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朝阳社区学院学分银行工作的开拓意义与创新挑战

2021-11-15陆珊珊

魅力中国 2021年44期
关键词:终身教育学分学院

陆珊珊

(北京市朝阳区职工大学,北京 100013)

一、学分银行工作的开拓意义

(一)政策引领与学院发展定位的契合

1.学分银行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的作用

终身教育体系是在社会各种教育资源优化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有利于学习者终身学习的教育系统,而学分银行作为一种学习成果认证、储存、积累、融通、转换的资历架构模式,是终身教育“立交桥”成功搭建的必要制度保证与关键技术支持。

教育部于2016 年印发的《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要为目的,探索建立多种形式学习成果认定机制,畅通不同类型学历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之间转换通道,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习成果认定和转换体系,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推动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2.朝阳社区学院发展定位

作为一所具有综合性、区域性、职业性特点的新型成人高等院校,朝阳社区学院发展定位是:以学历教育为基础、非学历教育为重点、社会文化生活教育为特色,以探索有区域特色的社区教育发展之路为己任,以提高居民素质、服务区域发展为出发点,始终围绕构建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推进工作。

3.教育部政策与学院定位的契合度

表1 将根据《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与朝阳社区学院整体发展思路之间的共通之处及尚需探索之处进行对照分析。

表1

(1)理论条件与实践基础的具备

从上表可以看出,朝阳学院多年来以学历教育为基础、非学历教育为重点、社会文化生活教育为特色的办学模式,满足区域群众的多样化学习的要求,不断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做出区域内的努力,已经具备了探索建立多种形式学习成果认定机制的理论条件与实践基础。

(2)具体实践探索尚未展开

另一方面,学院目前多个办学板块只是各司其职的各类型教育“组合”,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融合”,因此在实现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转换通道、成果认定、转换体系以及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等方面尚需进行探索。

(3)学分银行工作是学院终身教育事业的推进器

在学院在现有的办学模式基础上,推进学分银行建设,切实有效地对多种教育形态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积累、整合融通,进而转化为促进学习型社会构建的系统工程,将成为学院服务区域终身教育体系的关键与核心。

(二)“S 型曲线”与“系统思考”揭示学院发展自我革新的需求

1.“S 型曲线”的内涵

经济学中的“S 型曲线”理论指的是,每一种技术的增长都是一条条独立的“S 型曲线”,一个技术在导入期技术进步比较缓慢,一旦进入成长期就会呈现指数型增长,但是技术进入成熟期就走向曲线顶端,会出现增长率放缓、动力缺乏的问题。而这个时候,会有新的技术在下方蓬勃发展,形成新的“S 型曲线”,最终超越传统技术。因此,新旧技术的转换更迭,共同推动形成技术不断进步的高峰,从而带动“新经济”的发展。[2]

学院发展的20 多年,亲历了学历教育发展作为一条旧的“s 型曲线”,从曾经蓬勃发展的指数增长期到现在的动能不足时期。传统动能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减弱,这是不可逆转的规律。

2.“系统思考”的内涵

系统的本质是连接,系统思考(systems thinking)是对构成系统的组件(如人、部门、业务等)之间的连接进行研究,可以应用到企业和组织生活中的每个侧面。其精髓是用整体而非割裂的视角观察周围事物,促进系统组件之间连接的良好运作与协同,确保系统维持良性运转的整体优势。

学院非学历教育与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多年来各自开展的项目及学员数量都很可观,然而并没有实现更专业的积累并形成内部的资源优势,同时与学历教育板块缺乏紧密连接.站在系统思考的角度,假如系统内的各个组件仅仅局限在自身层面运转并决策,即使做出最优决策,也可能导致全局系统的整体目标无法实现。因此,学院就系统建设角度,在资源整合、板块融通方面有很大发展空间。

3.学分银行工作源于学院的自我革新需求

“S 型曲线”指出,当旧动能增长乏力的时候,新的动能异军突起,就能够支撑起新的发展。而“系统思考”指出,一个开放且有活力的系统,除了依靠各部分的连接有秩序地运转,还需要源源不断注入能量,并让能量在系统中流动,才能维持秩序并得以不断优化,形成一种动态平衡。学分银行就是这种充满活力的能量,它的出现并非一个凭空而来的全新业务与崭新词汇,而是源于学院多年来对学历、非学历、社会文化生活教育三板块现有环节各项资源的梳理、打通与整合的诉求,推行学分银行业务的真正动力源于学院内部自我迭代、自我革新的实际发展需求,是实现学院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

二、社区学院学分银行工作的实践挑战

在传统机构当中,新兴业务成长往往面临很多挑战,学分银行业务的前期探索之路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发展的进程中存在诸多阻力与困难亟待解决,需要在艰难的环境中进行开拓创新。

(一)前期开拓的难度

“一项新的技术在导入期发展非常缓慢,面临着研发失败、市场失败、旧技术锁定等不确定性和风险。”[2]我们在固有的业务框架之内,即使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了社会需求以及政策方向的一些全新动态,但是它不能立刻融入现有模式并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同时尚不具备颠覆传统业务的能量,却处处被绑定并受制于原有基础的网络之中。因此,学分银行前期开拓的艰难与缓慢符合新事物发展规律。

对标我校“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办学理念,新业务的开展是大势所趋,需要良好的环境培养,并给予更多的宽容与支持。

(二)基础性短板阻碍

以学历教育为例,梳理学分银行推进工作中面临的阻碍

1.专业代码问题

不同年级专业名称一致,专业规则号不一致。

2.课程问题

(1)没有课程代码;

(2)部分课程存在学生成绩单上的课程名称与教学计划课程名称不一致;

(3)不同年级同一门课程名称有出入;

(4)部分课程根据现有材料无法确认选修或必修。

这些细节上的偏差制约了学分银行数据积累工作的进程,有些问题是以目前工作不需要为由的规范性缺失,有些问题是对记录数据信息老习惯、老方法无批判的继承沿用。多年来维持手工帐原始记录的固有工作办法、资料信息随岗位变化人员调动而影响……这些现象不光是现代化办公技能不足的表现,究其本质还是存在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缺失的短板。

对标我校“夯实基础,提升能力”的办学理念,每个板块只有从自身发掘出迭代、更新、优化的需求,才能在新业务的启动与推进中把握机遇,找到补短板、谋发展的助力。

(三)共识与认知不足

在学分银行推进过程中持续面临系统协作的制约与压力,在不改变其他板块固有业务模式的基础上,需要得到常规工作以外的配合与支持,这基本上是一个悖论。如何打破僵局,坚守学分银行的业务引领作用并统筹协调形成合力,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思考的问题。

对标我校“强化特色,统筹协调”的办学理念,新的业务开展不应该是某一个部门的闭门造车,而是一个系统化、全局化的协调进程。应该统一认识,允许多元化的存在,允许新业务的引领,多做建设支持,多参与创新领域。

三、学分银行工作的发展策略与展望

(一)系统思考构筑共同愿景

学院整体性的体现并不是各个部门简单的叠加与总和,而是形成一个有机协同的学院命运共同体。假如缺乏系统认知,那么新的发展将被视为额外附加的义务与负担,始终受制于固有模式的桎梏,长此以往,侵害的是整个组织良性发展的前景。

学分银行作为一个涉及到各种教育形态衔接与整合的系统工程,其转换原则建立在系统思考的理论基础之上,当系统内达成明确共识,学分银行将发挥巨大优势,打通系统内看似彼此割裂的若干信息孤岛,促进各个板块的优化与完善。

(二)夯实基础修补短板

当共同愿景得以构筑,各个板块将会在学分银行业务中找到自身定位,从中挖掘出适用于本部门的发展新动能,而学分银行的实践推进也将检验并优化每个板块的短板与固有问题,让每项工作都能够向着更加标准化、规范化、可留存、可量化的趋势优化调整现有工作趋向规范化与专业化,虽然固有模式的改变,在短期内切实存在阵痛与难度,但每个板块的进步与优化对于学院整体发展的战略布局至关重要。

(三)协同运作实现资源融通

以有实际业务需求的部门为试点,开展实践探索,建立互相信任的协作系统,从而带领更多的部门与成员介入其中,整合多元化的意见与建议,让每个环节都在流程中作出贡献,明确共同使命并乐意执行,是学分银行工作推进成功的关键。

当每个人的目光开始汇聚到同一张纸上,全面地看待事物,看到部门与部门、板块与板块彼此之间紧密联系的互动关系,打破“各司其职”的壁垒;当每个板块每项工作都能够向着更加标准化、规范化、可留存、可量化的趋势优化,那么,学分银行将具备探索解决各板块融合与转换的能力。

这种转换将涉及各个环节的生源循环、每项可积累的学习成果、每个学习者的终身学习规划等内涵,从而为以社区学院为代表的成人继续教育院校,在构建区域内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可持续发展给出探索依据。

猜你喜欢

终身教育学分学院
“十四五”新开局阶段对我国终身教育立法的思考
我国终身教育的回顾与反思
国外终身教育立法对我国构建相关机制的启示
学分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两岸终身教育法律比较研究
论学分银行在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的适用性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