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舞蹈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2021-11-14李丽莉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7期
关键词:民族舞蹈舞蹈教育

【摘要】民族舞蹈是民族之魂,具有明显的种族信仰,是一个民族对生活、对自身、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正因为如此它成为民族内部通用语言,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自信的树立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然而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拥有悠久历史的民族舞蹈迎来了生存挑战,它们不断地消失于历史长河当中,只能在有关档案当中见到只言片语。继承和发展民族舞蹈,是保持民族文化完整的必要环节,是民族类学校以及艺术类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以藏族舞蹈为例,论述了信息社会之下民族舞蹈教育的“社会+学校”继承与发展模式,希望形成的内容对民族舞蹈教育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民族舞蹈;舞蹈教育;文化继承;藏族舞蹈

【中图分类号】J7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7-139-03

【本文著录格式】李丽莉.民族舞蹈教育的继承与发展——以藏族舞蹈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1,9(17):139-141.

前言

在世界舞坛当中,中国民族舞蹈被称之为中国舞,其因为具有典型的中华元素而吸引无数国外观众。在时代发展的过程里,中国民族舞蹈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不断地融入国际元素,力求可以进入国际文化舞台;另一方面外国观众更加青睐原汁原味的中国舞,喜欢它们的神秘感和特有的程式。正因为如此,民族舞蹈的继承和发展成为一对矛盾,需要艺术类学校去破解。

一、民族舞蹈教育的重要性

以藏族舞蹈为例,其具有祭祀、戏曲、宫廷不同舞系,经过了千余年甚至于更久的积淀,已经具有其独特的舞姿和程式,乃至于在一定区域之内成为人们精神的寄托。故而积极地开展藏族舞蹈教育,可以体现出国家及地方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视,体现了文化公平、民族自由。窥一斑而知全豹,由藏族舞蹈这样的特点便可以看到民族舞蹈教育具有以下作用。

(一)传承民族文化

民族舞蹈、民族音乐二者关系密切,一同形成了特有的民族舞蹈文化,其饱含着少数民族群众的审美、智慧。正是这些民族舞蹈文化让中国文化具有了丰富多彩、神秘迥异的特色,深深地吸引着国内外观众。可以说一个地区的民族舞蹈就是一个无形资产,通过地方文旅项目会给予当地经济极大的推动力[1]。

(二)建立少数民族群众文化自信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舞蹈,这些舞蹈最初源自于生产劳动,后来又出现了贵族舞蹈、民间舞蹈。像藏族舞蹈就是如此,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四系即祭祀、宫廷、民间、戏曲,但不管哪一系都体现了藏族群众的信仰、生活观念,并于其中体现着藏族群众固有的习俗以及审美。将藏族舞蹈传承下来,就等同于保留了这些传统,可以唤醒藏族群众的那份民族自豪感[2]。

(三)增强各民族彼此文化交流

在21世纪教育已经并非局限一隅,而是开放性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下,中职艺术类学校能够通过民族舞教学实现多民族学生的彼此交流,让他们形成彼此尊重的优良学风。而且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也会让地域性的民族舞蹈流传到其他地区。

二、民族舞蹈教育继承与发展面临的问题

按照事物发展规律来看,于发展中继承、于继承中发展,这是民族舞蹈的必然之路。而在具體的民族舞蹈教育层面,民族舞蹈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这让民族舞蹈教育的继承与发展遭遇各种瓶颈。以藏族舞蹈为例,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具体问题。

(一)传统舞蹈在不断消失

例如“百兽率舞”大部分都消失于历史长河当中,而今藏族舞蹈中的“十二相舞”属于其中一种。其具有狮、龙、虎、龙、熊、凤凰、蛇、豹等头部面具,据藏族群众反映,做这样的一套面具需要多达80余种工具,各类颜料不少于60种,手木匠需要一个月才能完成。和藏族舞蹈类似,其他民族的传统舞蹈消失的原因也在于工具的复杂性和舞蹈人员的庞大性。换而言之,目前的生态环境以及生活情况,尤其是经济发展导致的少数民族人口外流,让原本封闭的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更少,这导致了那些人数上千人乃至于上万人的大型民族舞蹈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3]。另外不可忽视的是,外来文化影响对民族舞蹈形成了强烈冲击,例如街舞、机器舞、广场舞等,分散了少数民族群众注意力,传统的民族舞蹈并非一如既往可以独占他们的精神领地。再就是社会当中对藏族传统舞蹈的研究、抢救工作也比较滞后,导致了一种舞蹈形式当中的元素缺失。

(二)非遗舞蹈继承人队伍建设不足

民族舞蹈有很多都是非遗项目,传承人是该类舞蹈形式得以存在的唯一载体。据笔者从网络了解,目前我国有非遗舞蹈131个,其中从第一批到第四批源自于西藏自治区的有16种舞蹈。这意味着这16个藏族非遗舞蹈还有传承人,但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民族舞蹈传承人的境遇并不乐观,各级政府并没有给予他们非常明确的待遇,大部分都是荣誉证书,这种缺乏激励性的保护行为会导致新一代传承人的寻找非常艰难,一旦上一代传承人谢世,就意味着对应的舞蹈消失。这对我国文化而言是非常沉痛的损失。如何拯救非遗舞蹈,让更多年轻人成为传承人,这是全社会都需要深思的事情[4]。

(三)民族舞蹈教学缺乏系统教材

作为中职舞蹈教师,笔者认为民族舞蹈教育继承与发展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专业的民族舞蹈教材。导致这样情况的原因有:第一,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能歌善舞,形成的是口口相传的传承模式,缺乏相应的民间文献;第二,一直以来地方政府没有重视民族舞蹈保护,并没有形成必要的官方的影视资料、文献资料;第三,大部分艺术学校在民族舞蹈教学当中,只是提取民族舞蹈少许元素,更多的在于创新;第四,民族舞蹈是民族传统、民族音乐、民族民俗等综合体,若想全面地整理民族舞蹈文化,需要从地域风情、民族传统、民族音乐等方面来收集素材,这样的工程量十分巨大。在藏族舞蹈当中,就有四类、四系的分别,它们分布于不同藏区。况且同样的藏族舞蹈形式,在不同地区还有不同的跳法以及程式。目前学界从各地藏族舞蹈抽离出了“颤、开、顺、左、绕”“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等共同点,将其作为藏族舞蹈教学的基本内容,然而这样的藏族舞蹈往往又不具有个性,失去了其空灵、灵性以及自然之趣[5]。

(四)民族舞蹈学生毕业从业艰难

在民族舞蹈的继承和发展过程是,学校只是一个环节,最终仍然要依靠学生和大众,他们才是民族舞蹈的继承人和发展者。从学校这一角度来看,培养出来的舞蹈人才最终又有多少能够真正地从事民族舞蹈研究以及相应的表演类工作呢?据笔者了解到的情况,民族舞蹈专业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去向有深造、进入专业院校、兼职、加入专业演出团队、转行、自主创业。而转行、自主创业、兼职几乎占据了主体,只要很少一部分人在从事专业演出和进入艺术类院校。民族舞蹈毕业生如此艰难的生存环境,让后来者不敢进入这一领域,导致了民族舞蹈继承与发展进入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新浪教育板块记者在调查中发现,50%的舞蹈专业学生都希望毕业后留校,有65%的学生认为舞蹈专业就业压力大。在毕业后去向方面,考研占33%、出国深造占16%、转行占27%、自主创业及兼职等占24%。这就意味着能够从事民族舞蹈研究、民族舞蹈传承的人微乎其微。

三、“社会+学校”让民族舞蹈教育冲破藩篱

民族舞蹈教育的继承与发展,并非是艺术类院校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责任。形成“社会+学校”的综合教育,是保证民族舞蹈得到继承与发展的关键。这其中也涉及到了如何解决继承与发展矛盾的问题。笔者认为,尽量修復快要消失的民族舞蹈元素,保证民族舞蹈的系统性,同时围绕民族舞蹈形成不同的文旅项目增加民族舞蹈的展示舞台,让民族舞蹈得以生存,这实际上已经解决了继承与发展的矛盾问题,因为继承和发展都需要民族舞蹈活着。以下笔者给出藏族舞蹈“社会+学校”这一大教育模式,希望能够帮助其冲破藩篱,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一)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

第一,地方档案馆、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需要积极联合,利用本身的管理优势来积极收集民族舞蹈文献、资料、元素。例如各藏区地方政府引导四馆联合积极地以视频、图片、文字、音频等来收集藏族舞蹈的资料和素材,要保证目前较为完善的藏族舞蹈的形式有系统记录,这其中要积极联系非遗舞蹈传承人以及其他藏族群众,请他们来协助完成这一历史重任。甚至于可以多方探查线索,去积极修复那些古老的藏族舞蹈,尽力去还原藏族舞蹈的完整体系[6]。

第二,地方学校要积极融入藏族舞蹈。具体的融入需要从藏族舞蹈的文化、形式、元素综合入手,这样才能形成藏族舞蹈学习的系统性。其中以社团形式吸引爱好者加入,既能保证藏族舞蹈在校园扎根,同时也能够做到因人而异,保证了学生在藏族舞蹈学习上的自由性。中职学校可以在德育、美育活动中积极地引入藏族舞蹈。

(二)普遍培养重点选拔传承人

第一,藏区大中小幼各级教育单位以及社会上的舞蹈教学机构,都必须拥有强烈的藏族舞蹈舞保护和传承意识,能够积极地面向学生宣传目前16个非遗藏族舞蹈为代表的藏族舞蹈,让他们可以耳听藏歌和藏乐、眼看藏族舞蹈,建立起民族文化自信以及强烈的藏族舞蹈学习兴趣,起到普遍培养的作用。同时需要从学习者当中选出资质好悟性强的学生,将其介绍给当地藏族舞蹈非遗传承人,这样的工作利于项目传承人的延续,对地方文化保护而言具有积极意义[7]。

第二,提高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待遇。需要从中央政府层面给予藏族舞蹈舞严格保护,能够以转移支付形式对其形成专项资金能够让传承人获得相应的待遇,包括工资、福利两部分。以此来激励后来者,不至于让传承人断代。或者将非遗舞蹈传承人吸收到文化体系之内,让其享受到相应的待遇。

(三)积极编制藏族舞蹈教材及设计课程

第一,教材编制。以中职类艺术学校为例,可以积极地去挖掘现有的藏族舞蹈文献、资料,并积极地走入藏区了解不同藏族舞蹈形式之下的舞姿、动作、程式,甚至于可以采用录像形式将藏族舞蹈形式采集回来,作为藏族舞蹈教材编制的参考资料。这其中也包括了积极联系传承人,邀请他们进入学校成为藏族舞蹈教材编制顾问,这是典型的“社会+学校”联合模式,可以将传承人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最主要的是利于传承人广泛选拔传人。

第二,藏族舞蹈课程设计。笔者认为藏族舞蹈作为一个系统的文化体系,需要结合藏歌、藏曲、藏族民俗等进行综合的课程设计,让包括藏族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都能够深度了解藏族文化。这其中中职学校成为多民族学生交流载体,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和谐社会构建做出了积极贡献[8]。

第三,适当鼓励创新。虽然笔者认为原汁原味的藏族舞蹈才是最为宝贵的,但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必须允许学生创新。这其中需要结合目前提炼出的“颤、开、顺、左、绕”“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等来编舞。当然,为了确保编舞具有藏族舞蹈的灵魂,要求学生要充分了解藏族文化。

(四)提高藏族舞蹈专业学生毕业就业率

以中职艺术学校为例,必须认识到藏族舞蹈教育必须实现社会化,将自己设定为其中一环,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可以联系藏族舞蹈表演类团体或者企业来实现现代师徒制教学,并且能够形成定向就业,可以保证毕业生都顺利地进入藏族舞蹈教学、表演、研究等岗位当中,提高藏族舞蹈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诚然,对深造者也必须支持,往往这部分人员未来极为可能成为藏族舞蹈文化的拯救者。对自主创业者,中职学校可以引导其以文旅项目为主,利用本身专业特点来为外来游客提供藏族舞蹈表演,这样可以实现学以致用。

在教学当中中职艺术类学校需要具体形成研究专业、表演专业、创作专业、理论专业四个模块,能够针对学生的资质、爱好来合理分配专业,实现针对性培养。需要动态地采集当地社会藏族舞蹈人才的信息,提炼出具体的人才标准,能够结合标准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确保学生成为藏族舞蹈领域出类拔萃的核心人才。

诚然,这其中需要藏区的地方政府担起文化保护、社会就业的责任,能够联合各方力量来为藏族舞蹈专业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就业环境,并鼓励有关中职等教育机构培养此类人才。其中基层可以抓住国家鼓励的文旅结合创业机遇,大量地塑造地方旅游项目,并将这些项目作为藏族舞蹈表演的平台,给予藏族舞蹈存在及发展的根基。

四、总结

民族舞蹈教育的继承与发展,需要整个社会来关注,并且以校园为教育基地,让它能够联合非遗舞蹈传承人承担起民族舞蹈人才培养的责任。政府联合社会企业等来一同塑造利于民族舞蹈专业人才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保证民族舞蹈通过这些人才展现于世人面前,能够让更多人领略民族舞蹈的美、感受民族文化的韵。

参考文献:

[1]但雅.刍议民族舞蹈教育的继承与发展——评《藏族舞蹈教程(上卷·女班)》[J].学前教育研究,2020(4):2.

[2]孟武.浅谈藏族民间舞蹈的创作“继承与“发展”[J].环球慈善,2019(7):28.

[3]毛欢.藏族传统舞蹈传承与自主创新之我见[J].艺术品鉴,2019(2Z):209-210.

[4]索南扎西.论甘南藏族舞蹈的特征与演变[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9(1):131.

[5]达哇才仁.浅论藏族原生态舞蹈的传承与创新[J].艺术教育,2019(11):227-228.

[6]程红.用切实可行的措施留住民族文化根脉——从第四届藏族锅庄舞大赛看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创新[J].传播力研究,2019(2):21.

[7]郭静.分析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J].中国农村教育,2019(33):34.

[8]马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现状与问题探析[J].北极光,2019(5):70-71.

作者简介:李丽莉(1982-),女,山西大同,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舞。

猜你喜欢

民族舞蹈舞蹈教育
与生灵共舞
民族舞蹈的特点与民族韵味分析
浅析游戏性幼儿舞蹈教育
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舞蹈普及教育之我见
民族舞蹈的研究前沿与热点的对比分析
如何有效地开展幼儿园舞蹈活动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对民族舞蹈的学习兴趣
舞蹈教育对少儿成长的作用与意义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