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大党有效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2021-11-15唐皇凤

社会观察 2021年5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现代化领导

文/唐皇凤

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显著的政党主导特征。中国共产党为适应经济社会变迁而进行的回应性调适和体制机制创新是缔造发展奇迹的根本保证。始终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理念更新、制度建设、体制调适、机制创新、战略规划的相互促进和良性互动,成为党有效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经验。持续提升党的全面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以高质量党建促进高质量发展,以及建设具有强烈现代化取向的发展型政党是中国经验的核心构成要素。

百年大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依据

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绩效之间存在显著关联性,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的重要经验事实。在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党主要通过规划和创设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条件和基础性框架,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进而增强党的领导的有效性和正当性。

首先,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无产阶级政党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在政党发展的一般谱系中,中国共产党是典型的现代政党,而现代政党的基本目标是服务社会需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始终把为人民谋利益、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使命,具有强烈社会改造和推动现代化发展的诉求和抱负。更为重要的是,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既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最重要的政治主张,也是社会主义国家首要的制度性特征。在不同历史时期,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都在努力探索、改善和巩固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历史命题。党的领导的功能定位和实现机制在时代变革中不断进行适应性调整,成为百年大党有效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线索。其中一以贯之的逻辑在于,无产阶级政党实现自身使命的强烈诉求,使之对有效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内在而强烈的渴求。

其次,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人类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一般是国家或政党主导而非市场和社会推动的结果。当然,坚持和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更具战略意义。我国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条件下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资源贫乏型的赶超型现代化迫切需要强势的公共权威来有效集中和动员分散的社会资源,为现代化发展提供必需的资源基础和基本的制度框架。对中国这样资源有限、制度不成熟、社会发育不全的国家来说,要有序规范地把握全面快速的现代化发展,就必须有强大的领导力量。而建设高度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是党领导人民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基本任务。因此,发挥好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在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等根本性、全局性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有效实施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再次,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驱动和主导力量,中国共产党具有鲜明的发展导向,是典型的发展型政党。党的坚强领导是成就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奇迹的重要秘诀。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必须切实加强对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工作的领导。目前,中国经济这艘巨轮体量越来越大,经济发展内外环境所面临的风险挑战越大,党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掌舵领航作用就越重要,就越要发挥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定海神针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然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内外部发展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科学把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与“势”,最大限度地提升党领导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关键在于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以高质量党建确保高质量发展。

最后,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提高党的领导力和执政力的战略路径。在社会主义国家,党与国家的关系决定了党的领导是党执政的前提,而党的执政是党的领导的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已经以卓有成效的宣传、动员和组织在社会政治领域建立起统摄一切的领导权,拥有领导权必然要求拥有执政权,这是从革命到建设新国家的逻辑使然。反之,拥有执政权亦绝不放弃领导权,只有落实了领导权才有巩固的执政权,这就是党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和在社会各个层面扩展其组织网络的原因。百年大党正是通过持续加强战略规划能力、制度创新能力和价值引领能力建设,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效开拓党的领导力和执政力建设的新境界。没有党的有效领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应有的领导力量和政治前提;没有高质量的经济社会发展,党的领导力和执政力就丧失了稳固的现实基础,这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模式的重要特征。

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百年历程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独特性决定了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体系和机制的生成逻辑。党在不同历史阶段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体系和体制机制支撑均有明显差异。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组织革命战争和改善群众生活是党同时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各革命根据地为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性实践的伟大阵地,党在根据地广泛进行政权建设的基础上,积极领导经济和社会建设,稳定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在中央、省、县三级设立国民经济部,人民委员会先后在中央根据地召开两次经济建设大会,积极进行经济建设。在抗日根据地建设时期,党领导军民大力进行经济建设工作,发展农业工业生产和对内对外贸易,并建立银行发行货币,以解决战争和生活的需要。党领导根据地的生产运动取得的巨大成绩,不但使根据地军民成功度过了抗日战争的最困难时期,而且为党在后来领导经济建设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就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备的领导革命根据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制度体系,有效服务于民族民主革命的目标。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展出自己相对成熟的组织领导系统,为领导全国性政权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组织基础、工作制度和方式方法。新中国成立初期,相对于各级政权机构尚处于初创阶段,党的领导机关和组织体系更为严密且健全,对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造工作的具体领导经验更为丰富,党在经济和社会建设领域的地位更加凸显。在此阶段,我们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一时期,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具有如下特点:党的组织触角延伸和渗透到经济社会各领域各层面,成为实现党对经济社会发展领导权的主要方式;党的指导思想和意识形态成为决定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决定性力量,具有明显的“政策治国”色彩;民主集中制、党管干部、归口管理、领导小组制度等成为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支撑。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面临的执政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主要任务是坚持和改善党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领导,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长期执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各级党委工作的重中之重。用经济政策、经济办法来解决政治和社会问题成为该阶段国家治理的鲜明特征。坚持按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大胆推进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进程,提高队伍专业化水平和治理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积极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并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民营经济、释放市场和社会活力,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良性互动、活力激发和秩序建构的有机统一。在此阶段,凡涉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大方针政策、工作总体部署等重大问题,均由各级党委集体讨论决定,这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传统。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和完善党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一大优势,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是衡量党委领导水平高低和执政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注重从领导体制上强化各级党委的决策和监督作用,坚持和完善各级党委财经领导小组(委员会)会议集体决策等工作制度,加强和改善各级党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委员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统筹领导。我们党自觉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动态研判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及时研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中的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问题,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主动权,各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党领导的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决定性胜利就是有力证明。

百年大党有效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经验

百年大党长期执政且风华正茂并充满生机活力,作为一个既定的客观事实已经成为一种亟须学理性解释的“世界级现象”。其有效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经验主要体现在:

第一,始终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总揽全局就是各级党委从维护和发展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战略高度出发,集中精力解决好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协调各方就是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首要职责,理顺多元治理主体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建党百年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实施党对经济社会事务的实质性领导。在党委和政府的职能划分及工作布局上,涉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大方针政策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皆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而经常性工作则由政府及其部门进行常规化决策和管理,不断推进党政关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同时,正确处理党群关系,各级党委切实主导和推动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和政社分开的改革进程,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总之,中国共产党拥有高超的领导和执政能力,以应对环境变迁的压力,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恰适性回应和调适。

第二,理念更新是党有效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前提。发展理念的正确性和恰适性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的质量和成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均有与之相适应的发展观占据主导地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经济和社会建设更多服务于革命斗争的需要,尚缺乏成熟而定型的发展观。新中国成立初期,追求工业化和高速发展成为现代化发展的主旋律。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全面反思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发展观的弊端,推动发展观实现了一个从单纯强调高速度到重视高质量、强调经济增长到重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继而到关注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再到提倡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最后到强调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的持续演变过程。党的发展观的历史演进,反映出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从不完善到日趋完善,从不成熟到日趋成熟的过程。顺应时代潮流和形势变化的需要,实现执政理念和发展理念的相互促进和良性互动,是党有效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经验。

第三,制度建设是党有效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在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格局中,制度建设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质量。实现经济与社会有效治理所必需的基础性制度更具战略性和根本性意义。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制度具体包括:巩固和实现党的领导所需要的民主集中制度、党委(组)制度、党管人才制度、全面从严治党制度等;中国经济制度运行所需要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财税金融制度、国有企业制度等;中国社会治理制度运行所需要的党领导社会治理工作的制度、民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社会参与制度等。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制度体系包括:党委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度机制,加强各级党委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事项的决策权、监督权的制度等。以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现代国家制度建设为重点,构建执政党主导的国家—市场—社会之间的多元共治模式,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有效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线索和关键举措。

第四,体制机制创新是党有效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党要有效领导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固然需要深度的体制改革,但更需要机制创新。一元化领导体制成为党在革命战争环境中有效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最关键的体制支撑,具体包括:党委(组)领导、归口管理、意识形态斗争、政治协商、统一战线、群众路线等重要机制。作为具有明显发展导向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政绩型体制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安排。党有效运用政绩考核这个指挥棒,灵活调整不同历史阶段的政绩考核的指标体系、指标权重等,以正确的政绩观引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社会发展质量的跃升。在党长期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涉及国计民生等重要问题的集体决策机制、高效执行机制和有效监督机制等;并且党的法定领导核心地位和长期执政地位可以保证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以超常的战略定力实现长远发展目标,为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充沛的动力。极具弹性和韧性的机制创新成为提升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的战略突破口。

第五,制定实施中长期规划是党有效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式。一个有效的政党和政党体制要求政党能提出自己致力于实现的计划。中国政治体制的一个最大优势就是制定长期发展规划以及集中力量实施国家大型建设项目。从1953年开始,我国已经编制实施了13个五年规划(计划),其中改革开放以来编制实施8个,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其中,在1981年编制的第六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中,社会发展首次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党更加重视经济和社会之间的均衡发展。自2006年编制的第十一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开始,正式将计划改为规划,推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逐步从计划指令性向战略指导性转变。正是通过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国家政策的优先顺序,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高效的资源配置,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性和正当性才得到不断增强。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现代化领导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市领导会见
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2016重要领导变更
当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
“称职”办公室主任
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月度监测数据(2008年11月)
改革开放三十年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