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文化走进美术课堂的实践研究

2021-11-14王毅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21年10期
关键词: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匠精神

王毅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不断地被我们再认识,校园文化作为主流文化重要传播途径的一部分,必将是保护和传承非遗的强有力支撑。因此该研究是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和再生的重要举措。本文立足校园文化,对平湖市西瓜灯艺术进校园的现状进行初步分析,着重探究如何从教育传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匠传承和革新开辟新的途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校园文化 活态传承 工匠精神

一、非遗西瓜灯进美术课堂的研究背景

浙江省平湖市作为西瓜之乡,每到秋季,品瓜、刻瓜、赏瓜是一大传统风俗。平湖西瓜灯精美绝伦名扬四海,堪称中国一绝、华夏一奇。“谁有甘瓜巧琢成,清莹别见一轮明”。西瓜灯已经在平湖亮相近300多年,早在康熙时期,文人雅士就为平湖瓜灯赋诗弄月,也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中宣部和教育部将九月定为“传承月”,通过该手段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在学生中的宣传。而每年的平湖西瓜灯艺术节我校师生均参与,因其样式丰富多彩、作品颇具特色又别致,受到了广大参观者的一致好评。可见通过校园文化的方式传承非遗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二、非遗西瓜灯进美术课堂的文化价值

(一)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

中学美术课堂引进西瓜灯艺术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热情,通过尝试使学生了解西瓜灯雕刻艺术的特点,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动手欲望。让学生在西瓜灯雕刻艺术实践中,对这一精美绝伦的民间艺术有了更深的认识,继而提高学生对民间文化艺术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西瓜灯雕刻艺术课堂上,利用其独特的雕刻魅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课堂教学和学生审美情趣的共同发展。课前通过西瓜灯文化雕刻展厅的展示,让教学环境充满浓厚的民间艺术氛围,既美化环境又体现出美术教学的个性化,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课后教师与学生一起积极拓展西瓜灯雕刻艺术,将其与生活紧密结合,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又可以增强动手能力。

(三)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西瓜灯艺术的操作性很强,艺术形式多姿多彩,表现题材也丰富多彩。在展示的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欣赏,探讨雕刻方法,认识西瓜灯艺术特点、感受其魅力所在,同时学生的热情也被点燃。邀请民间艺人现场表演,让学生保持巨大的热情和持久的专注力,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雕刻艺术的深刻认识,还可以体会其独特魅力,激发其创作力,并且使西瓜灯艺术课堂充满无限的活力。

三、非遗西瓜灯进美术课堂存在的问题

从中小学美育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多以静态方式传承“非遗”为教学手段,仅仅致力于传授片面的知识与技能,虽然也涉及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纵使孩子们对此民间手工艺十分感兴趣,但仅仅停留在表面,并未在工匠精神方面进行深入探究,所以存在着一定的探索阻碍。

工匠精神要求人们具备:“守”的执着,追求精益求精;“破”的气魄,突破困境与瓶颈,尝试质疑与深挖;“离”的勇气,冲破极致与惯性,勇于试错与迭代。如何让非遗西瓜灯真正走进美术课堂有更多的可操作性,如何通过工匠精神开展有深度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文研究的生发点。

四、工匠精神下的非遗西瓜灯的课堂教学研究

《说文解字》云:“工,巧饰也,象人有规矩也”,“匠,木工也。从匚从斤。斤,所以作器也”。中国历来崇尚工匠精神,并将卓越的能工巧匠视作“圣人”,例伏羲造渔网、尧造宫室、舜制陶等。周代《考工记》中就出现了工匠的概念,是指重规矩、巧成器物的人。传统西瓜灯是工匠们在工艺制作中一丝不苟、追求精工精致精神的艺术结晶。让孩子们明白“非遗”传承的根基就是学会坚守这样的工匠精神。

(一)坚守工匠精神是“非遗”西瓜灯的核心生命力

技艺类“非遗”的文化内涵和技艺价值需要靠匠人们手工缔造,要实现保护、传承与弘扬必须要关注生产实践,传统工艺流程、核心技艺等才能。“非遗”项目只有坚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能保持创新,迸发新的生命力。传承和保护的必然条件就是工匠精神。

1.走出去请进来,感知民间工匠艺术

在《礼仪中的美术》书中 美术史学家巫鸿提出了“原境(context)”的概念,即是“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政治、经济、地理等因素所形成的氛围,也即文化遗产所依存的文化传统与生活空间”。我们希望在创作西瓜灯艺术之前,能在家乡这一“原境”中体验这种民间的艺术。所以前期笔者陆续邀请了平湖市资深刻瓜艺人倪正刚老师从不同专业的角度给学生们作讲座。帮助学生们建立对平湖西瓜灯的初步认知;带領学生查阅西瓜灯的沿袭与历史,并对历届平湖市西瓜灯艺术节进行梳理和研究,前往莫氏庄园和文化馆等实地进行考察,进入名师工作室和传承人姚瑾、李周杰进行了面对面的探讨交流。希望将非遗西瓜灯艺术循序渐进地引入课堂,从心理上转变学生们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态度,更切实和深入地走进民间艺术的土壤。

2.阴与阳黑与白,领悟西瓜灯雕刻艺术

平湖西瓜灯艺术的表现题材有:单个或群体形式的古今中外人物、风景名胜、神话传说、花鸟虫草、四季蔬果等。平湖西瓜灯的一大特色就是雕刻工艺,主要通过绘、刻、挑、镂、刮瓜等手段刻制。工艺上吸收古代木刻单线、工笔白描的技法,讲究黑白对比块的面,通过明暗光线或物体自身的颜色制造黑白对比。点的表现则强调整体的立体感,可以用小圆刀、铁钉等工具挑点,形成凹凸对比,刻制灰调子制造边缘阴影。雕刻的基本流程是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从内到外,从而形色俱佳,灵动传神。

(二)改变思维是“非遗”西瓜灯的再生新视角

美国当代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兹(Clifford Geertz)在《文化的解释》中提出“文化深描”理论,其目的在于领悟行动者的主观意义,进而理解这个主观意义在社会生活世界中的位置。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邓肯(Paul Duncum)认为,学生应通过沟通相互影响彼此的实践,从探究视觉影像的语言学、外延以及隐含的讯息中,将重点放在影像叙事所传递出的的意义中,来培养学生社会批判能力和自我意义建构。学生在进行“非遗”课程的学习时应深度描述与梳理“非遗”项目的历史源流,分析“非遗”艺术的运作模式。探究“非遗”作品与社会场域的关系、特质与组成结构,虽然具有多变性,教师更需要以东方眼光挖掘“非遗”内在的含义及精神构建出的艺术价值与社会意义,在美术课堂中“非遗”学习不单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如何活态传承“非遗”并转换为本土精神价值的知识体系进入中学美育?如何培养具有创意思维和美感的人,才能为“非遗”的延续和再生提供保障?是我们教育者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1.从对“技艺”的传承到文化的理解关联

由于时代的发展,在现代生活中“民俗化”的感觉不断弱化,寻求跟“民俗”相关的民族文化是一个值得突破的方向。在“民俗”而高于“民俗”之下,西瓜燈文化不断与时俱进。所以将新时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破解重组可以达到古今融合、耳目一新的效果。

2.从对“非遗”的关注到对生活的创意衍生

传统西瓜灯的艺术特征为强化图案效果,强调画面黑白与光影的本质和核心艺术价值,在古今融合的前提之下,让西瓜灯与生活中的人、物的外形进行巧妙衔接。比如外形的巧妙拓展,多种综合材料的添加,让小小的瓜灯突破原有单一的外形,有了无限衍生的可能。这些西瓜灯艺术作品虽然带着浓厚的民间气息,却也充满了浓浓的现代感,让传统的西瓜灯艺术大胆突破传统,有了新的多元化的艺术韵味。

(三)活态传承是 “非遗”西瓜灯的社会创造力

我们应该认识到当今的创造力理念早已从“创造自我表达”演变成“社会创造力”,创造力是重要的社会性质并不是人格特色的产物。当代“非遗”美术教育所重视的教育概念都应该被纳入创造力培育之中。鉴于传统西瓜灯周期短容易腐烂不易保存,且西瓜大批量上市的时间也有一定的周期性,给非遗西瓜灯艺术带来了一定的展示局限。如何打破这一局限性,用多渠道更为活态的方式去传承和发扬也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

普通的塑料模具灯具有易保存、可以长期展览的优势,只要在外表加上西瓜的质感和颜色,通过无数次的实践和研究,不断更换材料进行实验,用腻子粉一层层添加加强灯的厚度也易于雕刻,乳胶漆和丙烯颜料解决颜色和保存问题,反复打磨,“守”“破”“离”,磨炼心境与技能,精益求精;不断突

破困境与经验,无数次将配方比例推倒重来,勇于试错,将古人的工匠精神融入一盏盏创新性、新材料的仿制瓜灯中,最终达到完美的呈现效果。

此次课程虽然只是以西瓜灯艺术为例,我们也希望能适用于不同类型的“非遗进课堂”的教学课程。学生在雕刻的过程中体验设计的实用性及快乐,这才是真正学以致用,并让学生获得极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富有美感享受般地传承非遗西瓜灯艺术,领悟“非遗”传承和创意美术学习的价值与责任,逐步树立起保护、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志向。我们相信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学生们在关注传统文化传承性问题的同时,不仅仅着眼于“传统直线性的传承,而是一种成长中的求舍,继承中的扬弃,在中华传统中融入现代意识的再创造”。

参考文献:

[1] 连辑.手工技艺与工匠精神[J].文艺研究,2016(11).

[2] 朱茹洁,颜慧珍.指向于工匠精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教育研究[J]//教育参考.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5):89-94.

[3]李钦曾,罗丹.课堂教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以维吾尔族花毡制作技艺为例[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82-87.

[4] 陆绮雯.山农民画图案登上手机壳打造文化品牌产业链[J].解放日报.2013.

[5] 杭间,何洁,靳埭强.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l,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72.

(平湖市东湖中学 浙江嘉兴)

猜你喜欢

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匠精神
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闽南民间故事活态传承路径研究
河北蔚县古堡建筑群落文化结构表征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活态传承与工匠精神培育初探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