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时期中共中央以党史研讨解决政治问题研究

2021-11-15魏德平

社会观察 2021年5期
关键词:土地革命张国焘中共中央

文/魏德平

延安时期中共对土地革命时期的党史研讨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总结党史经验,批判“王明路线”,确立新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延安整风运动的重要内容。抗战初期,中共中央系统清算了张国焘在土地革命时期的个人历史问题,拉开了中共中央以党史研讨解决政治问题的帷幕。中共中央对张国焘问题的解决,既清算了张国焘在土地革命史上所犯错误和罪行,也实现了团结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政治意图。延安整风运动期间,中共中央在西北高干会上对西北党史问题进行研讨,检验整风运动成效,进而推动了整风运动的继续发展。这次会议成为延安整风期间中共中央研讨土地革命时期党史“山头会”的范式。中共“七大”前夕,中共中央在原土地革命时期“山头会”党史问题研讨基础上,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进而将前期“山头会”党史讨论成果升格为中共全党共识。通过这样的党史研讨,中共中央开启了以党史研讨解决政治问题的新模式。

延安时期以党史研讨解决政治问题的发轫:中共中央处理张国焘问题

延安时期,中共中央对张国焘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历史错误以及危害作了深入批判,颁布《中央政治局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定》,对张国焘问题作了政治定性和相应处理。张国焘脱离中共党组织后,中共中央随即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开除张国焘党籍的决定》《中央关于开除张国焘党籍的党内报告大纲》对张国焘历史作了全面梳理,清算了张国焘在土地革命史上所犯的错误和罪行,进一步消除张国焘问题对中共党组织和军队的负面影响。

中共中央处理张国焘问题经历了复杂的历程。中共中央对张国焘问题的处理从长征期间张国焘挑起与中共中央的争端开始,直至1938年4月张国焘趁国共两党公祭黄帝陵之机脱离中共组织,随即被中共中央开除出党才最终结束。延安时期,张国焘在受到中共中央批判后,随即对其在土地革命时期的个人历史进行了反省。1937年2月6日,张国焘被迫向中共中央提交书面检讨《从现在来看过去》,强调自己是“党的路线的一个坚决的执行者”,“执行着四中全会的路线”等。显然,张国焘对自己在土地革命期间自身历史的认识和评价与当时的中共中央有原则性分歧。中共中央随即对张国焘的自我辩护进行了批判。193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宣传部代部长凯丰著文《党中央与国焘路线分歧在哪里》,系统驳斥了张国焘的自我辩护。

随后,中共中央又召开“延安会议”集中清算张国焘的历史问题。1937年3月23日至31日,中共中央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延安会议”),出席会议的政治局委员和列席人员共有毛泽东、张闻天等56人。“延安会议”是中共中央清算张国焘历史问题的关键性会议。“延安会议”从3月27日起开始集中批评张国焘错误。3月30日,毛泽东在会上发言强调:张国焘“要用枪杆子审查中央的路线,干涉中央的成分和路线,这是完全不对的,根本失去了组织原则。红军是不能干涉党中央的路线的,张国焘在分裂红军问题上做出了最大的污点和罪恶。”3月31日,张闻天在会议报告中对张国焘历史问题作了总结:“国焘主义本身有个发生、发展以至破产的过程。最初鄂豫皖时期一般说是正确的,然而这时国焘错误已经开始,不过未敢明目张胆而已。通南巴便是他最后完全的形成路线上错误的时刻,那时虽然部队打了胜仗,但不能证明路线上的正确。第三时期是一、四方面军会合时期,这是张国焘路线形成为第二党的开始。第四时期是他取消‘中央’,成立西北局,这是国焘路线破产的开始。”“延安会议”上,毛泽东的发言和张闻天的总结构成了中共中央解决张国焘在土地革命时期历史问题的基调和准则。3月31日,“延安会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定》。决定通过对张国焘在土地革命时期个人历史和作为较为详细的回顾,明确将张国焘问题定性为“退却路线与军阀主义”“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等在中共党内的具体表现。

1938年4月2日,张国焘以陕甘宁边区政府代主席身份与国民党要员一起公祭黄帝陵,随后未经中共中央允许和同意,私自前往西安转抵武汉。4月17日晚上,张国焘向中共中央长江局负责人王明、周恩来等明确表态决心“脱党”。4月18日,中共中央立即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开除张国焘党籍的决定》,对张国焘问题进行公开处理,并发表了解释性文件《中央关于开除张国焘党籍的党内报告大纲》。

中共中央从张国焘历史问题,尤其是其在土地革命时期个人历史为切入点,系统总结张国焘“退却路线与军阀主义”“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等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根源,明确将张国焘和以原红四方面军为主的中共党政军干部做出区分,比较稳妥地处理了张国焘问题。中共中央对张国焘在土地革命时期历史进行的集中清算,开启了延安时期中共中央研讨土地革命时期历史问题的序幕。中共中央处理张国焘问题是中共党史上重大而又影响深远的事件。原红四方面领导人李先念在20世纪80年代对该事件作了高度评价:“党中央处理张国焘问题所采取的方针、方法和步骤是很正确的,也是非常成功的。”“这些经验非常宝贵,对以后解决党内问题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当然,从中共中央对张国焘具体历史清算的内容也可以发现,这种党史研讨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如把张国焘执行“王明路线”的内容加以肯定。这也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对土地革命时期党史问题认识的深度,以及解决党史问题的可能限度。这些历史局限随着中共中央对土地革命时期党史认识的深化和毛泽东在中共党内领导核心地位的巩固也将得到进一步的解决。

整风学习的考试:西北高干会解决西北党史争论问题

随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尤其是毛泽东本人对中共土地革命时期党史认识的深化,中共中央逐渐开始从政治路线高度对土地革命时期的党史进行研讨,进而推动延安整风运动向纵深发展。毛泽东以解决西北党史问题为试点,开始检验整风运动的成效。中共中央在西北高干会上颁布《中央关于一九三五年陕北(包括陕甘边和陕北)肃反问题重新审查的决定》(简称《肃反问题重新审查的决定》),通过总结西北党史逐渐探索凝练总结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共党史。西北高干会成为延安整风期间中共中央研讨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山头会”的范式。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直接领导的西北高干会是西北党史,乃至中共党史上都非常重要且影响深远的一次会议。解决“陕北肃反”问题是本次会议的重要内容。1942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在西北高干会上正式颁布《肃反问题重新审查的决定》,对西北历史问题作出了新总结。《肃反问题重新审查的决定》指出:“一九三五年九十月间朱理治、郭洪涛等同志所主持的‘肃反’将陕北苏区和红军创造者,刘志丹、高岗、张秀山、杨森等同志逮捕,并杀害了二百以上的党政军干部,这种将党的最好干部,诬认为反革命分子,加以逮捕和杀害,不仅完全是错误,而且是革命的罪恶。”“从陕北历史问题检讨中,可以看出在这一错误肃反开始之前,陕北党内曾发生了两条政治路线的斗争,一方面是以刘志丹、高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在这一路线之下,创造和发展了陕北的苏区与红军,另一方面是以朱理治、郭洪涛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的路线——这也是遵义会议前一个时期内,在党内曾占统治地位的路线——这种路线几乎使陕北的苏区和红军全部塌台。由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发展的结果,由于朱理治、郭洪涛二同志个人主义,高度领袖欲和政治野心家的恶劣品质,以及他们打击刘高抬高自己预定的企图,就把党内的原则斗争发展成为党外对敌斗争的性质。他们企图用这种方法,来压倒刘志丹、高岗等同志所执行的正确路线,并满足自己篡夺整个陕北党政军领导地位,这样就造成了当时杀害和逮捕执行正确路线的领导干部,造成了极大的罪恶。假若不是中央到达陕北制止这一错误肃反,且判定这些被诬陷的同志并非反革命,则陕北的苏区与红军有全部丧失的危险。”因此,“朱理治、郭洪涛二同志在这次错误肃反中应该负最重要的责任”。《肃反问题重新审查的决定》对“陕北肃反”在政治上的重新定性为进一步解决肃反遗留问题提供了政治前提,对肃反期间陕甘根据地主要领导人、参与者个人责任的分析和评价,也为进一步厘清肃反个人责任提供了依据。

《肃反问题重新审查的决定》进一步追究了“陕北肃反”主要当事人的个人责任;同时也高度肯定了“陕北肃反”受难者和受难幸存者的历史贡献和政治地位。《肃反问题重新审查的决定》通过对“陕北肃反”领导人、参与者个人责任的重新定性和处理,以及对肃反受难者、受难幸存者的高度肯定,彻底扭转了肃反受难幸存者在肃反后政治上受猜疑、组织上受排挤的尴尬处境。

西北高干会对“陕北肃反”的处理,以“路线斗争”方式总结了西北地区中共早期革命斗争历史,树立起了以刘志丹、高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强调“错误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造成了“几乎使陕北的苏区和红军全部塌台”的危机局面。上述结论代表了参加会议的毛泽东、任弼时等中共中央领导人,以及参加会议的原陕甘根据地主要领导人,尤其是“陕北肃反”受难幸存者当时的基本共识。随后,中共中央召集了若干座谈会解决土地革命时期各主要根据地的历史问题。这些座谈会基本上就是以西北高干会为主要范式对土地革命时期党史进行研讨和总结,进而加强对延安整风运动必要性、重要性的思考和认识。

通过党史结论强化政治共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延安整风运动期间,中共中央针对土地革命时期党史讨论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和纠偏,保证了土地革命时期各个主要“山头”党史研讨会能积极开展和推进。在各根据地历史问题讨论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开始全面总结土地革命时期党史问题。在此期间,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对土地革命时期党史问题作了精心研究,对其结论反复修订,最终形成《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从思想、政治、组织、军事等方面对土地革命时期党史作了全面总结,最终将前期党史讨论成果通过正式文献形式升格为中共的权威结论和基本共识。

延安整风运动期间,中共中央组织土地革命时期各根据地主要代表召开“山头会”,研讨党史问题,进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山头会”在研讨土地革命时期党史时也出现了过分重视向错误路线领导人、执行者等追责的倾向。针对上述问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作了积极的纠偏和引导工作。1944年4月12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发言指出:“这次处理历史问题,不应着重于一些个别同志的责任方面,而应着重于当时环境的分析,当时错误的内容,当时错误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借以达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这样两个目的。”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中共中央对土地革命时期一些有争议的重大党史问题作了结论,诸如土地革命时期领导人责任性质问题、中共“六大”评价问题、“上海临时中央”合法性问题、“教条宗派和经验宗派”问题等。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对土地革命时期党史问题的政治定性和组织处理,为中共全党总结历史问题的纲领性文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出台打下了理论和史实基础。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现了通过党史结论强化政治共识的整风目标。其对土地革命时期的党史作了简要论断:“在这十年内,我党不仅有了伟大的成就,而且在某些时期中也犯过一些错误。其中以从党的一九三一年一月第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六届四中全会)到一九三五年一月扩大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遵义会议)这个时期内所犯政治路线、军事路线和组织路线上的‘左’倾错误,最为严重。这个错误,曾经给了我党和中国革命以严重的损失。”《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也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共领导人政治地位的确立提供了历史依据,其强调:“在毛泽东同志所领导的在贵州省遵义城召开的扩大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得以胜利地结束了‘左’倾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我们党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创造性地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革命学说应用于中国条件的工作,在这十年内有了很大的发展。我党终于在土地革命战争的最后时期,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央和全党的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最大成就,是中国人民获得解放的最大保证。”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权威的中共纲领性文件。决议倾注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极大的精力,集思广益,反复修订。作为该决议重要起草人之一的胡乔木对此评价道:“经过前后近4年的时间,毛主席直接参加起草并反复修改,全党高级干部直至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多次讨论,一个伟大的历史文献终于诞生了。它倾注了毛主席的心血,也凝结了全党的集体智慧,把延安整风运动的积极成果以决议的形式肯定下来了。用这样的形式总结历史经验不仅是我们党的建设的一个创举,在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延安时期中共中央利用党史研讨解决政治问题成果的结晶,通过对历史问题的研讨解决了中共党史上存在重大争议的问题,突出了毛泽东的历史功绩,统一了中共全党思想,为民主革命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

小结

延安时期,中共中央对土地革命时期的党史研讨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积极方面讲,中共中央开启了用党史讲政治的新模式,通过研究历史问题,尤其是研讨党史上重要问题得失,进而影响现实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调整和确立。首先,这一做法就其当时的最大历史功绩而言,在于让全党最终认识到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史上的显著功绩,为其党内领袖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次,中共中央对土地革命时期的党史研讨开启了中共党内通过党史研究为主要突破点,以党史讲政治进而解决现实政治问题的范式。再次,中共中央对土地革命时期党史研讨较好处理了党史遗留问题,统一了党内思想。中共中央通过组织党史讨论,基本平息了中共党史上一些重大问题的争论,厘清了中共党史上存在争议的一些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并对其作了政治定性和相应的组织处理。这些措施对中共全党从思想层面统一认识,形成合力有重大的基础性作用。最后,中共中央对土地革命时期的党史研讨为中共党史研究带来了有利条件。这些讨论的积极成效促使中共形成了重视党史资料保存和研究的传统,保存和整理了大量的可供当代党史研究者使用的党史文献资料和遗迹遗物。同时,由于中共中央的重视,逐渐使中共党史研究成为一门“显学”。

但是,延安时期中共中央对土地革命时期的党史研讨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中共中央对土地革命时期党史研讨存在一定预设政治倾向,而现实政治变化将不可避免触及对党史上一些已有结论的重新定性。因此,如何妥善处理党史史实与现实政治之间的张力,就成为这一研究模式值得认真思考的关键点。

猜你喜欢

土地革命张国焘中共中央
中共中央文委发给郭沫器的特殊信件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要点速读
沈醉回忆:张国焘在军统的日子
用忠诚和担当警卫中共中央——中央警备团与开国大典
井冈山时期土地革命范式分析
习仲勋与西北地区的土地改革
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廉政建设探析
简析建国前后的农村经济变迁
叛逃之后的张国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