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扣“虚实之门”
2021-11-14魏雅玲
摘要:“虚实相生”是许多作品富有艺术魅力的原因之一。那么何为“虚”?何为“实”?倘若用最朴实的语言来解释,虚则为人物所想,实为具体情境。本文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为例,探究虚实结合的方法:叩开虚实之门,走进虚实之意境,读出意境之美,领会虚实之法。
关键词:虚实;探究;意境;方法
众所周知,“虚实相生”是许多作品富有艺术魅力的原因之一。那么何为“虚”?何为“实”?中国古典美学把客观存在的真情实境视作“实”,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称作“虚”。在诗词中,“虚”指抒情,“实”指写景。[1]如《春夜喜雨》就应用了这种写法,前三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则为实景,而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却是虚景,带给人以这样的遐想:“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将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不难看出,这样的想象意境蕴藏着诗人喜悦的之情。
在普通作品中,“虚”指作者的想法和感情,“实”则为作者真实地记录生活,“实”是基础,“虚”是升华。这就要求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碰撞,设身处地的走进文本,领悟其主旨。现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为例,探究虚实结合的方法。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这篇课文也应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丹麦作家安徒生编写了这样的一篇童话,美丽的幻象和残酷的现实交替出现,更加烘托出小女孩命运的凄惨。对于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是不陌生的,可以说,读着他们的时候,就是穿越千年时空,去揭开尘封的古老故事。然而,了解故事的同时,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对孩子们而言,太难掌握。为此,教师可做以下尝试。
一、教学六步走,叩开虚实之门
阅读文本,要善于捕捉意象,引导孩子发挥想象,进行审美再创造。经过深度揣摩文本,多次磨课,我引导学生运用学法六步走:总结幻象次数——体会第一次幻象——观察插图——对比现实——感情朗读——以此类推,解读其它幻象——列出图表。
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用列表法填写幻象、现实、心中的渴望。用绘制表格的方法进行说明,具有一目了然的作用。
语文课堂是一块“情感的沃土”,滋养情感,启迪心灵。因此,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基。在语文课堂的情感教学中,“蓄情”是前奏。教学中,我运用了朗读法、图文对照法、列表对比法等,牵引学生在情境中穿梭,在美丽的幻象与悲惨的命运的对比中,交流所思,情感升华之处,再感悟人世间的残酷与苦难、以及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极度不满。
二、绘本教学,走进虚实之意境
绘本是文字和图画的结合体。课堂上当教师出示了绘本《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的眼睛似乎被擦亮了。温馨浪漫而又冷酷凄凉的格调,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认真的观察每一个画面:纷飞的大雪、单薄的衣服、冻得发抖的女孩以及那些用绚丽色彩渲染的幻象。
联想是欣赏艺术的方法之一,没有联想,艺术就无法产生梦幻般的感觉。当我合上绘本,在背景音乐中,引导学生用句子:“我仿佛看见 ”畅谈所见所想。
在这个精彩的绘本故事中,我们没有公式化地总结“本文通过什么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而是引导孩子在为小女孩悲惨命运感到难过的同时,品味爱和信念,品味小女孩对爱的渴望,这种爱使小女孩在临死时没有感到孤独。小女孩死前的时刻是幸福的,死后亦是幸福的。
三、诗歌教学,读出意境之美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2] 朗读作为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本课教学教师带领学生欣赏我国儿童刘倩倩的获奖诗歌《你不要问这是为什么》,能更好地拓寬学生的表达思路。当然朗读要达到“以声传情”,要在朗读时边读边想象,让作品中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形象清晰而具体地浮现在自己的头脑里。
教学时,教师应努力创设了一个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交互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体会“画中景、画中人、画中情”,学生在品味文本语言的同时,也探究其中的空白意义,从而进入言语的心灵世界。
四、练习写作,领会虚实之法
用最朴实的语言来解释文中的虚实,即:虚为人物所想,实为具体情境,虚实结合可使文章趣味横生。安徒生的童话,既充满了诗意化的想象,也没有避讳现实的悲苦。在揣摩文本学法之后,引导孩子尝试用虚实相生的写法,以一只动物的身份,写一个反映环境污染问题的片段。孩子们尽情想象,把动物对环境的污染的不满(“实”写)、对清新环境的渴望(“虚”写),描写得淋漓尽致。
综上,探究文本虚实之处,可运用多种方法如:交流讨论法、图文对照法、情境想象法、图表对比法等,通过比较、品味,让学生走进文本意境,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揣摩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这样的理解过程,能引导学生准确揣摩虚实意境,也是学生通过语言实践走进文本意境的过程。
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们,在教学一线虽然已经有所实践,但要创设“情境”课堂,引导学生探究文本虚实相生的意境,仍需积极积累教育教学经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探索、大胆实践。
参考文献:
[1] 滕江玲.如何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虚实相生的意境美[J].语文教学通讯. 2012.0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订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魏雅玲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金峰实验小学,小学语文教师,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