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眼部毛母质瘤33例诊治分析

2021-11-15李善雨马娜娜李瑞淼王晓冰任明玉刘立民

临床眼科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肿物高密度囊肿

李善雨 马娜娜 李瑞淼 王晓冰 任明玉 刘立民

毛母质瘤是一种皮肤的良性肿瘤,发生于全身有毛发的部位,以头颈部和四肢部多见,关于眼部毛母质瘤的报道较少。我们收集自2014年11月至2020年5月在河北省眼科医院手术治疗,病理诊断为毛母质瘤的住院患者,对其临床表现,影像特点,手术及预后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自2014年11月至2020年5月在河北省眼科医院诊治的眼部毛母质瘤治疗患者。共33例,其中1例为外院治疗复发。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70岁,中位数年龄4岁。男性18例,女性15例,右眼18例,左眼15例。病程最短15 d,最长9年,中位数病程2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家族史。

二、方法

对临床系列病例进行观察,记录患者的病变特点,包括病变部位、颜色、质地、与周围组织关系、大小,有无压痛等;病变的影像学检查及其特点;入院时的初步诊断;手术中发现及术后随访情况,并进行分析。

结 果

一、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均表现为皮肤或皮下结节性病变,皮肤颜色表现为正常、淡红色、紫色、蓝色不等(图1~4),31例质硬,边界清楚,表面多与皮肤粘连,2例表现为囊性,质稍软。病变直径最小约5 mm,最大约20 mm。32例位于上睑及眉弓部,1例位于下睑,1例局部有轻度压痛外,其余均无压痛。

二、入院初步诊断

入院时6例诊断为皮脂腺囊肿,4例诊断为皮样囊,2例诊断为表皮样囊肿,1例诊断为血管瘤。

三、影像学表现

共26例患者行眼眶CT检查(窗宽250 H,窗位50 H),病变表现为自软组织密度影至高密度影不一(图5,6),CT值自40~1400 Hu不等,19例CT显示病变内有高密度影,其中14例显示其有超过100 Hu的高密度影, 12例表现为高低混杂密度影。3例行MRI检查,T1均为等信号,T2低信号、混杂信号、高信号各1例,1例行增强检查显示病变内部不被强化。

四、治疗情况

所有患者均行肿物切除术,自肿物表面切开皮肤,见肿物前部均与皮肤粘连紧密,病变均外有一层薄而脆的包膜,易碎,其内为白色、灰色或黄色混杂肿物,有的稍松散,大部分质硬呈石灰渣样物,2例病变内有液体,病变与下方组织结合疏松,均完整切除肿物。

五、随访

术后随访2个月至5.5年,所有患者均未复发。

图1-4 眼睑毛母质瘤,皮肤颜色分别表现为正常,淡红色,紫色及青色。

图5,6 CT分别显示为高密度影,混杂密度影及软组织密度影

讨 论

毛母质瘤是一种发生于外胚层毛囊生发基质细胞的良性肿瘤,最早由Malherbd于1880年描述为“钙化上皮瘤”,并认为起源于皮脂腺。1949年,Lever和Griesemer提出起源于毛发基质细胞。1961年,Forbis和Helwig提出现在广泛接受的命名“毛母质瘤”,他们认为这个命名的优点提示了肿瘤的组织发生, 避免了应用“上皮瘤”常易误诊为是恶性肿瘤的缺点[1]。本病具体病因不详,研究显示高达75%的毛母质瘤患者体内发生β-连环蛋白基因突变,因此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2]。本病多见于儿童,文献报道40%发生于10岁前,女性多见[3],本组患者除2例为成人外,其余年龄均在11岁以下,发病年龄较文献报道的小,男性稍多于女性,与文献报道稍有不同。

毛母质瘤发生于毛囊生发基质细胞,位于皮内或皮下,较易发现。临床上表现为皮肤结节性隆起。查体时压住肿物周边全部或一部分皮肤使其顶部成尖角,可以使肿物呈现出一个或多个凹陷倾斜的面状观“帐篷征”,如病变内钙化成一体后,压迫一侧,另一侧可翘起,呈“翘翘板征”[4]。此病多为单发,多发者可能伴随全身疾病或综合征:如强直性肌营养不良[5],特纳综合征[6]或鲁宾斯坦-泰比综合征[3]等,并需要长期随诊[7]。本组患者均为单发,未合并全身综合征。文献报道病变皮肤颜色由正常至蓝红色不一,质硬,与表皮粘连,活动度与下层结构是否粘连相关。本组病例颜色正常、蓝色或红色,2例表现为囊性,表面皮肤变薄,其余均表现为皮下无痛性肿块,质硬。病变绝大部分位于上睑眉弓部及周围,仅1例位于下睑,考虑与眉弓部眉毛较粗大有关,本组病例均为单发,无外伤、感染等诱因。毛母质瘤为一种囊肿性病变,其外为一层薄面脆的包膜,内多为质硬灰白色至黑白相间色内容,其内无血管组织,前方与皮肤粘连紧密,后方与软组织结合疏松,因此分离病变与周围组织,如囊壁切除不干净,有复发可能,本组病例有一例在外院手术后复发的,考虑即是此原因。

毛母质瘤的辅助检查,国内外多行B超检查[8,9],在超声上表现为根据内部有无钙化,将其分为钙化型和非钙化型两类。超声表现为带状强回声后方伴宽大声影者特征性强,诊断符合率较高,病灶内出现点状或粗大钙化[9]。本组患者均未行B超检查。本组患者大部分行CT检查,通过CT检查,我们发现,19例CT显示有高密度影,12为混杂密度影,显示混杂密度影为其一特征。有14例显示其内部有超过100 Hu的高密度影,大部分病变内部为混杂密度影,因此,CT在诊断毛母质瘤有很大的优势,一旦发现病变内有超过100 Hu的影像时,首先应该考虑毛母质瘤的可能。磁共振能提示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随病变内容物不同,故信号也较复杂,无特征性表现,且检查费用高,需要患儿在安静状态下进行,故不做为检查的首选[4]。

毛母质瘤发生于皮肤,故主要与皮肤及下方的肿物相鉴别,本组最常见的是皮样囊肿和皮脂腺囊肿。皮样囊肿及毛母质瘤大部分发生于儿童,因此二者极易误诊,皮样囊肿位于皮下,与表面皮肤无粘连,表面皮肤可推动,其内容为豆渣样或油状液体,CT显示皮样囊肿内多为低密度影,而毛母质瘤发生于皮肤表面,与表面皮肤粘连,内容物为石灰渣样物,CT显示为软组织影、混杂密度影或高密度影,可与之鉴别。皮脂腺囊肿由于管口堵塞或狭窄,导致分泌物不能排出潴留所致,表现为皮肤结节,表面皮肤不能推动,与下方组织多无粘连,与毛母质瘤相似,但其发病年龄稍大,多发生于青年期多见,影像表现与皮样囊肿相似,故可以鉴别[10]。本组有一个颜色呈青色,与儿童毛细血管瘤相似,需要与之鉴别。查询文献发现,毛母质国是极易误诊的一种肿瘤,术前正确诊断率平均为43%[11],我们误诊率也高达30%,分析原因,误诊是由于病例相对较少,初期对其认识不足引起的,随着我们诊治病例的增多,对其认识的不断提高,误诊率也逐渐下降。

综上所述,眼部毛母质瘤多发于儿童,它位置表浅,表现为无痛性皮肤或皮下结节,临床上极易误诊,CT对其诊断有重要价值,如内部显示其内有高密度影,结合眼部表现基本可以确诊,完整切除是治疗及防止复发的关键。

猜你喜欢

肿物高密度囊肿
拇指关节腱鞘囊肿合并滑膜软骨瘤1例
针药结合治疗巧克力囊肿案
双侧腮腺多发不同肿物1例
高密度养殖南美白对虾或者更容易成功
先天性外眦肿物合并眼睑畸形2例
高密度电法在建筑用石料勘查区遴选中的应用
高密度存储服务器可靠性设计与实现①
高密度存储服务器可靠性设计与实现
带你了解卵巢肿物
体检发现肝囊肿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