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皆是教育
2021-11-14王霞
王霞
摘要: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家长觉得没什么,孩子还小,他们并没有把这些小事考虑到家庭教育的层次。一个坏习惯的养成,都是从微不足道的小事开始的,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
关键词:家长;小事不小
疫情春来,万物复苏。老师们度过了有史以来最长的一个假期,学校陆续开学了。当我们为开学作准备时我开始担忧了,放了这么长时间的假,小朋友们来会不会哭呀?能不能戴住口罩呀?爸爸妈妈只能到学校门口,那么多小朋友,老师能不能安全有序的把他们带入教室、带出教室交到家长手中?……
再多的担忧都是没用的,还是要等待实战到来。
开学第一天,当我忐忑的站在门口等待着一场“恶战”时,我们班小朋友淡定的站在门口,戴着口罩排着队,等着体检入园,然后跟我一起走到班级牌后面排队,真是让我老怀欣慰啊。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假期,小朋友们从早上入园是否哭闹、以及到班级后的一言一行,都让我们老师深深的感慨“谁说学校是教育孩子最好的地方,家庭才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温床”。漫长的假期,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一场考验,對家长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考验。
我带的是幼儿园小班,上学期幼儿刚入园时,哭闹的,调皮的,就像一盘散沙。经过几个月的幼儿园生活,基本上孩子的各方面都走上了正轨。一个假期,有的孩子被打回原形;有的孩子给我的感觉就是长大了,懂事了。对于刚入园的孩子,家长关心的无非就是上幼儿园哭不哭呀,在幼儿园吃不吃的饱呀,和小朋友们玩的开不开心呀。虽然这些都是小事,但是家长的教育方式以及对孩子的影响,恰恰在这些小事上体现的淋漓尽致。首先我们来说说上幼儿园哭不哭的这件事。上幼儿园基本没有不哭的,只不过程度不同。有的哭两天就不哭了,有的玩两天新鲜劲儿过了开始哭,有的吧,哭一个月,一学期,甚至一年…孩子哭的程度和时间,百分之八十取决于家长。我三令五申的跟家长说,要狠心,早上送孩子入园放下就走,放下就走。孩子的分离焦虑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一个必经过程。开学一周后慢慢两极分化就明显了。那些干脆的家长,慢慢适应了集体生活。再比如说生活习惯,我们班有挑食的小朋友,在开学之前我就跟家长说过,除了是对某种食物过敏,可以告知老师,不要告诉老师“我家宝宝这个不喜欢吃,那个不喜欢吃”。有的家长就记住了老师说的,甚至在家的饮食都开始规范幼儿,这样的家长,他们的孩子,慢慢的就做到不挑食,不喜欢的食物从少吃到完全适应。可是有的家长,用我们同事之间开玩笑的话说,真让人心累。他不但不支持老师的工作,还成了我们教育孩子的绊脚石。老师,我家孩子不吃素,你中午吃饭的时候挑几块肉给他就行了;老师,我家孩子就吃豆沙包,你多给几个包子给他,稀饭和鸡蛋他不吃;老师,昨天有青菜吧,我家孩子不吃青菜,以后你盛点菜汤给他泡饭就行了……像这样的孩子,一学期,两学期,就像歌里唱的那样—“我还是曾经那个少年”。再来说说幼儿之间的“矛盾”。其实小班的孩子,他们知道什么叫矛盾?他们只知道别人抢了我的东西,我要抢回来,抢不回来就动手,抢不到就哭。现在的孩子,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要什么有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在幼儿园哪有像在家那么自由呀,当幼儿出现问题时,老师肯定要批评指正。于是乎就出现了孩子回家跟家长说“老师今天骂我了”。这个时侯,家长的回应态度就影响了孩子对自己行为正确与否的判断。记得上学期我们班有个男孩,刚来的时候每次吃水果和点心幼儿每人一份,他不行,自己的一份吃完还要,要不到了就哭。但是他的妈妈算比较明事理的,觉得孩子表达的不清楚,私下找我了解过情况,说在家奶奶比较宠,要东西要不到就哭是常事,不用理他。过了一段时间,有次吃水果,他吃完后自言自语说“每个小朋友一个,没有了下次老师再切给二宝吃”。这是他妈妈在家告诉他的。可能他并不理解是这是为什么,但是他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东西是大家的,一人一个,要不到东西哭是不对的。这样的家长和老师对幼儿的教育态度保持一致,幼儿在双方面的影响下,自然接受的比较容易。而有的家长的处理此类事件的态度,无形的助长了孩子的错误态度自己行为。比如孩子在幼儿园受到批评惩罚了,家长也不问清事情缘由,也不去了解一下孩子的话是否真实,第二天早上送孩子来幼儿园时,当着孩子的面就质问老师,而我们老师,哪怕家长说的再不客气,都不能针锋相对,要顾及自己的职业道德,要考虑到家园关系…要好言好语的跟家长解释,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觉得,你看,我妈妈好厉害吧,老师都怕她,看你以后还敢不敢批评我。这个时侯让我想起曾经看的一篇有关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文章,上面提到“任何时侯,任何情况,家长都要维护老师在孩子心中形象,这样你的孩子才会尊重老师”。可能这篇文章是我们的同仁写的,可说的确实很有道理,老师是一个庄严而神圣的职业,只有这样的光环,才能让教师教书育人。如果一个老师在孩子心中是可以随便指责随意辱骂的,在孩子的心中何来威严?孩子还会尊重老师,听从老师的教诲吗?幼儿园是集体生活,是孩子进去社会生活的第一步。就像两个矛盾的共同体,当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发生冲突时,抓主要矛盾是理所当然的。我们不可能满足每个幼儿的每个需求,只能让幼儿自身去适应集体生活。就像孩子们长大以后进去社会一样,每个人都要努力让自己去适应社会。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能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家长觉得没什么,孩子还小,他们并没有把这些小事考虑到家庭教育的层次。何为小事?比如孩子打了人,父母不能动辄打骂,这样会让孩子感到孤立,甚至叛逆,而是应该让孩子给人道歉,或者代替孩子道歉,把氛围做足。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后果很严重,可是没有人责罚他,而是谅解他。柏拉图也说:人是习惯的奴隶。一个坏习惯的养成,都是从微不足道的小事开始的。孩子小的时候是非观淡,他们分不清哪些行为是好是坏,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这就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对孩子不当的行为加以制止和教育,甚至是惩罚。如果孩子做错了事未受到批评和教育,那么在他的心里就会形成一种认知,他是可以这样做的。自然下次他还会这样做。作为父母,一定要正观念引导孩子,不忽视孩子成长中的“小事”,小事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