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豆梨资源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
2021-11-15魏海霞王振猛李永涛杨庆山赵庆柱邱玉宾张海良刘德玺
魏海霞,王振猛,李永涛,杨庆山,赵庆柱,邱玉宾,张海良,刘德玺
(1.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国家林业局滨海盐碱地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 250014;2.潍坊市农业科学院,山东 潍坊 261071)
豆梨(Pyrus calleryanaDecne.)为蔷薇科梨属落叶乔木,是起源于云南的梨属植物的一个原始种[1,2]。豆梨适于温暖湿润气候,喜光,稍耐阴,耐寒,耐干旱瘠薄;对土壤要求不严,在盐碱土壤中也能生长。黄河以南区域多有野生豆梨分布,山东、河南、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省(自治区)皆有豆梨分布的记载[3]。豆梨作为我国原生梨属植物,其生长适应性、抗病性较强,常作为栽培梨树的嫁接砧木。此外,豆梨利用价值较高,具有材用、药用、食用和园林绿化价值。豆梨材质优良,木材坚硬,纹理致密,可供制作高档家具或手工艺品[4];豆梨根、茎、叶、花、果实均可入药。伍国明等[5]研究表明,以豆梨果酿制发酵果酒,其营养丰富,有益健康。
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对品种改良和选育有着直接关系[6],其中表型性状多样性是种质整体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7,8]。前人对梨属植物表型性状进行了大量研究,而关于豆梨表型遗传多样性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叶片、果实、枝条、果柄等性状。安萌萌等[9]对野生秋子梨果实性状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表明,各表型性状间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刘超等[10]对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78份豆梨种质资源进行了表型多样性分析,发现,不同居群间存在丰富变异。刘晶[11]调查浙江省豆梨野生居群发现,不同豆梨分布点之间及同一豆梨分布点内部单株间表型多样性丰富。孙昊琪等[12]对不同类型的11个豆梨品种进行了果柄和果实形态、解剖和生理生化测定,进而研究了果柄对果实品质的影响。目前对豆梨资源的发掘主要集中在南方诸省,山东省作为我国野生豆梨资源分布的最北面省份,未见有相关报道。本研究对山东省豆梨资源表型性状的多样性进行分析并初步分类,以期为后续优良抗寒、抗逆及观赏资源开发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40个豆梨种质保存于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东营分院豆梨资源圃内,2019年间采集于山东省九仙山、横山、昆嵛山、蒙山及日照市岚山区,采集地及母树信息详见表1。各种质通过嫁接方式保存,其中编号1~3为进口彩叶豆梨栽培种,编号4~40为野生豆梨品种。
表1 40个豆梨种质的母树信息
1.2 试验方法
分别于2020年8—12月对这40个豆梨无性系的主要性状进行观察并测量记录,每个无性系随机选取3株,定点测量株高和地径,取调查数据平均值作为最终数据。
数量性状测量:①株高:嫁接处与植株自然高度顶端之间的距离;②地径:距离地面以上20 cm处直径;③叶长:叶尖到叶基的长度;④叶宽:与叶长垂直,叶最宽处的距离;⑤叶柄长:叶基部到生长小叶部位的长度。
质量性状调查:观察叶片被毛、叶缘锯齿、当年枝条颜色、枝刺及新梢被毛情况,对不同性状给予赋值,采用Shannon-Weaver遗传多样性指数(H′)进行评价。
H′=-ΣPilnPi,其中Pi为某一性状第i个级别出现的概率[13]。
叶绿素和含氮量采用TYS-4N型植物营养测定仪进行测量。
1.3 数据处理
应用Microsoft Excel 2013、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处理。聚类方法为类平均法,以欧氏距离绘制聚类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山东省豆梨种质的数量性状参数及变异分析
由表2可见,M21的株高最高,为202.33 cm;M19的株高最低,为64.00 cm;J8的地径最粗,为1.60 cm;J3的地径最细,为0.6 cm。叶长、叶宽、叶柄长、叶长/叶宽和叶长/叶柄长最大的种质分别为SD(10.67 cm)、M14(7.33 cm)、J5(5.95 cm)、J10(1.92)和K1(7.84),最小的分别为J3(6.31 cm)、J6(4.48 cm)、K1(1.16 cm)、M14(1.24)和J5(1.26)。种质间存在明显差异。叶绿素含量(SPAD值)和含氮量最高的种质均为M14,分别为54.03和16.77 mg/g;最小的均为M6,分别为33.10和10.47 mg/g。
表2 (续)
表2 山东省不同豆梨种质各数量性状参数
如表3所示,叶长/叶柄长和叶柄长两个性状具有较高的变异系数,分别为34.8%和31.2%,离散程度较高;其次是株高(28.3%)和地径(23.7%);叶长、叶宽、叶长/叶宽、叶绿素和含氮量5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均较小,为9.7%~12.9%,离散程度低。
表3 山东省豆梨种质各数量性状统计结果
2.2 山东省豆梨种质数量性状相关性分析
对9个数量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表4)发现,株高和地径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663;叶长与叶宽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609;叶长与叶长/叶宽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321;叶绿素与株高、地径和含氮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0.6845、0.5958和0.7339),与叶宽呈显著正相关(0.3522),而与叶长/叶宽极显著负相关(-0.4102);含氮量与叶宽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589。
表4 豆梨数量性状间相关性
2.3 山东省豆梨种质质量性状描述及其多样性指数
种质形态多样性丰富与否可直接反映其遗传多样性程度。由表5可见,当年生枝条颜色中,灰绿色占比最低,为17.5%,绿棕色最高,为32.5%,绿色和红棕色居中,分别占比20.0%和30.0%,其多样性指数最高(1.35)。叶片被毛与否的多样性指数最低(0.30),仅10.0%的叶片被毛,大多数叶片光滑。观测叶缘锯齿性状时发现,75.0%的叶缘有钝齿,5.0%的叶缘有锐齿,还有部分叶片叶尖与叶基的叶缘不一致,有叶基钝齿而叶尖锐齿的(钝齿+锐齿,15.0%),也有叶基锐齿而叶尖短芒刺的(锐齿+短芒刺,5.0%),因此,该性状的多样性指数也较高,为0.97。40个豆梨种质中,有枝刺的占40.0%,光滑的为60.0%,新梢被毛的占25.0%,光滑的占75.0%;推测部分种质为杜梨与豆梨的天然杂交种,具有杜梨和豆梨的一些中间性状。
表5 质量性状转换为标准化数据及多样性指数
2.4 山东省豆梨种质表型性状聚类分析
基于欧氏距离,采用离差平方和法对40个豆梨种质的枝叶性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在欧氏距离9.00处可将参试材料分为两大类群:第Ⅰ类包含26个种质材料,占供试材料的65%,其中九仙山种质4个,其余均为蒙山种质;第Ⅱ类包含14个种质材料,占供试材料的35%,其中蒙山种质4个,昆嵛山种质1个,进口彩叶豆梨种质3个,横山种质1个,九仙山种质5个。在欧氏距离8.10处可将参试材料分为四大类群:第Ⅰ类包含20个种质材料,占供试材料的50%,其中九仙山种质2个,蒙山种质18个;第Ⅱ类包含6个种质材料,占供试材料的15%,其中九仙山种质2个,蒙山种质4个;第Ⅲ类包含4个种质材料,占供试材料的10%,其中九仙山种质3个,横山种质1个;第Ⅳ类包含10个种质材料,占供试材料的25%,其中蒙山种质4个,昆嵛山种质1个,进口彩叶豆梨种质3个,九仙山种质2个。从聚类结果可知,85%的蒙山种质和45%的九仙山种质聚为一类,昆嵛山、横山、进口豆梨、15%蒙山种质和55%的九仙山种质聚为另一类。
图1 山东省豆梨种质表型性状聚类分析结果
3 讨论与结论
表型性状主要包括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两种类型,它对规范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鉴定、评价和利用具有重要作用。对种质的表型性状值进行科学分析,有助于了解其遗传稳定性和育种潜力,对发掘、利用和创新种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14]。本研究对40个豆梨种质的表型性状进行了分析,但由于调查的为嫁接1年的豆梨苗木,花果信息还不够全面,因此仅对豆梨枝叶等表型性状进行调查统计。结果表明,豆梨5个质量性状中多样性指数较高的为当年生枝条颜色(1.35)和叶缘锯齿(0.97);9个数量性状中,叶长/叶柄长和叶柄长具有较高的变异系数,分别为34.8%和31.2%,株高(28.3%)和地径(23.7%)也比较高。说明山东省豆梨资源变异丰富,遗传多样性较高。该结果与刘超等[10]研究的我国南方豆梨的遗传多样性结果类似。
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可反映叶片绿色程度及叶片含氮量,本试验结果也表明,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含氮量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因此,可以通过增施氮肥,提高植株含氮量和叶绿素含量,促进植株生长,这与生产实践结果相符。另外,含氮量高的植株叶宽指数偏高,叶长指数也偏高,说明相对较大叶片含氮量更高。
从本研究聚类结果可以看出,山东省豆梨资源的表型性状在一定程度上受地理环境影响,地域接近的种质在降水、小气候和子代繁育等方面更趋向一致,大都聚为一类;但同一山区的部分种质并没聚到一起,原因可能是少数野生豆梨可与杜梨、褐梨等进行天然杂交,其后代表型更多受到基因型的影响。而且这些天然杂交种的遗传多样性会更加丰富,后续可重点观测研究。
本研究仅针对山东省境内野生豆梨主要分布区进行资源收集,具有一定局限性,后续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豆梨资源的搜集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