五金店主(英国籍)到外轮上收取货款,待要回岸时才发现他自己雇的小舢舨被风浪吹落了缆绳,飘到远处不见了踪影。当时正值叶澄衷在该轮船上交货,洋人商请搭船回去,澄衷允从。回时遇到逆风兜水,驶行极慢。当划到外虹口顺泰码头时,已经是傍晚时分,灯火齐明,又逢风雨交作,洋人匆匆忙忙与澄衷道谢,提了零星物件,急忙而去。待其走后,澄衷见到洋人遗落一个小皮包,内中必是重要东西,叶氏兄弟二人商议,这个洋人明天肯定要来拿的,我如果将船摇去,他明天再来,那就无处可寻了。于是二人决定不必冒雨回家,就在此地码头停泊过夜。第二天一大早,洋人果然前来,见到他昨天乘坐的船还在原处,大喜过望。澄衷当即将原物奉还。洋人看到东西完好无损,十分感激,给了他一百元作为酬谢。澄衷坚辞不受。于是洋人邀请他到自己店里叙谈。听完澄衷讲述“夜等失主”的经过,洋人连连说好,说:你为人这样规矩诚实,我可以信任你。又说,他年事已高,要想回国,遂想请叶与他合伙。[4]
作为晚清商界传奇,叶澄衷是个宝藏,不同时代的人都会去关注他、研究他。以上两则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谈及叶澄衷发家故事的资料。被访谈人与叶澄衷沾亲带故,但隔了两代,对祖辈早年如何发家已不甚了了,却自小被民国时期不时生产出来的叶氏发家故事所轰炸。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他们深信不疑,并广为传播,由是叶澄衷发家故事扩散开来,深入人心,不断被咀嚼。这样,民国时期熟悉的戏码再次重演,以下略举数例较为典型者:
1.叶澄衷孙子叶谋吉、叶谋瑗谈祖父发家故事:
是年,美商洛克菲勒财团在华代理人,在沪乘吾先祖父扁舟渡江,失落价值连城的公文包一只于舟中。先祖父数日不渡,侍候失主来领,失主领到公文包,见包内支票、公文俱在,不胜感激。当场失主以巨款酬谢,吾先祖父谢绝不收,失主惊奇,高度赞扬吾先祖父如此诚实,就慷慨出资请来中文教师、英文教师,专门培养先祖父学习文化,后来又帮助先祖父经商,开设吃食五金店,经营听头食品及包装葡萄干、外国老菱和胡桃等生意。[1]
2.电视纪录片《百年商海》讲述叶澄衷发家故事:
有一天,一位外国洋行的经理要到黄浦江对岸办事,他乘叶澄衷的一只舢板摆渡,结果却把一只皮包忘记在叶澄衷的船上。叶澄衷生意也不做了,守在自己的船上,一直等到这个洋经理回来,然后再把洋经理的包还给他。洋经理觉得这个中国苦力为人很诚实,回到浦西以后就把叶澄衷带到洋行里,并对他说,我答应你这样一个要求,只要你什么时候需要来寻找我,我总会给你提供一个帮助。另外洋经理还告诉他,你如果和外国的船上做五金交易,发展前途是很大的。[5]
3.陆其国《“澄衷”鲜为人知的故事》叙述叶澄衷发家故事:
有个英国洋行的经理乘坐叶澄衷的小舢板上岸。当他到了岸上离开时,竟大意地将公文包落在了叶澄衷的小舢板上,等到叶澄衷发现想叫住失主时,后者早已不见踪影。叶澄衷这才注意失主究竟落下了什么。真是不看不打紧,这一看还真让叶澄衷大吃一惊,失主的公文包里竟有大量外币、支票、货行凭证等贵重物!叶澄衷心想,失主知道这些重要东西丢失一定会转回来找的,于是他决定放下生意,在这里等一等再说。后来那个英国洋行的经理果然焦急地转回来寻找失落的公文包。面对叶澄衷不贪不占,一直在这里等他,他不由对叶澄衷大加赞赏。这位洋经理有感于叶澄衷的忠厚诚实的品行,同时也有心想回报他,于是主动设法为叶澄衷向英国领事馆申请,希望允许让这名中国小贩上外轮做买卖。之后这位洋经理又资助才20多岁的叶澄衷在外虹桥(大名路桥)东堍开设一家名为“顺记产货号”的五金店,这也是出现在上海的第一家五金店,专营外商输入的船舶五金。[6]
以上选取的几则材料,时间跨度大,自第1则的1987年到第3则的2018年,长达31年;题材多样,涉及回忆录、影视作品、普及性文章等;作者各不相同,既有叶澄衷的后代,也有文史学者,更有编剧等。叶澄衷引发长期关注,成为公众书写的对象,本是好事。电视纪录片《百年商海》称叶澄衷等近代商界精英“在他们富有传奇色彩的创业历程中,有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蕴含着创业的智慧和艰辛”,它“有责任和义务还原他们良好的公众形象,真实反映他们的创业历程,挽救和传播这份巨大的精神财富”[7]。但从其文本内容看,与其他几则相差无几,都只不过袭用民国流传的叶澄衷发家故事而已。陈义甚高,却是一派空言。
不过,这几则材料也均非照单全收,都各有所加工,最明显的一点体现在失主变身外国洋人经理,经营五金或石油生意。显然这是后见之明,因为叶澄衷系以经营五金杂货发家,进而成为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国的唯一代理商,由此获利巨大,财富剧增,成为一代富豪⑤。他这样的一个经商历程当时宣传不多,不大为人所知,所以民国时期制造的叶澄衷发家故事论及较少。随着叶澄衷去世后相关材料的披露,其从商始末及致富经过逐渐明晰,这些文本重新建构他的发家故事,添加了真实信息,使其看起来更可信,更有说服力。由于该故事本是制造出来的,口口相传,不断变形,化身千百说法,经此积淀的历史记忆当然也大同小异,无论再如何加工建构,仍旧“情节各异,众说不一,几乎没有一个版本是一样的”[1]。就此而言,人们津津乐道的叶澄衷发家故事只是“闲话说玄宗”而已,不能提供智慧和镜鉴。
四、结论
“赤手成功领有七百万金富权者”,正如惜阴文章名所言那样,叶澄衷白手起家,成为巨富,是近代上海靠个人奋斗起家的典型,极具传奇色彩和象征意义。在他死后,虽有些负面报道,如财产继承、分割等传闻[8],但人们对他的评价都较为正面,尤其一众为他作传的名流文士都肯定其成功来自自身努力,依靠勤劳致富。然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叶澄衷出身贫寒卑微,却成为暴发户,不免让人浮想联翩,怀疑他系获得意外之财所致,于是有人制造其发家致富故事。这样的故事尽管经不起究诘,但吸引眼球,是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许多人乐此不疲,积极参与生产和传播,遂出现诸多公众史学文本。
他们从自身的经验和识见出发,各自述说,脑补其中的一些细节,致使每个人笔下都有一个自己的叶澄衷发家故事。在这个过程中,不乏理性之举,如一些文章略而不提,有一篇甚至在正文前开门见山标明文章主旨:“不是渡船拾得皮包,须知刻苦勤劳成家。”[9]但可信者不可爱,可爱者不可信,最终是后者占据上风,从民国时期24篇叶澄衷传记文章中,可爱者占62.5%即可见一斑。众声喧哗、反复言说使莫衷一是的叶澄衷发家故事广为流传,形成历史记忆,为后来者所接受和认可。尤其叶澄衷后代的加持,更容易使人坚信不疑,从而不加辨别,直接采用。众口铄金,足以混淆视听,连严肃的史学研究者也困惑不已,认为这是一个学术问题,需要去厘清、探讨。其实,前人早已揭示,叶澄衷的成功就是能够抓住上海开埠的历史机遇,靠勤劳致富。
就此而言,公众史学虽然讲述了叶澄衷诚实发家的动人故事,有推崇诚信、传扬中华美德的积极一面,但若深究,则其消极的另一面也不容忽视:第一,有抹杀叶澄衷自身主观努力,鼓励不劳而获之嫌,这种通过编造人物故事来传达信念、弘扬精神的书写方式误导民众,并不可取;第二,占有资料,厘清真相,是史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如果没有求真求是意识,不从一手资料着手,只采取拿来主义,拼拼凑凑,任意装点打扮,这不是研究历史,而是消费历史,非但无法提供智慧与启迪,还重复劳动,浪费资源。所以,对于公众史学这门在中国方兴未艾的新学科,不能为推广而一味唱赞歌,还应看到它有负面作用,要预先防范,有力引导。
① 叶澄衷,名成忠,字澄衷。本文统一写成比较通用的叶澄衷,但所引材料中有叶澄衷、叶成忠混用情况,则保持原状,不予改动。
② 英文报刊《字林西报》则报道了叶澄衷的葬礼,并刊登其传略。参见: 1899年12月28日《字林西报》第3版“The Funeral Of The Late Mr. Yeh Ching Chong”(《已故叶澄衷先生的葬礼》)、29日第3版“The Late Mr. Yeh Ching Chong”(《已故的叶澄衷先生》)。
③ 参见:《叶公澄衷荣哀录》,后也收录于《镇海东管乡沈郎桥叶氏宗谱》第12卷,民国十九年木活字本。
④ 据屠寄披露,叶贻鑑等《第十世讳成忠公行状》实为其好友何嗣焜代写。参见:屠寄《第十世讳成忠公家传》,载《叶公澄衷荣哀录》。
⑤ 据研究,在1883年与美孚石油公司打交道之前,叶澄衷已经建立“一个拥有18家分号的专营五金进出口生意的跨区域的连锁店”,因此成为美孚在华推销煤油的唯一代理商。参见:高家龙著、程麟荪译《大公司与关系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17-20页。在叶澄衷获得美孚煤油在华经销权后,美国对华煤油出口剧增,叶澄衷也赚得盆满钵满,年盈利在“十万元以上”。参见:上海五金机械公司等编《上海近代五金商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265页。
[1] 李瑊. 叶澄衷研究述评[J]. 史林, 2010(2): 177-191.
[2] 叶贻鑑, 叶贻钊, 叶贻铭, 等. 第十世讳成忠公行状[M]//叶公澄衷荣哀录. 怀德堂铅印本. 光绪二十八年.
[3] 清史稿[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13811.
[4] 李瑊. 近代上海民族工商业先行者叶澄衷[M].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9: 15.
[5] 五金大王叶澄衷[M]//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纪实频道. 百年商海.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12.
[6] 陆其国. “澄衷”鲜为人知的故事[J]. 检察风云, 2018(2): 76-78.
[7] 陈建铭. 序[M]//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纪实频道. 百年商海.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8] 汪敬虞.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第2辑: 下册[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2: 955-956.
[9] 无双. 叶澄衷百龄仙庆[N]. 时报, 1939-08-05(6).
The Construction and Memory of the Story of Yeh Ching Chong’s Getting Rich
LI Zhi-ming
(Institute of History,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Shanghai 200235, China)
There are various versions of how Yeh Ching Chong made his fortune, so it is a problem worth studying. By search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it can be seen that after his death, someone made a story about his getting rich by picking other people's wallets.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public, this story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a historical memory, widely accepted and spread. While this moving story has positive aspects of advocating integrity and spreading Chinese virtues, there are also negative elements, such as the suspicion of denying one's own subjective efforts and encouraging unearned gains. In addition, this way of writing, which conveys faith and promotes spirit, belongs to public history, which focuses on the history of consumption rather than the study of history. Therefore, we should be soberly aware of this, neither ignoring nor be influenced by it.
Yeh Ching Chong, getting rich story, construct, memory
K820.9
A
1001 - 5124(2021)06 - 0001 - 07
2021-01-04
李志茗(1970-),男,福建仙游人,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晚清史。E-mail: lzm@sass.org.cn
(责任编辑 周 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