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2021-11-14吴张荣
吴张荣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将为课程改革的成功实施起到重要作用。“评什么,怎样评”,直接指引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通过协调、整合各个评价主体元素,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建立健全由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多元;评价体系;构建;科学素养
《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新的学业评价倡导评价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发展和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一、评价内容的全面化
评价内容的全面化是指科学课程教学评价的内容不仅仅是要考察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学科科学概念和规律的掌握与理解,还应该包括学生的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和进步。《标准》明确规定了《科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已经注重学生多方面素养的培养,包括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科学探究领域以及科学知识领域都提出了具体的内容标准要求。与此相对应,科学课程的学科教学评价也必须关注上述各个方面,在内容上出现全面化的趋势。
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同年龄阶段,由于生理、心理的成熟水平不一样,所表现的每个侧面水平也不一样。只有当评价内容适合小学生的实际水平,才是有效的,要求或高或低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各年级评价的内容应各有侧重,有重点地进行评价。
二、評价主体多元化
在以往的学科教学评价中,评价人员的角色关系一直是:教师是评价者,学生是评价对象。由于评价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只能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很难发挥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如果评价者的角色能由教师一人发展到教师、学生(包括他们自己和其他同学)、家长和有关课程教学的专家。那评价的激励作用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多元化”的角色分工大致如下:
(1)教师主导参与:教师从“唯一的评价者”转变为“主要的评价者”。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评价者,但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仍然应当承担重要的作用,他应该是整个科学课程教学评价活动的发起者、策划者、协调者,有时担任主持者。
(2)学生主动参与:学生从“被评价者”变为“评价的参与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积极参与科学学习的评价活动。依据师生共同制订的科学学习任务、目标和评价标准,开展自我评价,检查任务的完成进度与目标的达到程度,反思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调整和改进学习。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将有利于互帮互学、思维火花碰撞和协作精神的培养。学生对教师教学的看法,也将促进科学教学质量的改进。
(3)家长合作参与:学生家长总是在以各自的方式关心着自己孩子的学习。让他们作为评价者的新角色,将有利于具体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增强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意识,提升家长对孩子的关爱层次,有利于学校、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建立一种家长与教师共同关心学生学习的机制,这对提高整体的教育质量是很有必要的。
(4)专家友情参与:课程教学专家们加入评价者队伍在很大程度上会提高课程组织实施质量、任课教师教学水平,有效获取反馈信息,促进教学研究与科学课程的建设。
三、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科学课程的学科定位是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是一个综合性很大的目标概念,是一个多元的结构体系。不仅包括原有的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方法能力、以及行为习惯等领域的要求,由于这些要求与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是属于同一性质的教学目标,因此,对它们的评价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单纯的书面考试(如以往的单元小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已经不能适应科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例如教师观察、与学生谈话或访谈、问卷调查、作业作品分析、学生成长记录袋、测验与考试、包含学生自评与互评的评议法、评定量表等都是有效的评价方法,只要有利于全面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与发展状况的评价方法都是可取的。每位科学教师都应当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和发展评价方法。
同时。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是由评价主体对课程教学开展多种形式、多种方法的评价决定的。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可以采用的方法除了原有的书面测验以外,还应该包括教师的现场观察、访谈、轶事记录、专题作业、作品分析、学生学业档案、评定量表、学生的自评、互评等等。
四、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评价时机的全程化”的提出基于两个理念。一是评价伴随在教学过程之中。二是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形成科学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评价必须全程伴随在整个过程之中。这需要科学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时候建立这一观念,创造各种办法,在教学活动的开始、中间与告一段落时,随时关注学生在科学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反应,包括各种能体现学生在科学素养方面有变化的有价值信息,记录在案,进行分析与判断,在此基础上做出各种评价,可以是反馈、矫正,也可以是鼓励、导向。
1.学习开始时进行前置性评价
在教学活动开始时,可以对学生的课前准备进行评价,这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这既可以使学生重视课前准备工作,为上好新课作准备,又可以鼓励学生在家里进行些科学探究,激发他们的科学学习兴趣,有利于动员家长参与到科学教育中来。在教学活动开始时,对学生的学习前状态进行评价,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更专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2.学习之中进行形成性评价
在整个教学中,对学生研究过程的准确性,结果表述的严密性,解释的科学性等等,不必过分要求,只要学生做了,经历了,象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干了,他们会在科学素养上有所发展,有所提高。对学生的评价,我们贯彻“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操作原则。科学学习之中的评价,特别要重视合作学习中的评价,因为积极的评价能促进合作者进行更加有效的合作。那是一条“共同富裕之路”。
3.学习结束后进行结果评价
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特长,变以前的期末单一测试为灵活全面的差异性阶段评价。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可以评出特级小科学家、一级小科学家、二级小科学家等激励形式。也可评出具有个性色彩的各种科学星进行表彰,如:科学理论星、科学实验星、科学设计星、科学创作星等。
总之,我们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要科学、合理、辩证。灵活运用各种评价方法和手段,融合主体多元、突出过程、促进发展等理念,巧妙运用激励语言,激发学生群体的进取心,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7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